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99|回覆: 0

[中國方言] 四川方言與普通話語音的聲母差異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8-1-18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包括宜賓口音在內的四川方言,僅就大多數地區而言,與普通話的聲母差異,情況有三:一、四川方言語音中比普通話多出有聲母;二、 普通話中比四川方言語音多出有聲母;三、 四川方言語音與普通話語音所採用的聲母不同。  
分述如下:  
一、 四川方言語音中比普通話多出有聲母。由於是對50年前的記憶,多出的聲母原來用什麼注音符號或拼音字母,已經留在了學生時代;筆者又畢竟不是語音專業人員,手裏沒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種語音,甚至本主題討論所涉及語音的現行表示方式的專業書籍或文獻。因此,在以下敘述中,只能以自己權宜杜撰(只用於本貼主題討論)的,希望通過描述和舉例能為泡友理解的非專業符號表示。  
四川方言多出的聲母為[ni:][gn],均為濁音.  
1. [ni:]。發[ni:]時,氣從舌顎間出,舌扁平;發音位置比普通話拼音字母的"n"靠後;發音時,摩擦通道較長,摩擦力較大。如宜、義(含儀、議等義與形旁組合字),你、泥、擬、凝,等。宜賓口音與普通話一樣,也基本上沒有這個聲母,而分別成為宜賓口音和普通話的"y"(如宜、義等)"n"(如你、泥、擬、凝,等)。  
2. [gn]。氣從舌、顎最後部(近喉部)發出,摩擦力也較大,有如"g"的軟濁音。四川方言語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餓、鵝、娥等)、惡(及如堊)、額、厄、鄂(及如顎、萼、鱷、齶等)、訛、遏、……等。宜賓口音中除個別字使用這個聲母(如我、惡、厄等)外,大多數與普通話聲母相同(如哦、俄、餓、鵝、娥,訛,等);而重慶口音中,連"我、惡、厄"等,都幾乎與普通話相同,只不過音節中口形變化的過程沒有普通話清楚。  
記得,四川方言語音多出的上述聲母,在50年前的漢語拼音字母表中,分別排列在gkh,和jqx之間,與其他由4個一排的聲母,組成了較為整齊的方陣。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 普通話中比四川方言語音多出有聲母。  
普通話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數地區的語音多出的聲母就是人們熟知的翹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數地區的居民,在學說普通話時,都要下相當大的功夫,才能從自己的全部zcs中,準確剝離出zhchsh來。  
"大多數"以外的少數地區,即由自貢市市區及富順縣,內江的隆昌縣及宜賓縣北部(靠近自貢市區部分)、瀘縣靠近富順縣的邊界地區組成的連片翹舌音地區;宜賓市筠連縣大部、成都市原溫江地區個別縣的部分地區等較為"孤立"的翹舌音"飛地"。四川這些"少數"翹舌音地區讀和不讀翹舌音的字,是否完全與普通話一致,LTY沒有統計和研究。不過,在學說普通話時,想來總會佔很大起手。  
四川這些"少數"翹舌音地區的由來或形成原因,至少對LTY是個迷。  
三、 四川方言語音與普通話語音所採用的聲母不同  
四川方言語音與普通話語音所採用聲母的不同,主要還是表現在"f""h"。其中,又有兩種情況:  
1 四川大多數地區,有自己統一的"f""h"劃分標準。而且,幾乎所有聲母為"h"的字(如火,和、或,何、河,海,活,黑,貨、賀,合、含、會,回、灰,很、恨、狠,橫、衡、亨,行……,等。很多!)都與普通話一致(當然,韻母就不一定一致了)。問題和難點,在於四川方言語音中聲母為"f"的字,普通話卻要分成"f""h"(後者如戶、滬、護,乎、呼,胡、湖、糊,互、壺、虎、狐、滸、扈、祜,打麻將的"",水果的"",……等等)兩種聲母。  
2. 四川一些地區(例如並不連成片的川中和川北的一些地方)的一些居民,經常作為取笑對象地"f""h"不分。不是只有"f"、沒有"h",就是只有"h"沒有"f"。最愛作為取笑例子的一句話,就是"菜籽花花蜚黃"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