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光明網-光明觀察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是唐朝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中的一句膾炙人口的詩文,被廣為流傳。而詩中所言的『鄉音』指的就是方言,可見方言音韻在社會生活中被賦予了多麼溫馨的意義。
語言的多樣性是人類寶貴的財富,而在當下全世界每兩個星期就有一種語言消失。過去,由於交通、通訊的不發達,很多方言得以持續使用,現代社會濟的發展和人員的流動對於方言卻形成了挑戰。為此,繼1956年和1999年兩次全國語言普查之後,國家語委擬在2008年初啟動第三次全國語言普查,並且把上海話、廣州話列為重點普查對象之一。
目前,推廣普通話是一項法定性的國策,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裡明確規定,政府機關、新聞媒體、公共服務行業和學校要推廣使用普通話。因此,諸多行業和部門在執行和實施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的具體方案。當然,從語言學和社會文化角度來說,方言是極具地域特徵的一種標誌,方言仿佛是一個地方自我展現的名片,推廣普通話的真正目的絕對不是排斥方言。
近年來,方言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實踐中也產生了一些處理方言問題的新探索。比如,【陝西省實施辦法(草案修改稿)】中就提出,『國家機關和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時,根據需要可以使用方言。』另外,【新民晚報】也報道說,軌交3號線上海站為了提高服務效率,向社會公開徵集五種服務用語的方言。
以上的兩個事例,說明了政府管理部門在進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處置過程中,企業在進行社會服務的路徑選擇上,對於方言的積極意義開始重新審視,方言這一反映『地方性』特點的『知識』,在不同區域的社會發展中逐漸得到一定程度的運用,應該為地方政府管理和企業經營中的這種自覺做法叫好。
同時,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方言的社會地位也不可小覷。去年公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中,曾經以上海為例調查了城市方言的使用情況,結果顯示,由上海人組成的家庭中,家庭用語基本是普通話的約占15%,上海話和普通話共用的約占40%,以上海話為主的約占45%。而且,上海學生說上海話的比重隨着年齡的增加也在上升,小學生說上海話的比例是37%,而大學生的比例超過了70%。
由此可見,從傳統社會到當今的信息時代,無論就公共事務還是日常生活領域中的應用來看,方言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實際功用和社會價值。因此,需要把與方言這一具有地方性特點的社會元素,巧妙的納入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中去,並且能夠以更廣闊的社會視野來進行現實的分析,真正釐清重視方言與『地方保護主義』、『故步自封』等現象之間的本質區別。另外,也要避免一味強調『方言優先』的情況發生,從而使得方言成為制約發展和進步的桎梏性因素。
總之,在推廣普通話與和重視方言的問題上,需要多一點個性與共性、特殊性與普遍性因素之間關係的考量,採取一系列具體的制度安排,切實的把規則性、制度化的理性價值與日常社會生活的感性現實整合起來,惟如此,才可以讓方言在社會生活中意義能夠得以充分發揮。(寇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