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3|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在漢語回歸中追求世界的本真表達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0-3-22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散文語言在顯現世界時,既是遮蔽的,也是敞亮、本真的。漢語回歸的過程,就是由去蔽到敞亮、本真,由新的去蔽,到新的敞亮、本真,並由此不斷接近絕對本真的過程。

    我們倡導的在場主義散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漢語回歸。散文寫作中的遮蔽,主要有三個向度:寫作的主體、客體和語言。漢語回歸所指向的,就是語言去蔽,追求世界的本真表達問題。

    毫無疑問,用漢語寫作是幸福的。一說到我們的語言,我甚至就有些激動,仿佛思想一下起飛,遨遊於我們古老母語的美麗王國裏。漢語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是世界上僅存的以象形、形聲和表意為特點的文字。特別是漢語的象形,本身就攜帶了形象生動的語境信息。的確,比如當我們寫下『人』的時候,一種挺立、傲視、行走便呈現在眼前;而『山』,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則是聳立、起伏與深厚;寫個『水』,便喚醒了一種波動。再看『家』字,一群老小,聚集在同一個屋檐下,相攜相惜,其樂融融。這些是以表音為特徵的西方文字所不能企及的。但是,我們正面臨母語丟失的危險。我們發現,我們的許多語言使用,包括散文語言,離母語的本真越來越遠了。

    值得關注的是,是什麼導致了我們漢語散文的母語喪失。我認為,從主體看,也許是由於作家的語言態度和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從客體看,則與社會生活中各種元素對語言的侵襲有關,包括流行的現代網絡語言、大量的翻譯詞彙、帶有工業化色彩的用語,以及體制性語言等,都形成一種語言遮蔽,都是母語喪失的始作俑者。比如一些網絡用語,把『東西』說成『東東』,把『版主』寫成『斑竹』,把『大家』稱作『大蝦』;翻譯語和外來語中的『巴士』、『粉絲』、『做秀』、『派對』;體制性用語中的『雙指』、『雙規』、『經動辦』等,可以說比比皆是。過分的修辭、象徵、比喻、誇張、擬人、對偶、頂針等,也是一種遮蔽。同樣,那些看似華麗美妙的形容詞、似乎生動傳神的成語典故、用俗用濫的陳詞濫調,也讓世界的美麗胴體躲避進語言的陋衫裏。在這裏,語言的表意、表音和表形是背離的,美麗意韻丟失了,語言成了穿在散文身上的一件彆扭外衣,而不是散文本身的組成部分。

    問題的關鍵是:回歸到哪裏,怎樣回歸?這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索的話題。其實,回歸這個命題,本身就有明確的指向和構建意義。

    無疑,母語喪失,導致了漢語的遮蔽;回歸,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不是要回歸到哪個時代,哪種文本模式,哪個成功的作家或作品,而是要從母語本身的特色和優勢中去尋找答案。換句話說,就是要母語去蔽,回歸到漢語表意、表音和表形的本原,回歸到漢語的審美優勢,回歸到漢語對事物敞亮、本真顯現的極致之美。維特根斯坦說,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對語言的驅使有多大,對世界的掌握就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語言不是工具,而是我們的存在方式。因此,在場,是回歸的最高境界。回歸的目標,是漢語本我表達的極致之美。在這裏,語言的去蔽、敞亮和本真,或曰漢語回歸,呼喚的是嬰兒的第一聲啼哭,是原始人第一聲吭喲吭喲的勞動號子,是作家對世界獨特體驗和發現下,用本真的語言呈現的本真世界,是秋夜原始山谷裏的明月清泉。

     當然,語言的去蔽、敞亮和本真是多維的。作為存在顯現的基本路徑,語言一方面給不確定者以確定(規範着),另一方面給確定者以不確定(生成着)。這是由語言呈現客體――世界敞亮和本真的多維性、發展性決定的。因而,散文語言在顯現世界時,既是遮蔽的,也是敞亮、本真的。漢語回歸的過程,就是由去蔽到敞亮、本真,由新的去蔽,到新的敞亮、本真,並由此不斷接近絕對本真的過程。存在的全部晦暗和光明,從語言開始,到語言結束。覺悟到這點,語言的全部隱秘性便洞開了:作為存在的顯現和顯現的存在,散文的在場寫作,便是在語言中,對語言的遮蔽性、晦暗性的鬥爭,是追求語言的敞開、澄明與對本真抵達的一種努力,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持久戰。我們可以不斷抵達相對本真,卻永遠無法抵達絕對本真。這決定了抵達本真的持久性和無限可能性。

     這裏,再從形而上的角度,進一步談談本真語言問題。本真語言,即根性語言,它是『在場性』敞亮的顯示言說,是對存在的領悟和自語,一經說出便是照亮,是對混沌之物的第一次命名。當語言進入本真領域,回歸於元度,便實現了語言對存在的敞亮呈現。此時,世界的敞亮之美、真實之美、豐富之美,都通過語言,在我們的面前顯現出來。它的言說總是具有生命意義的生成,而不是對既有意義的簡單複製,並由此構成了語言顯現世界的純真之域。非本真語言正好相反:它是與存在之根相脫離的懸浮之詞,作為一種劣根語詞,它不是對生動的世界生成的元度顯現,不是新意義的呈現,而是對舊意義的重複,即重複性領會,重複性言說――從遮蔽到遮蔽的黑暗!

     在散文寫作中,『在場性』的『在場』或存在意義的顯現,只能通過本真語言領悟和顯示。非本真語詞作為對存在的遮蔽,總不肯移開它的陰影,並且,所有那些被本真語言帶出的嶄新意義一經確定,並被庸手(或散文作家自己)多次重複後,又會成為新的遮蔽。在場主義散文主張的漢語回歸,對語境的澄明――即自由的敞開之境的趨近表現為:在語言中對非本真語詞遮蔽的克服和自我克服。但是,正因為非本真是寄生於語言的一種固有的語詞劣根現象,所以,不管散文作家怎樣努力,非本真語詞的遮蔽,還是不可避免地要伴隨本真語言進入散文作品中,成為具體作品中的遮蔽性存在。因此,在場主義散文在語言中,對非本真語詞的『去蔽』之戰是沒有止境的。

     當然,我們不是復古主義者,也不是守舊主義者,我們是發展的回歸論者。我們不拒絕語言的不斷發展和豐富,也相信網絡語言、翻譯語和外來語,包括體制性語言和習慣用語中,可能都有一部分精華會沉澱下來,成為我們母語的新鮮成分;我們拒絕的只是與母語基本特徵和優勢相悖的破壞性侵襲。回歸是追求人與語言的同一、思維與語言的同一、完美的語言與完美散文的同一。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領域。跋涉是艱難的,路途會有風雨和荊棘。但唯其艱難,才更富有挑戰和意義。這也是散文寫作的魅力所在。


    作者:周聞道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