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1|回覆: 0

[國學灌水] 南宋高考考生用罌粟充飢提神

[複製連結]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2-6-21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未知
現在的高考,兩天就結束了,時間短不說,考生基本都是在父母全程陪同照顧下完成各科考試的,一句話,還算比較幸福。南宋的高考考生們可沒這麼幸福,若想從『朝爲田舍郎』的賤民身份一下子『暮登天子堂』,得先參加三日的解試,然後長途跋涉,齊聚京城(川陝籍除外),參加禮部分科的三日統考(類省試),合格者方能參加皇帝親臨的殿試。
    南宋考生赴京趕考,家境好的,會帶著書童一路伺候,家境不好的,恐怕只能孤身前往了,不然怎麼辦?十年寒窗苦讀,總不能白讀了吧。路途中的辛苦還好辦,咬咬牙挺一挺,總能走到;關鍵是考場三日,實在不好過。具體是怎麼不好過的,趙炎就說兩條。
    首先是壓力大,一旦落第,就要再等三年,另外還最怕被連累。南宋教育部門對考生採取『互保連坐制』,規定各地在貢薦考生時,必須『先稽其版籍,察其行爲,每十人相保,內有缺行,則連坐不得舉。』就是說,要對考生的戶籍、行爲品質等方面,認真考察,確保所舉名實相符。若在考場發現品行不正、犯上不恭者,除對本人嚴加處置外,同保的九人都永遠不得參加考試。
    其次是門禁搜檢及巡查制度非常嚴格,不但『不得懷挾書策』,就是吃的喝的,同樣不讓帶進考場。試院大門、中門均差官監守,此外,還『分差官與廊下視察,勿用朋比,私相受授』,就是在考場內設專人巡察考官與考生的行跡。也就是說,由於禮部不管飯,考生得一科考畢,才能出來吃東西填飽肚子,如果中途餓了,那活該倒霉,爲了實現朝思暮想的人生目標,只能忍著。
    那麼,考生如何緩解壓力?又如何解決中場肚子餓的煎熬呢?好在有一種東西不在朝廷搜檢之列,那就是『乳狀`(鉛)膏』。
    說起來有些嚇人,這種東西在當時介乎於食品與藥品之間,類似於今天的保健食品,主要原料就是罌粟。南宋人將罌粟通過『石缽柳槌研乳細』,製成乳膏狀,工藝跟如今的鴉片已經很接近了。不算食品,卻可以吃,也可以藥用。南宋有條件的考生進考場之前,一般都準備了一些『乳狀`膏』,充飢提神兩不誤,『絕視聽』,專心致志應考。
    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黃桂參加科舉考試,中了武進士。6年之後的嘉定元年,他又參加了文科考試,再次高中。按照時下的說法,黃桂考取了兩個文憑,稱得上是雙學士了。有同鄉考生到他那兒取經,黃桂得意地說:『`膏一盒教爾曹,名儒巨公會有期』。這說得很明白了,只要隨身帶一盒『`膏』,既能充飢,又可提神,自然可以考出好成績,走上『名儒巨公』的顯達之路。
    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理宗皇帝開科殿試,這一科考中進士的有493人,一甲第一名叫張鎮。可到了發榜時,張鎮卻從第一名降爲第三名,何故?原來是爲了避嫌,這一科考官中,有一位考官名爲張,正是張鎮的父親。
    實際上,按照南宋筆記中的說法,張鎮不但才華出眾,還頗有智計,於考場中服用『乳狀`膏』,這才『罌粟枝葉終逢春』,丟了狀元還是很冤的。當時實行的考官鎖院制度,考官一經任命,即與外界包括考生完全隔絕,張就是想徇私也難。張鎮後來的仕途倒也順達,曾官至吏部尚書。
    有史家說,南宋人拿罌粟當飯吃,趙炎以爲,這顯然犯了偏概全的錯誤,甚至有標題黨之嫌。
    楊萬里有一首【米囊花】詩,是這樣形容的:『鳥語蜂喧蝶亦忙,爭傳天詔詔花王。東皇羽衛無供給,探借春風十日糧』。米囊花就是罌粟,所謂『十日糧』是指鳥、蜂、蝶,而不是指人。南宋王碩【易簡方】也有記載:『罌粟治痢如神,但性緊澀多令嘔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今醋制,加以烏梅,則用得法矣。或用四君子藥,尤不致閉胃妨食,而獲奇功也。』可見在當時,罌粟是不能當飯吃的,只能當藥用,還需另外加工才行。
    著名詞人辛棄疾雖然沒有參加過高考,但他跟罌粟卻曾結下過不解之緣,南宋謝采伯【密齋筆記】記載:『罌粟,紅白二種,痔下者隨色用之,即愈。辛稼軒患此,已殆甚,一異僧以陳罌粟煎全料人參敗毒散,吞下感通丸十餘粒,即愈。』辛棄疾患痢疾,吃罌粟藥後就痊癒了。難怪南宋政府允許考生帶『`膏』進考場,主要還是因爲它是藥。

        來源:未知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