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岛晨报 高高的山峦上,随处可见散落的陶片、石斧、石锛等史前遗存。山顶部位不久前刚被施工单位挖开了一条小路,现在沿着这条小路望去,被意外挖出的青铜时代先民筑屋时留下的红烧土层长达上百米。
在位于大连新机场附近的一座高山上,本市两位业余考古爱好者发现了一座被石头、植被掩盖了数千年的先民聚落。昨日,经市考古部门专家现场鉴定,这里应是一座青铜器时代晚期的先民遗址。
业余考古迷的意外发现
王德亮与杨玉Z是本市小有名气的两位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与考古迷。 6月24日,他们驱车来到甘井子区南关岭街道附近一座山上进行文物勘察,王德亮告诉记者,出于对文物考古工作的喜欢,近年来,他跟几位朋友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开车到野外进行这种纯民间式的文物勘察。
市考古研究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年,王德亮等几位民间考古迷也确实有过不少重要发现,他们不仅热情高,专业素养也高,就连我们这些专业搞考古的也很佩服他们。 ”
但是,在6月24日登上那座大山之前,王德亮和同伴压根没想到,等待他们的竟然是如此重大的一次发现。“这座山附近是新机场工地,当时山上已经被挖出很多条道路,一些工程车在来来往往运送土石方。 ”顶着飞扬的尘土、沿着陡峭的山路,王德亮他们一路攀爬而上,“快要爬到山顶时,我们有了意外发现,从挖土机翻开的山路上,我们看到一些破碎的陶片,并且越往上走陶片越多。 ”
怀着忐忑的心情,王德亮他们继续攀爬,快到山顶时,王德亮就意识到这次发现可能有些不太寻常。“除了陶片,我们还看到了石斧、石锛、石刀甚至还有非常少见的鹿角锥。 ”直到王德亮他们在大山最高处,看到了那条刚刚被挖土机翻出来的、长长的红烧土层后,才欣喜地确定,他们发现的应该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史前聚落。“之前我们也看到过一些青铜器时代的聚落遗址,但像这么大规模的,至少在大连地区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 ”王德亮说。
记者随考古人员一起上山
王德亮及时将这一发现报告给了文物主管部门,昨日13时,在王德亮的带领下,记者随考古部门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了遗址现场。
大山下是一片繁忙的工地,到了山腰部位时,车辆便已经无法通行了,接下来的山路只能靠步行。在成为挖掘土石方的工地之前,这里一直是一座人迹罕至的大山,没有路,所以从山腰至山顶,只能踩着陡峭的岩石、手脚并用地一路攀爬。在攀爬过程中,考古人物不时会停下来,从地上捡拾起一些黑色或红色的陶片。
“这里的陶器类型非常丰富多样,可见当时这座山上居住的人口数量肯定少不了。 ”一位考古人员说。快爬到山顶时,王德亮所说的那条红烧土层便出现在了大家眼前,考古专家解释说,“红烧土层是先民盖房子时留下的痕迹,他们盖完房子后,会用火烧房子的土墙,这是为了让房子更结实坚固。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遗址里红烧土层的范围大小,也就可以计算出这座史前村落的面积大小。
在其中一处红烧土层里,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完整的陶器。在这件陶器附近,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件断成两截的石锛,以及一件打磨着两个小孔的石刀柄。通过这些零星发现,在场有考古人员猜测,这处遗址可能属于青铜时代双坨子三期文化,距今约3400-3100年。但由于这一次仅仅是初步的野外勘察,所以这处遗址的准确年代,还要等进一步调查论证后才能得出结果。
这处遗址保护情况相对完整
考古人员介绍说,这处遗址其实已经不是首次发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便有考古工作者在这条山脉上发现了红烧土,但当时发现的面积较小,所以仅作了记录,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至于当时为何没能发现大面积红烧土层,考古人员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从现场的情况看,这里在史前应该是经过一些地质运动,导致遗址被掩埋在了土石下面,再加上山上植被茂密,所以从外部根本就无法发现下面的遗址。 ”而这一次,由于施工方在山顶部挖掘了一条小路,这才意外地将土石下面的遗址显露了出来。
考古人员还介绍说,从这次现场勘察情况看,施工挖掘的这条小路仅仅从遗址外部扫过,整个遗址并没有受到破坏,因此这处遗址的保存情况应该还是相对比较完整。此外,专家们还分析表示,这处遗址坐落在大山的山脊上,而这条山脊长达数公里,如果不出意外,除了裸露出的这一小部分外,其余山脊的土石下面,也应该埋藏着同一时期的遗存。如果这个分析判断属实,那么这处遗址将会毫无疑问地成为辽南地区极其重要的一处青铜遗址。
目前,施工方已经停止对遗址周围的挖掘。为防止遗址遭到意外破坏,昨日考古人员还及时与施工方的上级主管单位取得联系,希望双方共同努力,达成保护这处遗址的相关协议。首席记者翟丙军
来源:半岛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