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95|回復: 1

[训诂学] 谈“心”

[複製鏈接]
 樓主| 济世 發表於 2007-6-6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网络
“心”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心脏。常见的句子有:“我心想”,“我心里急得要命”,“我心里很紧张”等。对这样的句子,外国人就会问,“想”、“急”、“紧张”这类精神活动,不是跟大脑有关吗?怎么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呢?其实,这里正表明了词汇所反映的民族心理特征。古代汉族人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认为心是五脏之首,控制着人的思维活动,因此,这个词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大脑及思想、感情等。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汉语中一大批由“心”作为语素所构成的词了:心得、心潮、心烦、心宽、心狠、操心、信心、有口无心、心直口快等。
中国佛教禅宗主张“修心之法”。所谓“修心”,其内涵也是指提高思想境界。
与“心”有关的还有“肚子”和“腹”。口语中有人说:“我肚子里寻思”,“一肚子话”,“一肚子坏主意”等。“肚子”当然不能思考问题,但是“心”长在肚子(胴体)中,根据上面提到的对心的理解,肚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思考的器官之一。此外,“满腹心事”、“满腹学问”、“满腹疑问”、“口蜜腹剑”等等,都是同样的道理。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2-6-20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大河报
学“挖坑”尽显“草根范儿”
董作宾自幼聪明又踏实,在殷墟发掘中,无论出力气的粗活,还是费心思的细活,他都拿得起、放得下。
参与第一次发掘的六个人,包括董作宾在内,都没有考古发掘经验,甚至也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但在董作宾的带领下,见招拆招,尽管走了不少弯路,最终收获颇丰。其实,这时的中国考古学就是在摸索中进步,包括后来李济、梁思永主持的发掘,也经常“愉快着犯错误”。
董作宾最先摸索的,是“挖坑”的学问。
他最初设想挖正方形,四丈见方,这样面积大,深处光线充足,可以随时摄影。但请教村民,得知人家都挖长方形,长七八尺,宽两三尺。这样的尺度,铁锨、抓钩用起来方便;可以架辘轳,坑深时起土省力;挖出来的土堆在四周,填坑时方便省力。于是决定放弃最初设想。
1928年3月13日,在洹水岸边挖了一天,却一无所获。董作宾不无丧气时,发现田间有农民在挖括蒌的根茎天花粉(一种中药材),他们拿着一种铲子,长七八寸宽四五寸,铲面与“洛阳铲”不同,把儿长一丈多。找到药材苗,即顺着苗茎慢慢向下挖,挖出一个小洞,将地下约一丈深处的根儿取上来。
董作宾大感兴趣,上前观看,见不同深度挖出来的土色不同,于是大悟,谈好工钱,请农民第二天带着长铲来帮忙。此法果然奏效,第二天就挖出一些甲骨碎片。六七天后,在小屯村一户人家院内有了大收获。这个编号为24的坑里,发现有字骨版15块,骨质坚实黝黑,字极清晰,再往下挖,出土兽骨兽牙等。董作宾十分兴奋,绘制《二十四坑之土层及其出土器物图》,最早注意到了甲骨与土层的关系及相关信息。
第一次殷墟发掘持续了18天,挖了40个坑,共发掘出有字龟甲555片、有字骨版229件、无字甲骨近两千片,还有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收获颇丰。
与以往的书斋生涯相比,考古发掘十分艰苦。因小屯一带有匪患,他们不敢住村里,每天往返步行十余里,午饭是干馒头、凉开水,有时会让村民煮点儿稀饭,当时安阳风沙极大,往往一碗饭没喝完,已落上一层土。尽管如此,他们也是不亦乐乎。
撤出小屯时,董作宾很担心发掘成功的消息传出后,引发新的盗掘狂潮,即致函省政府和安阳县政府,说明暂停发掘,请注意保护,严禁私人挖掘。又通过村长告知村民,偶然得到甲骨,不可卖给文物贩子,可通知安阳中学、彰德高中校长代为收购。
回到开封后,他集中精力撰写发掘报告和《新获卜辞写本》,李济曾称赞这些论著“为我们在殷墟的继续发掘,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借“大龟四版”成为甲骨学宗师
殷墟第一次发掘后,傅斯年看到大有可为,即广揽英才,扩大考古组规模,李济、郭宝钧、梁思永等先后进入该组。
李济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先后攻读心理学和人类学,192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被傅斯年聘为考古组主任,长期负责安阳殷墟考古工作,在殷墟成长为世界级大学者,有人尊其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郭宝钧1922年毕业于北师大,与董作宾是私塾同学、莫逆之交。他协助董作宾进行殷墟第一次发掘后,爱上了这一行,曾在殷墟率先采用大面积翻的方法,研究遗址层位关系和平面分布情况。他后来成就粲然,成为著名考古学家。
梁思永是梁启超次子、梁思成之弟,毕业于哈佛大学考古学专业,是史语所第一位受过西方考古专业培训的大将。在殷墟西北冈发掘中,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
除这几位外,史语所考古组还招收了一些青年才俊,他们大多是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最终也都成长为杰出的学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石璋如、尹达、胡厚宣等“殷墟考古十兄弟”。
从1928年到1937年,李济、董作宾、郭宝钧、梁思永分别主持了15次发掘,发掘内容从单纯的挖甲骨,发展到对其他器物及殷商都城遗址的科学发掘,收获十分丰富,基本上弄清楚了殷墟的建筑布局和城市结构,为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第二次发掘时,李济与董作宾曾有一个“君子协定”:发掘所得甲骨文,由董作宾研究;其他所有器物,由李济研究。15次发掘共获2万多片有字甲骨,其中不乏“大龟四版”、“大龟七版”等珍品。这些通过科学发掘所得的甲骨,有明确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并绝对排除了伪片。借助这些珍贵的资料,董作宾写出《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殷历谱》等名作,成长为一代甲骨学宗师。
(姚伟通 饶海虹)

        来源:大河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