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5|回覆: 0

齊國大將匡章墓防盜:墓室內積石積砂充填鵝卵石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2-7-3 17: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濟南時報
記者 錢歡青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蒲松齡途經女郎山下,弔古抒懷,賦有七律【女郎山】一首:『當年曾此葬雙鬟,騷客憑臨淚色斑。遠翠飄搖青郭外,小墳雜沓亂雲間。秋郊羅襪迷榛梗,月夜霜風冷環。舊跡不知何處是?於今空說女郎山。』
  蒲松齡寫的這座女郎山,位於如今章丘市繡惠鎮北側。蒲松齡詩中『小墳雜沓亂雲間』,在 2009年濟南市考古研究所進行的一次考古發掘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考古人員發掘、清理了417座兩漢、隋唐、宋元及明清墓葬。而在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的一次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不僅發掘了100多座戰國、兩漢至明清的墓葬,還發現了一座規格很高的戰國大墓。雖然墓中並未發現直接能證明墓主人身份的文字材料,但發掘者認為,它就是戰國時期齊國將領匡章的墓葬。
  有了考古發現,我們便不會再『於今空說女郎山』,數百座古墓密集出現,女郎山堪稱濟南古墓博物館,而齊國大將匡章墓的現身,更是揭開了章丘城名稱的由來。雖然如今,匡章墓遺址早已因高速公路取土而消失,2009年發掘的古墓群遺址也已成為章丘市第三職業中專校園裡的綠化地帶,但探尋埋藏在女郎山地下的神秘故事和歷史風雲,依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匡章墓齊國大將背後的歷史煙雲
  1990年春夏之際,為配合濟青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院李曰訓帶領技工在女郎山取土場周圍進行考古調查時,於女郎山西坡、南坡、東坡,分別發現了100餘座戰國、兩漢,至明清的古墓葬。其中9座不同時期的壁畫墓,有規律地排列在一起。在同一地點同時發現如此之多的壁畫墓,這在國內極為罕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女郎山西側,發現了一座規格很高的戰國大墓,發掘結束之後,李曰訓認為這是戰國時期齊國大將匡章之墓,匡章之墓的發現,揭開了章丘城名稱的由來。
  鵝卵石成為戰國大墓防盜手段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22年,但是在李曰訓的腦海里,那次發掘經歷依然歷歷在目―――
  1990年5月上旬,濟青高速公路章丘段取土場的調查勘探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李曰訓帶領一支由30餘人組成的考古鑽探隊,對女郎山東、西、南三處取土場進行着詳細的勘探。當工作人員在女郎山西坡取土場一高台地上鑽探時,忽然,一考古隊員跑過來匯報,說是在山西坡那片高土堆附近,探到半米深就發現大片的鵝卵石子,探剷頭都損壞了兩把,無論如何也探不下去了。李曰訓聽說後馬上跑到現場觀察,並親自鑽探了幾個探孔,發現鵝卵石堆積面越來越大。這時,他的心中感到非常驚喜。因為李曰訓知道,墓室內積石、積砂並充填鵝卵石,是戰國大墓防盜的一個顯著特點,所以,這裡很可能是一座戰國大墓!
  於是,李曰訓馬上帶領幾個探工,把鵝卵石堆積的範圍勘探清楚。事實證明,女郎山西坡最初發現的鵝卵石堆積,為後來戰國匡章大墓的發掘,提供了及其重要的線索與證據。
  後來的發掘證明了鵝卵石在大墓防盜中的作用,李曰訓說,『在發掘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盜洞,但是挖到一米半左右的深度,盜洞又消失了。我們覺得,這是因為鵝卵石和大石塊混合的形式具有很好的防盜效果――― 如果再挖下去,盜墓分子就可能因為坍塌而被埋在盜洞之下。這也使得這座珍貴的戰國大墓得以完整保留。』
  外槨蓋上出現了一具神秘肢解殉人骨架
  1990年6月16日,以李曰訓為隊長的匡章大墓發掘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
  李曰訓告訴記者,戰國大墓鵝卵石的防盜措施也給考古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鵝卵石和石塊混雜在一起,使得清理工作非常艱難。
  李曰訓說,大墓墓口長13.58米,寬12.15米。南側有一條斜坡墓道。槨室位於墓室中央,四周有寬大的生土二層台,二層台上有5座陪葬墓和一處器物庫,墓主用雙槨一棺。整個墓葬的形制為『甲』字形豎穴土坑墓。
  令人驚奇的是,隨着清理工作的進行,考古隊員發現了一具人骨架。一位年青的技工看到暴露出的骨架立即告訴李曰訓:『李隊長,咱們發掘的這座墓葬已到底,墓主人骨架也露出來了。』李曰訓聽後感到不大相信,馬上下到墓室去察看,『我首先把坍塌的槨板痕跡與上面人骨架的關係搞清楚,然後又把四壁槨立板的範圍找出來。從面積較大的槨板痕跡與四壁槨立板的不到底,我可以肯定地說此骨架決不是墓主人。而應是外槨蓋面上的一肢解殉人。』
  5座陪葬墓各埋一位18歲左右女性
  李曰訓告訴記者,除了在外槨蓋上發現的肢解殉人,在主墓室二層台的西側和北側,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五座陪葬墓,每座陪葬墓中都有一位年齡大約在18歲的年輕女性。而肢解殉人則是年齡在20多歲的男性。
  李曰訓說,這5座陪葬墓,都有自己的葬具,每座陪葬墓內均隨葬有數量不一的仿銅陶禮器,器形有鼎、豆、蓋豆、壺、提梁壺、盤、敦、舟,有的還有銅車器、水晶柱、滑石環、骨蚌器及陶俑等,『這些陪葬的年輕女子和外槨蓋上的殉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殉人多為戰俘等身份,是殺了給墓主人殉葬的,而陪葬者一般都是墓主人生前喜歡的侍妾。兩者身份截然不同。當然,殉人是誰?是在哪一場戰爭中的戰俘?陪葬的5位年輕女性又是誰?她們有着怎樣短暫而悽美的人生?這些問題都已經找不到答案了。』
  彩繪樂舞俑世所罕見
  李曰訓說,陪葬墓的發掘令人驚喜,尤其是一號陪葬墓隨葬的一組38件陶彩繪樂舞俑,可以說是該墓最重要的發現,這組精彩的樂舞陶俑可分為表演俑、歌唱俑、舞蹈俑、觀賞俑及樂隊演奏俑等不同的造型。其彩繪樂舞陶俑的造型生動,組合有序,保存完好,色彩艷麗。人物動作刻劃得優美逼真,生活氣息濃郁,而祥鳥造型也栩栩如生,是戰國陶塑中的佳作精品,為我國戰國時代出土的彩繪陶俑所罕見,也為研究戰國時期齊國的文化藝術、樂舞服飾等,均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由於價值珍貴,這批彩繪樂舞俑還曾遠赴日本展出。
  主墓室的陪葬品就更多了。墓中出土了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樂器和雜器等總共437件,僅青銅禮器就出土29件,其中有銅鼎5件,豆4件,蓋豆6件,銅壺4件,提梁壺1件,盤2件,勺1件,舟4件,敦2件。青銅兵器有戈、劍、矛、戟、鏃等239件;樂器有編鐘7件,編n5件。另外,在主墓槨室二層台東部的器物庫內,還殘留出土十幾件仿銅列鼎、豆、壺、盤、舟、敦等陶禮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員在主墓室的兩層槨之間發現了一個裝滿了劍、戈、矛等大量兵器的箱子。這些兵器的出土,為墓主人身份的判斷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墓主人是赫赫有名的齊國將領匡章
  根據其墓葬的形制特點及隨葬器物判斷,該墓應為戰國中期的齊國大墓。這座齊墓與以往發現戰國大墓相比,其墓室面積不算太大,但隨葬品卻非常豐富;並置有雙槨一棺,僅青銅兵器就隨葬了200多件,並且埋葬的特別講究,這充分說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是相當高的。
  在戰國時期,貴族階級內部的等級制度甚嚴。不同等級的貴族,在使用棺槨、列鼎及禮樂器上,都有着嚴格的區別。據【荀子・禮論】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該墓使用兩槨一棺。這說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要高於一般大夫;而從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及特製武器箱分析,其墓主人可能是一位軍事將領。
  由於墓中並未發現能直接證明墓主人身份的文字材料,所以李曰訓把目光轉向了歷史文獻。在【戰國策・齊策】中,李曰訓找到了齊國將領匡章的記載。根據書中記載,齊將匡章,又稱匡子、章子。他是戰國時期齊國威、宣兩代國君的著名軍事將領。匡章曾率軍擊退秦國的進攻,並於公元前334年跟隨齊威王,參加齊、魏『會徐州相王』的盟會論辯,魏相惠施進行了爭鋒相對的爭論。後來,匡章又在齊宣五年(公元前314年)奉齊王之命趁燕國內亂之機,『將齊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一舉攻破燕國都城,殺死燕王,創造了戰國時期著名的『齊宣王破燕』之戰。公元前301年,匡章又與魏、韓聯軍在垂沙戰敗楚軍,創造了久負盛名的『垂沙之戰』。除此之外,匡章還在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與聲子率齊、宋之兵大戰魏、韓聯軍,結果此次交戰失利,聲子被俘,匡章也大敗而逃。
  李曰訓說,從以上文獻記載可知,匡章的身份地位是很高的。雖然有過戰敗,也許身份有所降低,但肯定要高於一般的大夫。『匡章的地位和生存年代,和女郎山發現的戰國大墓規格完全相符,此外,該墓出土的大量青銅兵器和專用兵器箱都與匡章的武將身份相稱。因此我們推測墓主人就是匡章。』
  章丘城的名稱應該來源於匡章大墓
  李曰訓說,關於女郎山,清初乾隆章丘縣誌引載的【三齊記】有兩種說法,一說此山稱為女郎山,故因漢平陵侯章亥之女溺死葬此而名之。二說女郎山又叫章丘山,故因戰國時齊將匡章葬此而得名;並說章丘山附近還有章丘城。但為什麼一山兩名?而章丘一名的最早來歷,是根據上述哪條記載?『我們聯繫章丘山是以匡章(章子)大墓而命名的傳說,考慮到匡章的封地就在章丘一帶,因此推測當時的人們為了紀念南征北戰屢建戰功的老將軍匡章,把埋葬匡章(章子)的這座山稱為「章丘山」,這是完全符合歷史事實的。以至後來人們又把章丘山附近的古城,也就是漢代所謂的陽丘城稱為章丘城,這一切都是因為匡章大墓而得名。』
  那麼,章丘山為何又改名為女郎山呢?而所謂的『女郎墓』是否真的存在呢?【章丘縣誌】中關於『章亥之女溺死葬於此』的傳說是否有依據呢?李曰訓說,在1990年對戰國大墓進行考古發掘的同時,他同時也考察了女郎山東坡另一座高大古墓,結果是這座被當地群眾稱為『大冢子』、『章女墳』的古墓,上面雖然還存有五六米高的封土,但其封土下面,卻是一座大型的漢代磚室墓。整座墓室保存基本完好。這座墓當初並沒有進行發掘。假如歷史上確有『章亥之女溺死葬此』的話,那幺女郎山東坡這座漢代高大古墓,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女郎之墓』。但是,一切都要等將來的考古發掘來證實了。
  417座濟南最密集古墓群現身
  2009年3月―7月,為配合章丘市第三職業中專的建設,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組織專業力量對建設所占壓區域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萬餘平方米,發現並清理兩漢、隋唐、宋元及明清墓葬共417座,共出土陶器、瓷器、鐵器、銅器、玉器等文物1200餘件。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科科長郭俊峰告訴記者,此次發掘的墓葬之多,規模之大,形制之廣,均創下考古所發掘的記錄,堪稱濟南古墓博物館,對於研究當地的喪葬習俗和歷史變遷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邊發掘,一邊和盜墓分子『鬥爭』
  當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抵達現場才發現,這一片墓葬群盜洞很多,在不足一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就遍布着各個時期的近300個盜洞,盜掘的探溝有十餘條。搶救性發掘刻不容緩。
  郭俊峰說,在發掘之前,考古人員首先對這一區域進行了勘探,先期發現了百餘座古墓,其中土洞墓占多數,因為土洞墓的洞口很小,地下墓室的形狀又往往不規則,再加上古墓層層疊壓,使得古墓群非常複雜,為了保證人身安全,考古人員決定對墓群進行整體去頂揭露。
  讓考古人員備感壓力的是,在考古發掘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地被盜墓分子騷擾,為了保證考古工地的安全,考古人員不得不自己組織巡邏隊日夜巡邏。郭俊峰說,雖然工作很辛苦,發掘期間,考古隊成員幾乎輪番感冒了兩遍,而且一邊發掘,一邊還要和盜墓分子作鬥爭,但發掘成果還是讓他們非常欣慰,『古墓群時代跨度之長,密度之大,都令人震驚,不僅濟南僅見,全國也不多見。這對進一步搞清楚當地的墓葬結構、隨葬習俗、歷史變遷等情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資料。』
  獨一無二的袖珍三彩騎馬俑驚艷出土
  417座古墓雖然基本都是平民墓,每座墓裡面的陪葬品也不是很多,但發掘出來的1200餘件文物種類豐富,其中不乏極有價值的文物。
  郭俊峰告訴記者,其中有一件唐代三彩騎馬俑,高只有6厘米,非常精緻,如此袖珍的三彩騎馬俑,在濟南從未出土過。還有一件三彩熏爐,也非常精美。另外,宋代的玉壺春瓶、白瓷碗、瓜棱罐、四系瓶等文物都非常精緻,比較特殊的還有一個明代青花瓷碗,『按照明代葬俗,很少有人會用青花瓷碗陪葬,但這個明代墓里卻出現了青花瓷碗,這個現象非常有意思,對研究女郎山一帶的葬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417座古墓,堪稱濟南古墓博物館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科的王興華告訴記者,此次發掘的古墓群持續年代長,數量眾多,對研究不同時代的墓葬形制意義很大。
  從發掘的情況來看,漢代墓葬多為土坑豎穴墓和磚室墓。其中,有的土坑豎穴墓帶壁龕,隨葬品多為陶壺一對;有的土坑豎穴墓底部砌有磚槨,隨葬品為陶壺一對或者陶罐一對。以標號為M3的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為例,該墓長270厘米、寬200厘米、深130厘米。墓中還有一個二層台。墓底有人骨架1具,仰身直肢而躺,葬具為一棺,已朽。隨葬陶罐1件,平放於腳端二層台上。不少磚室墓的平面形狀呈刀把形,大多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墓室寬於墓道。隨葬品多為陶壺、陶盤、陶耳杯等。
  隋唐時代的墓葬發現數量較少,形制皆為帶墓道的土洞墓。發現的隨葬品有瓷碟、瓷壺和三彩熏爐等。
  而宋元時期墓葬其形制多為帶墓道的土洞墓和磚室墓兩種。其中宋元時期土洞墓修建方式為先下挖豎穴墓道再橫向掏出洞室,墓室中不使用磚結構。
  宋元時期的磚室墓數量較多,墓室平面形狀為圓形。墓室底部用青磚鋪地,靠近墓道處多砌出天井,部分墓葬用青磚砌有仿木結構的斗拱等。
  明清時期的墓葬分為帶墓道的土洞墓和磚室墓兩種。土洞墓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隨葬品多為碗、碟、罐等。磚室墓一般距地表深度較深,規模較大,整個墓葬由墓道和墓室組成,平面形狀呈『甲』字形,墓室四壁採用青磚錯縫平砌,白灰勾縫逐層內收成拱頂。
  郭俊峰說,『2009年總共發掘的417座古墓,年代跨度大,集中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形制的墓葬,通過這次發掘,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不同時代的墓葬形式,說它是濟南古墓博物館,一點也不為過。』
        來源:濟南時報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