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0|回复: 0

[国学灌水] 牛奶里的近代史 曾经有一种爱国叫喝牛奶(2)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2-7-5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t望东方周刊
牛奶广告词表现了对现代化国家的追求
当时,对居住在上海的侨民而言,饲养奶牛只为自给自足。有人在自家后院饲养奶牛,这成为当时富裕阶层的标志。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上海,香港、台湾及沿海各通商口岸都有这种“庭院奶牛”和相配套的奶牛房,变成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奶牛饲养的增加,牛奶开始成为商品出现在上海的市场上。1870年,上海已经开始有了牛奶市价的记录――每10瓶为1银元(一瓶650ml)。
在利益的驱动下,牛奶终于成为商业化浪潮中的一朵浪花。1900年左右,一位名叫Culeg的商人将法国驻军牛奶房改为商业经营,而后又被英国人收购经营,冠名“可的牛奶公司(Culty Dairy Co., Ld),也就是现在可的便利店最初的名字来源。
在外国风气影响和国内精英推崇的双重动力下,国内的奶牛场迅速发展。据统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拥有可的牛奶公司、最高牧场、爱光社等大牧场以外,小型奶牛场共计65家。
当时的报纸上也可以看到不少牛奶广告,广告词则充分表现了对现代化国家的追求。自由农场、畜植牛奶公司、华德牛奶公司、洁园农场、派克牛奶公司联手打出“多饮牛奶,养成壮健国民,发扬民族精神”的广告旗帜,号召即日定饮牛奶,“养成健全身体,奋发有为,做一个健康勇武的国民”。外商牛奶公司也来凑热闹,可的公司就在广告中宣扬,“饮可的牛奶,完成强健之父母,养育强健之子女,始有强健之国民”。
除了鲜奶,加工制造奶粉的厂家也不少,还有许多国外进口的品牌。
民国时奶粉的主要销售渠道是药房,其次是点心铺。
一篇《上海滩关于“奶”的那些事》的文章中记录:上海广东路40号有一家爱兰汉百利公司,是英国原装奶粉爱兰汉百利代乳粉的大经销商,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广州惠爱路有一家恒升泰大药房,是国产奶粉生隆昌牌代乳粉的大经销商,既批发,也零售,广州市民可以直接上门去订。杭州清河坊大街有一家新文明蜜饯铺,是国产奶粉美女牌代乳粉的代理商。
牛奶厂发展迅速,但外商对奶牛的管理却极其严格。为了防止珍贵的乳牛外流,他们采取了各种严防死守的办法。例如,淘汰的乳牛必须交回毛皮,防止屠宰时被调包,还在牛耳上刺号,以免乳牛流入华人之手。
即便如此,在牧场工作的中国人还是想尽办法将这种荷兰牛“偷”了出来。养了一辈子奶牛的川沙老人徐根涛仍然记得前辈们对他津津有味诉说的一段经历:1890年的某天夜里,外商“爱光社”牛奶公司的一头黑白花母牛产下两头小牛,当时在“爱光社”工作的一位中国员工灵机一动,只上报了一头小公牛,乘外国人睡觉的时候,他将另一头小公牛偷偷带出了牧场,转移到川沙的朋友家饲养,并用本地耕牛的奶来喂养。等它长大后,让其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第一代俗称“二夹种”,第二代以后俗称“倒二夹”。
这种杂交的牛,体型上酷似纯种奶牛,且耐粗放饲养,产奶量高,抗病力强,遂繁育盛行,牛群也一再扩大,一度被称为“川沙奶牛”,后来发展至宝山、罗店、大场、真如、南翔等近郊地区。
荷斯坦牛也终于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1970~1980年,经过不断选育,1982年5月9日,国家颁布了《中国黑白花奶牛品种标准》,199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又称“中国黑白花奶牛”。
上海的川沙也因其贡献,被称为“奶牛之乡”,川沙的奶牛业在全市郊区奶牛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1990年后,川沙县划为浦东新区的一部分,不少养牛户土地被征用,他们弃奶牛而去。但这些人多年以来只会养殖奶牛,有的人几经周折又干回了老本行。

        来源:t望东方周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