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知識 在中國封建官場上曾經出現過一幫人,他們雖是文人,但卻掌握着一般文人難以掌握的、在科考中也不可能涉及的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他們雖無官職,但卻是地方行政團隊中身居幕後的二號人物;他們參政而不主政,佐治而不主治,服務到位而不越位,這就是被人們稱為師爺的一個社會群體。
師爺是幕友、幕客、幕僚的俗稱,由於他們是明清時代由地方主官私人聘請的輔助自己處理公務的人員,不佔政府編制,與地方主官不構成統屬關係,所以也稱西賓或西席。明萬曆年間曾任禮部尚書的紹興府山陰人朱賡首開延聘紹興同鄉為書吏的先例,他利用職權聘用許多紹興籍書吏,這些書吏互相牽引,互為黨援,形成了『書吏紹興幫』,隨後,此風便逐漸興盛於全國各地官衙,到了清代便達到了『無紹不成衙』的程度。由於來自浙江紹興的師爺遍佈全國各州縣大小衙門,一個龐大的紹興籍師爺群體便開始形成,於是一個專門的稱謂『紹興師爺』就不脛而走。也許正是由於紹興人具有精細嚴謹、善於謀劃的特點,適於當師爺,所以,紹興籍師爺特別多,而且幹得相當出色。這種鼎盛的局面一直延續到清末,那時由於政府事務較前紛繁,地方主官即『幕主』也沒有能力承擔眾多師爺的酬勞,湖廣總督張之洞一改私聘師爺的做法,改由公費支出委任官員入幕,『幕友』逐漸為屬正式官吏的幕員所代替,直至民國初這個在中國官場上活躍了長達300多年的獨特的師爺群體才趨於衰亡。在這支龐大的紹興師爺隊伍中,多數人又出自於紹興縣北面的安昌鎮,據說200年間由此出去的師爺不下一萬之眾,所以安昌又被稱為紹興師爺的故鄉。
師爺按其職能可以分為刑名、錢穀、書啟、賬房等許多種。各衙署幕友人數視事務繁簡而定,一般縣置均在兩名以上,其中處理刑事、民事案件的刑名師爺最為重要。由明入清,特別是清代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法律體系,從順治到同治的200多年間,已成文的律法已有1800多條,一般科舉出身的官員沒有經過專門學習是根本無法掌握的,而且,審案還需要專門的刑偵、解剖等知識,這讓這些科考入仕的文人更是一竅不通。但是,司法審判偏偏又是朝廷考察地方官政績的頭等大事,他們不得不延聘精通此道的刑名師爺來協助處理。刑名師爺於是也就成了各級官衙操縱生殺大權的關鍵人物。位列其次的是錢穀師爺;這是因為財稅也是考量一個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方面,所以錢穀師爺手中也操控着官員的去留和升遷,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根據政務需要起草上呈下達的文稿是書啟師爺的職責,每逢過年過節或是上司有婚喪嫁娶事宜之時,他們還負有致函賀吊之責。再有就是負責銀錢出入和禮尚往來的賬房師爺。
在官場上,師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非官非吏,不佔政府的編制和財政支出,是一支編外隊伍,卻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幫派勢力;他們雖然沒有明確的官職,卻是各級官衙中的二號人物。這些特殊性決定了師爺必須具備一些特殊的生存智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人際關係中的分寸感,在和上級官員、下級衙役、同鄉師爺、地方財富階層的交往中不斷權衡,不斷尋求權力空間,他們堪稱是方法論的商手。而在所有這些人際關係中,最敏感的是師爺和官員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說,師爺和官員是『亦師亦友』的關係,然而,八股出身並無多少管理經驗的新任官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必得倚重師爺的才智,必須對師爺有所忌憚。因此,當時官員設宴,師爺不到場不准舉筷子就成了一種習俗,以至於每逢年節總是官員先上師爺居室拜年,師爺隨後予以回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