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网历史 有汉名相,首推萧曹;萧何定律令,曹参守清静。史家习言的“汉承秦制”,实与二人有莫大关系。兹拟从考察萧曹的历史作用入手,尝试理解汉初政治变迁的细微委曲,并分析“汉承秦制”一词所包含的历史内容。
一、在秦制与楚制之间
陈涉首事于大泽乡,为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诈自称公子扶苏、楚将项燕。这是很有意思的。陈胜、吴广都是楚人,所以想到用“大楚兴”以及项燕等为号召来反对暴秦;同时,又因为他们已经处于秦王朝统治的现实之中,才想到用公子扶苏来反对当时的二世皇帝。这种矛盾包含着深刻的现实内容。但是,当陈胜不断胜利,终于占领陈以后,“公子扶苏”的名号便不见踪迹了,剩下来的,便是在秦末扰攘中最富魅力的旗号――楚。以楚反秦,意味着以六国并存的合法性对抗秦王朝兼并天下的不合法性,这就必然带来六国之后纷纷称王的问题,也为汉代初年异姓诸王的麻烦埋下了伏笔。但在当时,只有以楚人反秦的面貌出现,陈涉才能争得道义和政治上的支持,而帮助陈涉打出楚旗帜并摒弃公子扶苏名号的,当是陈地的旧楚人士。陈在六国相继灭亡的混乱岁月里,是楚国反抗秦军的重要基地,发生过许多重大战事,当地楚人势力很强,而且不乏上层代表和优秀人才。[①]陈涉入陈后获得的优秀军事人才周文,曾长期服务于旧楚军中。《史记・陈涉世家》:“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
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军视日,是楚军中一项重要职掌,睡虎地秦简有楚《日书》,即属其类。陈涉是在入陈以后,才真正拥有了政治和军事实力。陈地的旧楚人士即所谓“三老豪杰”,对陈涉说的话中有一句“复立楚国之社稷”,表明此时陈涉的政治目标已经明确。号曰“张楚”,必兴楚国制度。在此背景下,恢复旧楚制度,废除秦制,已成为势所必然。“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②]。《史记索隐》:“涉始号楚,因楚有柱国之官,故以官蔡赐。盖其时草创,亦未置相国之官也。”司马贞误以为陈涉在大局安定下来后还会设置相国,其实楚制有令尹无相国,上柱国为武职之首,仅次于令尹,在此时期可以与令尹相当。司马贞没有看到,陈涉政权在制度上不可能沿袭秦制,而会恢复楚制。张楚短命而夭,但已经显示了恢复楚制的势头,在其中起作用的,是旧楚的上层人物,他们怀念故国,熟悉楚国的制度与文化传统。这些人,虽然史失其名,在秦末动乱中却十分值得注意。
陈涉败死,广陵人召平渡江矫陈王命,拜项染为楚王上柱国。这是项梁起兵后柱受的第一个官职。世为楚将的项氏,当然熟悉楚制。后来项梁扶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政治旗帜更加鲜明,恢复楚制也更加迫在眉睫。这时,旧楚各种人士,除在各地聚兵应楚外,势必向楚怀王靠拢,因而在楚怀王周围团聚了一批也许已经衰老但却很有经验、很有影响的人物。后来被项羽杀掉的宋义,据荀悦《汉纪》即是旧楚的令尹。虽然这条材料未必可靠,但可以相信,宋义在旧楚当是上层人物。正因如此,当项梁死后,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抑制项羽,才符合当时怀王身边楚国故老的共同愿望。关于这批楚国故老,史料很少,大概与张楚时期陈地那批三老豪杰性质相近,而地位更高,家世更显赫。据《史记・高祖本纪》,抑制项羽,劝怀王不遣项羽入关的,是所谓“怀王诸老将”。这些无名老将,未见有何征伐功绩,但能影响怀王,就因为他们与旧楚政权的关系。项梁死后,对这些老将来说,当务之急是控制项羽,掌握军队。宋义以楚国故人身份为卿子冠军,率领楚军,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在此情势下,推动楚势力的扩展,在关东地区消灭秦军,进而西入关灭秦,是楚怀王的主要目标。与此相伴的,就是在文化上自有渊源的楚国制度的恢复。《汉书・高帝纪》注引臣赞曰:“时立楚之后,故置官司皆如楚旧也。”令尹、柱国、司马、连敖、莫敖、连尹等楚官大量出现,说明楚怀王推行楚制的活动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史记・曹相国世家》与《史记・灌婴列传》里出现的执帛、执guī@①等爵名,就是受自怀王的楚爵。除了那些自立为王、自有传统的魏赵诸王以外,凡统属于楚的诸将,如项羽、刘邦,都接受了楚怀王的楚官、楚爵。而当时历史的主流,正是楚秦之争。秦制与楚制的冲突,总趋势是楚制压倒秦制,此消彼长,秦制的前景越来越黯淡。后来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在灭秦后的全局中颇有独尊的意味。但他恪守了他所沉迷其中的战国传统,没有做皇帝,而是想当霸王领袖诸侯。从这里看,项羽必然也会谨守楚制。虽然杀了楚怀王,但终项羽之世,他始终承用楚制,这是毫无疑问的。诸楚制官爵名号,见于史籍,多不胜举。不过,有一点必须指出,即使在楚怀王推行楚制最热烈的时候,要彻底剔除秦制也是不可能的。毕竟统一已很有时日,文化与制度的相互融合已经发生,而且秦制已经在楚地社会烙下印迹,所以项梁最初封给刘邦诸将的爵号是五大夫,楚怀王时期樊哙受爵为国大夫、列大夫、上闻[③],这些都是秦爵。秦爵的生命力看起来比秦官要大。为什么楚制恢复过程中秦爵仍然在使用呢?是一时不及代之以楚爵,还是有意识地兼用两种爵制呢?从现存史料看,当时杂用秦楚两种爵制是无疑的,原因也还值得思考。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刘邦。《汉书・曹参传》,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高祖初起,官爵皆从楚制。”刘邦起兵于沛,自号沛公。沛公即楚制。楚国县长官称为公。《左传》庄公三十年杜注:“楚僭号。县尹僭称公。”《淮南子・览冥篇》高诱注:“楚僭号称王,其守县大夫皆称公。”《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曰:“楚旧僭号王,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沛公起应涉,称为公。”刘邦从起兵的时刻起,就自觉地向楚制靠拢,后来隶属于楚怀王,自然更加承用楚制,从官名到爵名,都受自怀王。前面提到的曹参、灌婴两人所受执帛、执guī@①的爵号,是楚怀王所封。《史记・留侯世家》:“沛公拜良为厩将。”《汉书》注引服虔曰:“官名也。”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犹楚宫厩尹之职。”厩将即厩尹,也是楚官。《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汉书》注引李奇曰:“楚官名。”可见,在刘邦被封为汉王、迁往巴蜀时,他还在使用楚制。据《史记》列传及“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连敖起为功臣的还有四人。[④]这表明,灭秦以后,刘邦仍一如既往地承用楚制。照说,刘邦从起兵以来承用楚制,那么平定天下以后,他的汉王朝也该沿用楚制才是。如果这样,“汉承秦制”的话也就不存在了。然而,历史的发展却是另一种局面,汉王朝所承用的,几乎就是秦制,“汉承秦制”确是事实。这个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