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20|回覆: 0

[漢語教育] 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8-8 1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文學網
元末明初時的陶宗儀,曾經成就了一個『積葉成書』的佳話。他進士落榜後,常利用田間勞作休息時間,坐在田埂邊上看書。看一陣書,就放下書本,走到不遠處的一棵大樹下,信手扯下樹葉,在上面盡情地寫着。待到片片樹葉上寫滿了字的時候,他把它們小心翼翼放在大樹下晾着,然後將它們存貯在瓦罐中。貯滿了,就把瓦罐埋在屋後的大樹根下。就這樣,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寫書,不斷積累,十幾年間竟然積滿了數十瓦罐。到了晚年,他讓學生們挖出那些瓦罐,指導他們把樹葉記載的資料抄錄整理,編寫了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輟耕錄】。在積累中,他的文學之花綻放了……


    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瓶頸:明明這個話題是學生們日常接觸的,為何卻總是提筆難,並且寥寥數語就了結,寫不出火花?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學生們平時的積累少了,沒有認真地去累積平日的材料,所以到了真正需要這些素材的時候,就變得困難了起來。那麼我們應該從哪幾個方面指導學生去積累寫作材料呢?


    第一,要從最基本的課本入手,從學生熟知的內容裡面去挖掘寫作的素材。


    課堂是學生習作的主陣地。目前在應試教育的禁錮下,學生的生活範圍只是校園小天地再加家庭鴿子籠,生活程式只是圍繞讀書這個中心環節的機械動作,而生活的內容則局限於課堂內外的無休止訓練。學生的很多知識都是得法於課內,學生素養的形成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課內。每一篇選入課本的文章都是名篇名段,都是教會學生寫作的範文,課文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只要覺得某個地方寫得好,不論是句還是段,都可以摘抄、做筆記,以後用在自己的寫作中,也算是『拿來』的點睛之筆了。


    第二,把平日的『智慧火花』積累起來。


    『錦囊出珍品』的故事說的是唐朝『鬼才』詩人李賀,他的成功在於積累。


    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上錦囊,騎着毛驢,外出遊歷,觀察生活,一有靈感便記在紙上,放於錦囊中。一天下來回到家中,將錦囊中積累的紙條拿出,在燈下選擇整理,將有用的紙條再存入另一個錦囊中供以後寫作用。這就告訴我們,平時想到什麼好的詞語、好的句子,都可以隨時記錄下來,還有看到電視上有什麼好的詞語,也可以借鑑過來,寫到摘抄本上,讓摘抄本變成『寫作的源泉』,而不再是為了應付檢查去完成的課文的大範圍的摘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第三,教會學生把材料分門別類。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為了積累詩作素材,準備了許多陶罐,並分門別類地貼着標籤,整齊地放在一個七層的架子上。他把平時收集到的資料按不同門類放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資料積累得可以寫作時,便將陶罐倒空,將資料整理成文。我們在日常的積累中,會發現有很多類型的材料,譬如描寫景物的詞語,或者環境描寫的句段,這些都可以為我們以後的寫作服務,但是在寫作時卻又難以找到,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它們具體地分好工,所以它們就不能為我們的寫作服務了。因此,這個材料的分門別類很重要。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可以採取目錄法進行,使自己的材料積累一目了然,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


    第四,從日常觀察中積累。


    是誰背着竹簍,在深山老林中穿梭;是誰臉上沾滿泥土,對着草兒綻開笑顏;又是誰每天冒着死亡的威脅,嘗遍百草……為了完成【本草綱目】,他搜羅百氏,採訪四方;他深入民間,不恥下問;他精心編選,反覆實踐;他就地採藥,不辭勞苦……耗盡半生心血,歷時二十七年,三易其稿,終於寫成了這部巨著。沒有人知道,李時珍付出了多少艱辛,只是,在積累中,他的醫學之花綻放了。嘗遍百草需要的是勇氣,更需要的是觀察,怎樣才能區分百草的模樣,才能知道它們的藥性,可見『觀察』的重要性。而暑去寒來,冬去春來,這些季節的變換,學生所熟視無睹的景物的變化伴隨,可以讓學生細心地去觀察,然後記錄,這樣記憶深刻,並且對於以後描寫景物,自然就了如指掌了。


    當然,這樣積累作文材料的方法還有很多,都需要我們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要去臨時抱佛腳,一定要養成隨時隨地勤於動手的習慣:身邊發現一個有用的材料,摘抄下來或剪輯起來;將自己在觀察生活中所見所聞的生動故事或自己的思想發現,隨時記錄下來。這樣一旦到了需要的時候,一個個鮮活的素材便可以呼之欲出。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