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3|回覆: 0

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引關注 考古如何走近大眾

[複製連結]
濟世 發表於 2012-8-10 0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人民日報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近期對秦俑一號坑進行的第三次發掘,再次撩動公眾心底有關秦俑、秦陵的猜想,也再次點燃了公眾對考古的關注與熱情。此次發掘所採取的『邊發掘邊開放』的方式,讓遊客在欣賞兩千年前古代奇蹟的同時,見證着奇蹟發掘的過程。在寂靜的發掘現場,在媒體的鏡頭中,考古工作以從未有過的近距離真實呈現在大眾眼前。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代考古學傳入,考古學科在中國建立並發展成熟的歷程中,相繼取得了諸多重大成果,國人為之歡呼,世界也為之矚目。諸多帶有傳奇色彩的考古發現,像周口店北京猿人頭骨、安陽殷墟、長沙馬王堆、秦始皇兵馬俑、廣漢三星堆等,接連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近些年,新聞媒體對重大考古發現的競相報道,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考古產生興趣。考古學與人民大眾的關係,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大眾對考古學究竟又了解多少呢?實際情況是,雖然大眾對考古充滿好奇,甚至有些人興趣濃厚,但對考古工作和相關知識知之甚少,誤解頗多。許多人認為,考古工作者就是『挖寶的』、『研究古董的』,甚至還有人以為,考古工作者從事的工作與文物盜掘者類似。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考古工作與考古對象一樣神秘。
  考古與大眾之間這種不協調的狀況,原因大體如下:首先,考古研究中,普遍為專業性極強、艱澀難懂的術語,近年來考古學與新科技的結合,更使其報告日益技術化、程式化,可讀性大大減弱,成為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也難以讀懂的『天書』,甚至對專家之間的交流都構成了障礙,遑論普通民眾?其次,學者們大多專心於考古發掘和編寫發掘報告,在學術領域內孜孜以求,隨着學科知識的日益精密化,專業人士更因精力有限而分身乏術,難以參與將考古學推向大眾的實際舉措。再次,聯接考古與大眾之間的媒介手段相對匱乏,僅憑大眾媒體的新聞報道,很難將考古知識和成果廣泛地通俗化、大眾化,而市場上暢銷的所謂『普及』類考古圖書,存在着一些誤導公眾的內容,考古普及圖書佳作極少,致使大眾對考古學的了解誤區與困難不少。
  需要肯定的是,考古學界已經為考古普及做了許多工作。從最初的撰寫科普讀物、普及考古知識、建議考古學向相關學術領域開放並加強交流,到提出考古學的大眾化理念,直到今天倡導的考古普惠大眾,前輩的努力已經為考古走近大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如何讓考古進一步走近大眾?可以綜合運用文學、藝術等多種形式。比如,圖文並茂的通俗出版物、美觀實用的考古網站、生動活潑的影視節目、觸摸中互動的多媒體等,可以充分發揮文字在情景描述方面,美術在佈景、設計等方面,音樂在聲效方面,建築在環境方面,影視在直播考古發掘現場、模擬場景等方面各自的優勢,讓考古在現代化的、多樣性的傳播展示方式中,帶給大眾全方位的體驗。
  普及類考古圖書的出版尤其應該重視。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西安半坡】等一系列考古專刊,嚴謹又不失活潑,深受學界和大眾喜愛。今天的考古學者是否也能夠像前輩那樣將論著寫得趣味盎然、引人入勝?誠然,如業界所說,『用通俗的語言,將冷冰冰的出土文物、乾巴巴的考古報告轉化為活生生的文字』,絕非輕而易舉之事。這需要考古工作者對於研究領域具有能夠深入淺出的能力和相當的寫作技巧。但也唯有專業知識的深入淺出,才能確保考古普及知識的準確性,讓公眾正確認識考古,充分享受文化成果。
  靳雅權
        來源:人民日報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