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64|回覆: 47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

  [複製鏈接]
華軍 發表於 2009-11-27 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恆(1)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萬物(2)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3)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4)。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言說,那就不再是永恆的大『道』了。『名』,如果可以定義,那就不再是永恆之『名』了。無名,是萬物的本原,有名,是萬物之母。所以常保持無欲的狀態,以觀察『道』的奧妙。常保持有欲的狀態,以體會萬物的特徵。兩者一同出現,名稱不同,但它們是同一個對象。這真是玄而又玄,是一切奇妙世界的大門。

解說:

人類的認識都來自內心思想的感受,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不會有永恆的真理存在,建立在思想之上的語言,就更不能表達出真正的真理了。

而從物質的角度認識宇宙萬物的話,根據現代量子力學(5)實踐證明,物質也同樣不可準確的量化,因為任何測量方法,都會使被測物體變得不再是被測物體。

道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它是什麼東西的,所以它是無名的,無名的道,是萬物的本原,而道產生了陰陽(四十二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和而萬物生,有了陰陽才可以為萬物命名,有了命名,才產生了我們所認識的萬物。

大道的奧妙只有用心才能去領悟,而探索宇宙卻要用行去實現,這蘊含無欲和有欲的區別,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用王守仁 (6)的話說叫做:『知行合一』。 在人類的世界裡還有什麼能比道更玄妙的呢?

注釋:

(1)通行本作『常』下句同。

(2)帛書為『萬物』,通行本作『天地』

(3)通行本作『常』,下句同。

(4)徼,邊界。亦引申為『輪廓』『特徵』

(5)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不僅是近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而且在化學等有關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指在同一時刻以相同精度測定量子的位置與動量是不可能的,只能精確測定兩者之一。實際上其中一項測得越準確,另外一項則測得越不准。

(6)王守仁(1472-1529) 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1-27 22:2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二章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志(1),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樣的美是真正的美,這種美就不美了。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樣的善是真正的善,這種善就是不善了。有形的事物與無形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生成.難做的事情與易做的事情相互關聯相互成全。長與短是相互對比下的結果,高與下是相互比較的結果,音與聲相互組合,前與後相互跟隨。前面所說的這些,都是相對的,只有『相對』本身才是永恆的。所以聖人從事無為之事,遵行不言之教。萬物興作而聖人不是創始者,萬物有做為而不記述他的事跡,而功業成就時他也不居功。只有不居功,他的功業才不會被抹殺。

解說:

天下人知道什麼叫『美』『善』是因為朝廷天天宣傳這忠孝仁義,這樣,偽裝的仁義美德就出現了。這種美,只是假象,不是真正的美。這也是【老子】全文中多次提到反對仁義,行不言之教的原因。

因為美不美,善不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都是相對相互的,所以君主無法靠自己的能力與好惡來正確把握區分這些,君主應當抱法處勢無為而治。要君主無為而民不亂,唯有立法以正民(2),【黃帝四經】這樣講道:『欲了解國家的禍福得失,一定要核查名與形(3)。事物之形總是由自身確定,因此我愈加清靜。事情都(按照法制)自己運行,於是我就可以做到無為而治』。(4)這已經清清楚楚的為我們說明了無為的基礎是法治。君主應當以法為教,少說空話,多做實事。【商君書】講道:聖明的人也不能通曉一切,所以君主治國,只要抓住要領就能通達萬物,所以不用許多教化就能建立許多功業。(5)而治國的要領就是無為,無為的要領就是法治,以法為教,故稱為行不言之教。

百姓皆循法制而自為(第三十七章:道恆無為,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為。)、自富、自化、自正、自朴(第五十七章: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朴。),看不出聖人為他們做了開端(作而弗始),所以成事述功,百姓都說:這是我自己干出來的(第十七章:成事述功,百姓皆謂:我自然)。不求百姓記述他的事跡(為而弗志),功成而不居功,這樣他的功業反而不會失去。

注釋:

(1)楚簡本和帛書甲本皆為『志』,因此與流行本『恃』字不同聲,不是同聲假借。意為意志、嚮慕、期望或通『志』,記也。

(2)【黃帝四經· 成法 】:黃帝問力黑,唯餘一人兼有天下,滑(猾)民將生,妄辨用知(智),不可法組。吾恐或用之以亂天下。請問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力黑曰:然。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刑(形)□,以守一名。上拴之天,下施之四海。吾聞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復一,民無亂紀。

(3)法家之學在先秦又稱為形(刑)名之學。

(4)【黃帝四經·十大】:『欲知得失情,必審名察形。形恆自定,是我愈靜。事恆自施,是我無為……』

(5)【商君書·賞刑】……聖人非能通知萬物之要也。故其治國,舉要以致萬物,故寡教而多功。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1-27 22:2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三章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1)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2),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3)。

譯文:

不以上賢的方法來選拔官吏,這樣人們就不會在君主面前爭寵。不看重貴重的物品,使人們不會來盜竊。不顯現自己的欲望,使人們不亂為。所以聖人治國,應當虛懷若谷,只求腹內充實,降低自己的志向,只求強健自己的筋骨,保障自己的身體健康。常使人們不知道君主的想法和欲求,就使下邊的人懂得不敢的道理,不妄為,那麼天下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解說:

治理國家最實際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拔官吏,真正為國家做事的就是官吏,君主如果根據個人的判斷來舉薦人才,人們就會偽飾賢能沽名釣譽。東漢時期,朝廷推崇舉孝廉制度,於是,已經廢除了三百年的守孝制度又復活了。山東有個叫趙宣的人,據說他是個大孝子,曾在墓道內為死去的雙親服喪二十餘年。根據禮教,在守孝期間必須齋戒沐浴,獨居靜處,絕對不許過夫妻生活。人們見他久處墓室,認為孝心可嘉,便有許多人宣揚他的孝行。鄉邑及州郡皆禮請表彰,趙宣因而名聲大振。後來樂安太守陳蕃親自查訪,這才發現趙宣在墓道內守喪期間不但與妻子同居,而且已經生了五個孩子。陳蕃認為趙宣在服喪期間同房孕子實屬男盜女娼、大逆不道,於是把趙宣治罪並加以懲罰(4)。

韓非子說:倘若任用賢人,那麼臣下就會假借賢名來協迫君主,倘若隨意亂用人才,事情就會敗壞而不成功。因此君主愛好賢才,群臣便會掩飾自己的行為而迎合君主的喜好,這樣群臣的真實情況就無法分辨出來(5)。

所以,君主的好惡不顯露於形色,才能見到臣子們真實的一面,君主掩飾個人的智巧與成見,(使臣子們不知道他的想法和欲求),臣子們就會自知謹慎地工作,不敢做亂了。群臣各盡其職,百官都有固定的法度,君主根據臣子的功勞與能力使用他們,這就叫做遵守常規辦事。所以說,清靜啊,君王好像沒有處在君位上,虛無啊,臣民沒有誰能確定他的所在。君主在上無為而治,大臣們在下面誠惶誠恐的盡職(6)。如此,天下怎麼會治理不好呢?

【商君書·禁史】講道:『遺賢去智,治之數也。』這裡的『遺賢』與老子的『不上賢』是相同的意思,『去智』與老子的『絕智』(第十九章)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在這裡不得不談一下【宋徽宗御注道德經】,讀到此章,真令在下感到震驚。在註解『不尚賢,使民不爭。』一句時,宋徽宗寫道:『尚賢則多知(智),至於天下大駭,儒墨畢起。』讓我想起韓非子那句名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范禁。』倘若尚賢,法治何在?徽宗皇帝的見解簡直在唐玄宗與明太祖所注【道德經】之上,而另人不解的是,他卻落得一個家國不保,身陷囹圄的境地。看來光有認識還是不行的,還要有更強的行動能力。正如王守仁所說的:『知行合一』啊!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君主不看重難得之貨,下邊的人就不偷東西了』,這似乎有點不着邊跡,其實這裡老子反對的是假借為領導做事,盜竊國家人民的物品。臣下妄為,都要得到君主的庇護,要想得到君主的庇護就得投其所好,要想投其所好,哪來的東西『投』?只有『偷』國家了。君主沒有愛好不看中『難得之貨』,臣下就無從下手了。

所謂虛心實腹,弱智強骨,很顯然是針對君主的。有些注家認為是針對百姓,這是經不起推敲的。前面不上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是指君主,因為與之相對的是使民不爭、使民不為盜、使民不亂。後面所以聖人治國……,顯然是總結前面,虛其心對應不上賢、不貴難得之貨,弱其志是對應不見可欲。前面君主不見可欲,才使民無知無欲,才『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在【老子】第十二章有『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也證明『實腹』指的是聖人自己而不是百姓。

注釋:

(1)通行本此處多一『心』,甲乙本均無。從帛書本

(2)志,意願;理想;志向;志趣

(3)甲本殘缺,據乙本補。通行本作『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4)【後漢書·陳蕃傳】:民有趙宣葬親而不閉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餘年,鄉邑稱孝,州郡數禮請之。郡內以薦(陳)蕃,蕃與相見,問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聖人制禮,聖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數,以其易黷故也。況乃寢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眾,誣污鬼神乎?』遂致其罪。

(5)【韓非子·二柄】: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故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要群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6)【韓非子·主道】: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愚去智,臣乃自備。』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賢而不以行,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謬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1-28 09:59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四章

第四章

原文:

道沖(1),而用之或不盈。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大道虛空,卻永遠也不會被填滿。似深淵啊!是萬物之根源。道,銼除了萬物的銳氣,化解了萬物的紛爭。融和了萬物的光明,同化了萬物的昏暗。幽深啊!大道就是這樣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孩子,但他在天帝之前就存在了。

解說: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講到:道是虛空的,靜篤的,但道又是萬物之母,(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天地萬物各自運行,卻都遵循道的規則,大道正因為虛空,才給了天地萬物獨立運行的空間,挫掉了它們發生衝突可能(挫其銳),解除了他們發生紛爭的機會(解其紛)。人類通過科學,變得越來越強大,但卻發現自己越來越渺小(2),大道無處不在,但我們卻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道家以天道推演人道,認為君主治國應當效法天道,虛靜無為,萬事以法決斷,給百姓自立自為的空間,才能減少百姓的衝突與紛爭。

大道充斥宇宙,無論是光明的地方,還是陰暗的角落,道都分布其中。

在社會當中,人們把有地位的人物比喻為光明(光),把沒有地位的人比喻為昏暗(塵)(3)。而君主治國,應當對待疏遠卑賤之人,如果確實有功,也必須給予賞賜,對待親近喜愛的人,如果確實有過錯,也必須加以懲罰(4)。此為效法天道『和其光,同其塵』。

關於天帝有很多種解釋:

1.天帝就是帝俊(商朝的守護神)(另一名帝嚳)。

2.有東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太昊、少昊、炎帝、黃帝、顓頊)

3.指中央天帝——黃帝。

無論哪一種說法,天帝都不同於西方上帝,不是創造世界的神。他們都是我們的祖先,都是被神化了的歷史人物。而包容天地,畜養萬物的,是永恆不滅的大道!

老子稱大道為象帝之先,為我們展示了道家多麼偉大的宇宙觀啊!

注釋:

(1)通『盅 』。空虛。

(2)近年來的科學家們一再通過各種的觀測和計算證實,暗能量在宇宙中的確約占到73%暗物質約占到23%普通物質僅占到4%,這可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和消息,這將預示着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認識到的宇宙只占整個宇宙的4%的比例,而占96%(57年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甚至還認為是99%以上)的東西竟然是不為我們所知道的。關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客觀存在性57年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在他所著的【物理學的挑戰】中已經詳細而全面的論證了在這裡限於篇幅,(全文請見【環球科學】第3期) 。

(3)屈原【哀時命】:『務光自投於深淵兮,不獲世之塵垢。』漢宋玉【風賦】:『夫庶人之風,塺然起於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鬱煩冤,沖孔襲門。動沙堁,吹死灰,駭渾濁,揚腐餘,邪薄入瓮牖,至於室廬。』

(4)【韓非子·主道】:……是故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1-28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五章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1),動而愈出。多聞(2)數窮,不如守於中(3)。

譯文:

天地並不仁慈,對待萬物就如同草扎的狗一樣,聖人並不仁慈,對待百姓如同草扎的狗一樣。天地之間,不象一個風箱嗎?空虛卻充滿了用之不盡的能量,拉動它,風就會源源不斷的湧出。聽多了,就會很快陷入困境,不如清靜守法無為而治。

解說:

天地並不仁慈,洪水會淹沒窮人,也會淹沒富人,野火會焚燒一切靠近它的物體。但正是天地孕育萬物,它們都遵循着天道的規則,生生不息。聖人治國效法天道,對百姓同等看待,不以已好而好他人 不以已惡而惡他人。如果刑罰和賞賜不公正得當,那麼百姓就會無功而得到利益,有罪而倖免處罰,(4)這樣人們都去追求如何討好領導,而無人願意為國立功,如此,國家就會衰弱,甚至滅亡。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講道:『國家的安定和強大來自依法辦事,國家的衰弱和動亂來自枉法辦事,君主明白這個道理,就要公正地實行賞罰而不對下面講仁愛。爵位和俸祿來自功勞,殺戮和懲罰來自罪行,臣子明白這個道理,就會誓死效力(為自己)而不是對君主效私忠。君主明白不講仁愛的道理,臣子明白不講私忠的道理,就可以稱王天下了。(5)』

法治是君主能夠公平對待百姓的準繩,君主不妄為,萬事斷之以法,官吏照章辦事,百姓才能自立自為,這就是【老子】五千言所講述的『道恆無為,萬物自為』的天道原理。

【宋徽宗御注道德經】關於此句的註解為:『彼萬物之自生,百姓之自治,曾何容心焉? 』真令在下感嘆啊!看來,人民自治的思想並不是不能理解,只是施行起來卻是很困難的。正如老子所說:『進道如退,夷道如類。』(第四十一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第七十章)

老子把天地比喻為風箱,中間空無一物,但拉動它風就會源源不斷永不枯竭。天地看似空虛,但蘊含着無窮的能量。

老子說:話聽多了,就會很快陷入困境,那麼指的是什麼話呢?結合前面第三章,我們可以知道,老子反對上賢,顯然這裡所說的就是所謂的『賢人』的話,正如第一章所說的:『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賢與不肖也是不可定義的,所謂『賢人』並不一定是真正的賢人,堯自以為明智,卻不能對舜加以控制;舜自以為賢能,卻不能對堯盡心擁戴;商湯、周武自以為仁義,卻殺了自己的君主。(6)如此說來,賢明與仁義豈有定論?

【商君書】上說:『任用賢人,就是現代國君們採用的治國方法。然而,這樣治國,正是亂國。因為人們所謂賢是良善、正直,但良善正直的名聲出於他們的黨羽。國君聽他的言論,認為他是賢能;問他的黨羽,都稱讚他是賢能,因而不等待他立功,就給予官爵;不等待人有罪,就加以刑罰。這種情況,正是使貪官污吏有所憑藉而成就他們的奸險;使小人有所憑藉而施展他們的巧詐……,國君認識不到這一點,不是受外國的侵犯,就要被百姓所推翻。那些人談說的技術,愚昧和智慧的人一齊學習,學士向談說的人學習,因而人們都放棄實際工作,去誦讀空虛的言論。人們都放棄實際工作,去誦讀空虛的言論因而國家也就實力少、而誹謗多了。國君認識不到這一點,用這樣的臣民去戰爭,必定損兵折將;用這樣的臣民去守衛,必定出賣城邑。因此,現在有明主忠臣出現能夠統治他們的國家,不能片刻忘掉法度。(7)』

明主重視法度,不合法度的言論不聽,不合法度的行為不推崇,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言論合乎法制,就聽從;行為合乎法度,就推崇;事情合乎法度,就做。所以國家政治清明,國土擴大,兵力強大,國君地位提高。這就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8)所以君主應當少聽『賢人』的言論,守法處勢,無為而治。

注釋:

(1)屈:竭盡。如:理屈詞窮。

(2)王本為『多言數窮』,並解釋為『政令苛煩,就會很快滅亡』。

(3)『守中』,意為抱守天道法度。【韓非子·用人】講道:『君人能去賢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萬不失,則人力盡而功名立。』(一國之君能夠捨棄賢巧的儒生所不能捨棄的,符合法度而不出偏差,那麼人民只要努力就能成就功名了。)

(4)【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君明於此,則正賞罰而非仁下也。爵祿生於功,誅罰生於罪,臣明於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君通於不仁,臣通於不忠,則可以王矣。

(5)【韓非子·飾邪】刑賞不察,則民無功而求得,有罪而倖免,則兵弱主卑。

(6)【韓非子·忠孝】今堯自以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為賢而不能以戴堯;湯、武自以為義而弒其君長。

(7)【商君書·慎法第二十五】: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亂者治,故小治而小亂,大治而大亂,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奚謂以其所以亂者治?夫舉賢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亂。世之所謂賢者,言正也;所以為善正也,黨也。聽其言也,則以為能;問其黨,以為然。故貴之不待其有功,誅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勢正使污吏有資而成其奸險,小人有資而施其巧詐……,君人者不察也,非侵於諸侯必劫於百姓。彼言說之勢,愚智同學之,士學於言說之人,則民釋實事而誦虛詞。民釋實事而誦虛詞,則力少而非多。君人者不察也,以戰必損其將,以守必賣其城。故有明主忠臣產於今世而散領其國者,不可以須臾忘於法。

(8)【商君書·君臣】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言中法,則辯之;行中法,則高之;事中法,則為之。故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此治之至也……。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1-28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六章

第六章

原文:

穀神(1)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大道幽深似谷,永恆不滅。可以比之為幽深的雌性生殖器。這個『幽深的雌性生殖器』,可以稱之為天地萬物的根源。綿綿不絕啊!大道若有若無,卻用之不竭。

解說:

雌性,是繁育後代的主角,所以在此老子用雌性生殖器來比喻化育萬物的大道。【列子·天瑞】上說:『【黃帝書】(2)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意思是說:『(前面的【黃帝書】原文不再解釋)所以生成萬物的,不自生。化育萬物的,不自化。自我生長,自我化育。自我成形,自我成色。自生智慧,自生力量。自我消亡,自我繁衍。而說它(道)使萬物生、化、形、色、智、力、消、息的,是錯誤的啊。』

列子解釋了老子此章所講的意思,就是說,大道是生成萬物的本原,所以它不自生,也無以使之生。化育萬物,所以不自化,也無以使之化。所以大道是永恆不滅的。而萬物雖為大道所生化,但並非大道『使』之生化,而是萬物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

列子所解釋的,也就是後面章節中,老子所說的『生而不有,長而不宰』(第十章)的道理。

大道是萬物之母(第一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五章等均有此比喻),然而不主宰萬物,才使萬物並作(第十六章),自強不息。

老子在前面章節中用深淵來形容『道』的深邃浩渺,這裡又用深谷和『玄牝』來比喻『道』,為我們展示出一個我們中華人生生不息的動力之源——大道!

注釋:

(1)司馬光曰:『中虛故曰谷,不測故曰神,天地有窮而道無窮,故曰不死。』

(2)列子引用的是【黃帝書】,不知是否是【黃帝書】有引用【老子】,還是【老子】引用了【黃帝書】,但我想【黃帝書】雖有人推測成書於戰國,但其思想也應與【老子】一樣,是前數千年多少聖賢智慧的總結。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1-29 10:1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七章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 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地不自我生成,所以能長生。所以聖人將 自己放在後面,這樣才能真正在前面,將自己放在外面,這樣自己才能真正得以保 存。難道不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成就了他的大私。

解說:

天地長久是因為天地不是以自己的力量生成。道在天地之後,天地之外,(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而天地萬物卻都遵循道的法則各自運行。(第三十四章: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

聖人效法天道,不在前面引導百姓,天天宣傳忠善仁孝,天天彪炳自己的恩德。應該處無為之勢,給百姓以自為的空間,而百姓各守法度,自立自為,天下才能長治久安。故為後其身,外其身。 天下長治久安才真正得以保全了自己。看似無為無私的做法,卻成就了他的自己的私利。

韓非子說:君主治國之道,要以虛靜退讓作為珍寶。(1)也是對後其身外其身的很好的解釋。

注釋:

(1)【韓非子·主道】: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1-29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1),言善信,正善治,(2)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樣,水善於使萬物得到利益而本性是靜,處於眾人所不喜歡的位置,所以接近於道的特徵。居住要處於低下,心地要像深淵,賦予要像天道,說話要講信用,中正的處理事物,做事看的是能力,行動要看準時機。只有『不爭』,才會沒有過失。

解說:

水是生命的源泉,而我們在生命的大多時候,都不會感覺到它的重要,人們生活中,水的最多的用處就是滌盪污垢,洗刷骯髒,這種靜與低下的特徵正與道的特徵相似。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些都是效法水的做法。

『居善地』意指君主不能居高臨下(第二章:功成而弗居),當處靜、處下(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

『心善淵』指心思縝密,不露聲色,象深淵一樣。

賦予要效法天道,天道是什麼樣的呢?天道就是『不仁』(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公平對待萬物。

『言善信』指朝廷的政令、法律要守信用,不能朝令夕改,朝廷的教化要以信為本,行不言之教(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為水只能因勢而行,不以言表,這才接近於『道』。不言之教是最佳的信譽。

『正善治』指以正治國,水雖處下、處靜、處柔弱,但水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平,無論何種狀況,水都會保持住平的特徵,如果能象水一樣恆久的保持住公平,那麼也就做到了以正治國。

『事善能』,老子把水的行為喻為辦事能力遊刃有餘。水的性質是能圓能方,能隨形而變,處無為之事,無事不能。

『動善時』,水會自然的根據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如冬天結凍,夏天流動,隨其自然,應時而變,接近於道的自然狀態。【黃帝四經》裡面有這樣一段話:所謂天地之理,即是四時的交替更迭既已確定,便永無差錯,常有定則。有生長就有凋謝,有繁榮就有枯萎,四季交相行事,終而復始,這就是天道,人類社會的運行法則即是這些天道的取法和再現。是違逆天道人理還是順應天道人理都要有嚴格的區分界線。如果舉動行事超過了天道規定的度數,便有敗亡之禍。舉動行事達不到天道規定的度數,結果是不會有功績的。只有當人們的行為恰與天道規定的度數相吻合時,才能成就大功。(3)

做到了以上的行為,就可稱為不爭,君主清靜無為,不爭百姓之功,不害百姓之利,(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只有『不爭』,才會沒有過失。

注釋:

(1)帛本甲本缺失,乙本為予善天,流行本為予善仁,這很明顯與前面老子講的『天地不仁』自相矛盾,另外與第十八章、第十九章也多有矛盾。

(2)帛本甲乙本皆為正善治,流行本改為政善治。

(3)【黃帝四經·論約】:四時時而定,不爽不代(忒),常有法式,□□□□。一立一廢,一生一殺,四時代正,冬(終)而復始。(人)事之理也,逆順是守。功洫(溢)於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無名。功合於天,名乃大成,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1-29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1)。揣(2)而銳(3)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貴富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保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鍛造鋒銳,不可以久存。家裡堆滿金銀玉石,最終不能守住。富貴而驕橫,只會給自己留下災禍。功業成就退守清靜,這是順應天道的做法。

解說:

『持盈,不如其已』意指國家保持強盛,但要適可而止。【國語·越語】曰:『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4)(范蠡進諫勾踐持盈定傾節事)』。所以,知止則不殆(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我們知道越是鋒利的刀具,越是容易折斷。國家強盛,若鋒芒畢露,耀武揚威,必不能保持長久的安定、繁榮和強盛。所以,善為士者,不武(第六十八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第三十章)。

金玉滿堂,貴富而驕指君主在各人修養上應該注意的地方,君主應當節制自己的欲望,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如果貪財好利橫徵暴斂,雖金玉能滿堂,終將會失去。驕奢淫逸揮霍無度,雖富有四海,終將留下大患。

安定天下,成就了功業之後,君主應當『後其身』,『外其身』,清靜守法,無為而治才是順應天道的做法。

注釋:

(1)已,止,罷了:學不可以~。死而後~。太,過:不為~甚。古同『以』。

(2)揣:捶擊

(3)楚簡本作『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帛本甲殘缺,乙本作『揣而允之,不可長葆也』,註解更是眾說紛紜,在此從流行本。

(4)【國語·越語】(范蠡進諫勾踐持盈定傾節事)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
 樓主| 華軍 發表於 2009-11-30 10:3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新法家華軍——帛書老子注第十章

第十章

原文:

載營魄(1)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2),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以智(3)乎?天門(4)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智(5)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魂與魄合一,能不分離嗎?專一於『氣』,接近柔和狀態,能像嬰兒一樣嗎?能清洗擦淨自己心靈深處的鏡子,使之沒有疵斑嗎?愛國治民,能不依靠自己個人的智力嗎?朝廷政務,能寬容不諱嗎?內心明白通達四方,能不以個人智力治國嗎?生成萬物畜養萬物,使萬物生長而不占有,使萬物滋長而不為主宰,這就是深奧玄妙之德。

解說:

【老子】全文都反對華而不實的誇誇其談,玄虛無用的巧言辯智和空洞虛偽的仁義說教,而推崇的是虛懷若谷,行不言之教,不上賢,不以智治國。『營魄抱一』,意指君主執政應該言行合一,不能空談愛民自己卻貪慾無度。我們將在第三十九章,具體的談一談什麼是『一』。

嬰兒是最柔弱的生命,他的欲望是最低的,他對事物沒有主觀偏見,不會阻礙外部事物運行。老子用之比喻朝廷專心搞無為而治,最好的狀態就如嬰兒一般,讓百姓能最大限度的自為(第三十七章),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第五十七章)。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喻指朝廷洞察秋毫,能無紕漏嗎?只有法治才能做到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

不以智治國。在【老子】中多次提到,法家主張用道家不以智治國的思想為指導,用法治實現富國強兵,韓非子說:『道法萬全,智能多失。』春秋戰國時代,法治被推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創造了永載史冊的輝煌。承襲秦制奉行黃老之術的西漢,用法治實現君主無為而百姓自治。

朝廷抱法處勢無為而治,百姓自立自為生息繁衍。君主不去侵害占有百姓的財富,不好事多志,自作聰明主宰百姓的事物,這樣行為,才稱的上是『玄德』。

注釋:

(1)即魂魄【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陽曰魂。河上公 註:『營魄,魂魄也。』

(2)玄鑒, 1.猶明鏡,喻高明的見解。【淮南子·脩務訓】:『誠得清明之士,執玄鑑於心。照物明白,不為古今易意。』 2.明察;洞察。 晉 葛洪 【抱朴子·行品】:『夫惟大明,玄鑒幽微。』【舊唐書·太宗紀上】:『 太宗 幼聰睿,玄鑒深遠。』

(3)帛書為『能無以知(智)乎?』,流行本改為『能無為乎?』

(4)天門,指皇宮之門。喻指朝廷政務。 唐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詩:『天門日射黃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

(5)帛書為:能無『以』知(智)乎?;在古代知與智通用,而這裡前面有『以』字,很明顯應讀為『智』,在後面的章節中,老子多次闡述不以智治國的觀點,比如『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第六十五章)而流行本改為『能無知乎?』把這句話給解釋為:『洞徹一切,能歸於無知嗎?』實在是對老子思想的無理歪曲,在其它章節里,流行本也把『無知』的對象定義為百姓,認為老子主張讓百姓『無知』『愚蠢』,把老子說成反對開發智慧、追求知識,歪曲並否定了道家哲學,同時也否定了法治治國的哲學基礎,為復辟人治,貴族世襲打下基礎,實為一舉兩得。哲學乃萬學之宗,哲學走上正道,民族必興,哲學走上歧路,民族必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