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易 從表面上看,鄭和船隊每次出海,『雲帆蔽日』,浩浩蕩蕩,但從實質上看,卻是『孤帆遠影』,它的後面沒有,也不許跟隨民間海商的船隊,厲行禁止民間海商『片板不許下海』。在梁啓超看來,『其希望之性質安在,則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
明宣德六年(1431年)二月二十六日,地處福建閩江口的小城長樂驟然喧譁起來。一支兩百多隻船、兩萬七千多人的龐大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南下,泊在縣城西邊的太平港。
這樣『人物輳集如市』的熱鬧場景,於長樂來說並不新鮮。自永樂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命鄭和首航以來,船隊每次下西洋,都要在此等待東北季風來臨。
九個月後,六十歲的鄭和,第七次率領浩浩蕩蕩的船隊出海了。其時,他們或許誰也沒想到,這『雲帆高漲』的壯觀景象,是最後一次出現在印度洋海面。
敕諭和賞賜
船隊裡有一個特殊的人物,叫巫寶赤納。明宣德六年二月,他作爲滿刺加國的使者來到北京,向明宣宗朱瞻基陳訴被鄰國所欺,『國王欲躬來朝,但爲暹羅國王所阻』,請求明朝政府調解。
類似的請求,是『天朝上國』經常要面對的。而到了明洪武末年,由於採取封閉安民政策,來朝貢的國家大量減少,常貢國也不來貢。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即位,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決定『遣使西洋諸國』,首要之事則是造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