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9|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試析普通詞語的中華意蘊(2)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2-8-10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語文網
國人面對狂瀾的汪洋流水,時常感嘆自身的渺小,同時心靈為壯闊景觀而震顫,自然地產生一種具有悲劇傾向的敬畏情感。人們在怨恨流水無情之時,更多地表露了對自己所處環境被局限的無奈之感,是人們美好理想受到阻礙、挫折之後的沮喪情感流露。通過對流水的無情描述,更深層意義上是表達了自己的有情有意。
  除了明月、流水以外,山、樹(木)、花等眾多普通詞語,均蘊含着中華民族獨有的情趣和意味,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發展成果,每個詞語都體現着中華的自然或歷史意蘊,漢語言文化需要每個中華兒女的愛護與善用,只有如此,才能在國際舞台上贏得崇高的地位。
  四、研究普通詞語的中華意蘊的意義
  (一)語言教學意義
  我國的語文教學自1949年建國以來,一直在工具性和思想性或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搖擺不定,現在的課程標準雖已明確表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是具體到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對語言本身的人文性(含民族性)的認識與把握尚不容樂觀。現在已有不少人論述語文教育的民族性問題,但多數是關於文章內容的,而從語言本體角度闡述語言的民族性的尚不多見,而從詞義的角度論述語言和語言教育的人文性尚屬空白。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詞語教學實際上一直是着眼於工具性,即止步於詞典釋義,普通詞語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意蘊一般很少涉及。從根本上說,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文人文性的認識尚未真正把握。
  外國人學漢語的難點之一就是詞語的感情色彩,而我們的詞典卻一般不進行這一方面的解釋,對普通話詞語的民族獨特意蘊的進行梳理和解釋將開闢一條對外漢語教學的新的詞語教學途徑,可以極大提高教學效率。
  (二)語言學研究意義
  語言學是20世紀以來的『顯學』,歐美各國高度重視語言的研究,湧現了諸多語言學流派,其研究成果極大地促進了20世紀以來的社會發展。20世紀以來語言學研究大致經歷了語形學(如結構主義語言學)、語義學、語用學三個階段。當代語言學的熱點是語用學,而語用學最為關注的是語境。語境概念可以用來解釋語言的民族意蘊。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諸多學人的共同努力下,『語言美學』的學科形態逐漸顯現、清晰,但應該說,語言美學尚處在發展完善中。人們在語言美學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在套用美學的一般概念體系,研究方向多集中在語言的美學觀念、語言的美學形態等等,尚不能做到對語言的每一個要素進行美學的分析研究。而從詞義的角度進行美學研究尚屬空白。
  詞典是『工具書』,在詞義的解釋上一般只着眼於詞語的工具性解釋,這固然方便了語言教學和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但也讓詞語喪失了鮮活的民族情趣,讓語言的人文性喪失殆盡。應該運用詞義學、語用學、語言哲學、語言美學的最新理論建設一種新的詞義解釋方法――在工具性解釋的基礎上兼顧民族文化意蘊的解釋。
  (三)民族精神家園建設意義
  自2007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任務以來,湧現了很多關於建設民族精神家園的論文、著作,但幾乎所有的論述都是着眼於道德觀念、理想信念、信仰追求等思想教育層面,很少有人關注語言教育層面,儘管2008年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的主題定為『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營造共有精神家園』。實際上,按照語言哲學的認識,語言是人類生存的最高層面,因此從語言的角度研究民族精神家園建設是一個較為迫切的任務。
  語言是人類精神家園的核心要素,但是我們的教育卻更多的把語言當做一種工具,雖然也強調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但實際上注重的是語言所傳達的內容,其實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語音、詞彙、語法都承載着民族的情感與情趣。語言教育是『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
  中華文化幾千年生生不息的基礎是漢民族語言,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港台文學、海外華人文學中對具有民族獨特意蘊的普通詞語的運用,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品格。整理中國古今抒情文學作品中的含有中華民族特有文化意蘊的常用普通詞語,對其詞義從基本義到比喻義、象徵義的淵源流變進行分析,對其比喻象徵意義從作家的個性運用到成為群體共用的過程進行梳理,從中探尋中華民族的特有審美取向和審美情趣,豐富民族精神家園建設的內涵。
  基於民族精神家園建設的需要研究漢語普通話詞語的中華民族特有蘊含及其生成流變規律,對於語言學研究來說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於漢語言文學教育來說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作者:張祖利)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