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3|回覆: 0

23、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絲綢之路申遺項目)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8-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考古網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吐魯番市東北約40公里的火焰山主峰山腰、木頭溝河谷西岸的陡崖上,是回鶻佛教藝術中最重要、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寶庫,同時也是一處著名的摩尼教寺院遺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於麴氏高昌國時期(499~640年)。唐西州時期(7~9世紀中葉)發展成伊、西、庭州著名的窟寺――寧戎寺,地屬西州屬下的前庭縣,是西州地區重要的佛教中心。回鶻高昌國時期(9~12世紀),本信仰摩尼教的漠北回鶻王室阪依了當地盛行的佛教,在全面繼承高昌原有佛教藝術的基礎上發展、創造了窟群壁畫藝術中的精華,寧戎寺成為王家寺院,13世紀末淪為民間寺院,15世紀廢棄。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着國外『探險隊』的到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再次引起關注。外國探險家在此劫掠了大量的宗教文獻和藝術品,轟動世界。其中有17種不同文字書寫的手抄本,6種文字的木版印刷品。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現有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是高昌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石窟群。洞窟和壁畫歷經不同時期的重修重繪,早期遺存較少,某些窟室存在重繪現象。洞窟形制分為三種:中心柱式、長方形縱券頂式和彎窿頂帶迴廊式。唐西州時期以後,運用了土坯在崖壁上起券。回鶻高昌以後,這種洞窟建築藝術達到了很高水平。部分木構建築反映了高昌地區對中原建築技術的借鑑與當地和龜茲文化的融合,是了解古代回鶻社會、文化和藝術等的重要窗口。其中彎窿頂帶迴廊式洞窟形制是目前新疆境內保存最完整的。
 
20128617192944..jpg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外景


    壁畫大致分為三個時期:麴氏高昌時期、唐西州時期、回鶻高昌王國時期。回鶻高昌王國時期的壁畫內容最為豐富,壁畫多為大型的佛本行經變圖。供養像繪於窟門兩側,以回鶻人最多,晚期窟內出現着蒙古服飾的供養人。

    麴氏高昌國〔499~640年〕時期的洞窟有18、29、48號洞窟。18號洞窟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該窟群現存能看清壁畫內內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高昌回鶻國前期重新修繪,僅隧道上部和頂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畫內容,即繪斗四式平基圖案,側壁繪着圓領通肩式袈裟的千佛,兩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勢有別,頂部和側壁交界以寫實的手法,仿木結構繪出檁、枋等形象逼真。
 
201286172030971..jpg

 

龍騰圖


    在歷經了麴氏高昌王國的發展之後,柏孜克里克在唐西州時期名叫『寧戎寺』,是新疆地區重要的佛寺中心,久負勝名。北庭大都護楊襲古曾重修寺院,從這一事實說明,柏孜克里克石窟在當時已發展成為西庭地區的一處佛教聖地。屬於這時期的洞窟有16、17、25、27、31、42、69號窟。以上洞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十一世紀以後重新修繪的,這一時期壁畫題材主要是發源於中原地區的大型經變畫。盛唐的新畫風進入了高昌石窟,將用線造型的藝術技巧推向高峰,畫面線條簡潔流暢,剛勁有力,寥寥數筆,形神兼備。 
 
    高昌回鶻國時期,寧戎寺成為王家寺院,歷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以高昌回鶻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屬於這一時期比較典型的洞窟有14、20、31、33、39、 41、82等窟。壁畫題材比以前更豐富,有諸佛,千資百態的各種菩薩像、大型經變畫、說法圖、千佛洞、供養菩薩行列,天龍八部、四大天王像、供養人和供養比丘像及各種裝飾圖案,並出現了反映釋尊前生無數世誠心供佛,終於自身成佛的本生因緣故事,塑繪結合的『鹿野苑初轉法』以及密都諸題材。
 
201286171928648..jpg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20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洞窟內保留了諸多不同民族的形象、服飾、文字榜題,證明千佛洞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收東西文化的精髓,同時保持了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對研究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匯集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參考資料:
李樹輝:【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始建年代及相關史事研究】,【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4卷第1期。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