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医药报 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阳曲(今太原市尖草坪区西村)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六月十九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六月十二日,今年六月十九日(8月6日)是傅山诞辰405周年。傅山诗《青羊庵三首》中有“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的句子,有研究者称傅山为17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一座拔地凌空、多姿多彩的奇峰,可谓至当之评。作为思想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作为学者,他博极群书,开创子学研究的先河,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作为医学家,他医德高尚,医论高超,医术高明,坚持在民间行医40余年,医学著述至今广为流传,堪称历代名医中的杰出代表,深受世人爱戴。山西民间流传有“傅山先生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的说法,就是说傅山在医学方面的成就高于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而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人格品德。笔者仅就傅山关于医德修养方面的数则论述作一浅析,与读者诸君共勉。
以医济世,实践救济本旨
傅山在《医药论略》一文中指出:“若医药之道,偶尔撞着一遭,即得意以为圣人复出,不易吾言。留其说于人间,为害不小。处一得意之方,亦须一味味千锤百炼。‘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此道亦尔。鲁莽应接,正非医王救济本旨。”强调从事医药工作,撰文著书介绍个人经验,一定要客观、谨慎,否则会贻误于人,为害患者。医者应诊,处方用药,最忌轻率大意,要时时处处想到医学的救济本旨,以至诚之心诊治。处方上的每一味药,都要深思熟虑,仔细斟酌,才能开出疗效满意的方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误,切合病情,取得预期疗效。
医学以救济为本旨,就是强调医学的本来意旨是救死扶伤,扶危济困。这一命题,历代名医贤哲多有论述。如: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指出,“居世之士”应当“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孙思邈作《大医精诚》论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廷贤著《万病回春》概言“医家十要”,首要即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医者只有心存救济之念,才会一心赴救,才能“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
傅山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医,被世人尊称为“神医”、“仙医”,人们永远地爱戴他、怀念他,是由于他不仅医术精湛,更在于他胸怀以医济世的大志,坚持实践医学的救济本旨。甲申明亡之后,傅山出家当了道士,朱衣黄冠,流寓平定、盂县、寿阳、汾阳、晋源各地,一方面秘密进行反清活动,另一方面也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蔡璜撰《傅山传》中记载:“所至老幼男妇以疾请者,辄遮留不得去,从容诊治,多奇险,酬之金,不受也。”当是这一时期经历的真实记录。
在战乱与饥荒不断的岁月里,傅山目睹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疾病缠身,瘟疫流行,贫病交加。傅山于颠沛流离中坚持在民间行医,戴梦熊《傅征君传》记叙傅山“避居远村,惟以医术活人,登门求方者,户常满”,“擅医之名遍山右,罔弗知者”。
贵贱一视,同情贫苦百姓
傅山之孙傅莲苏整理的《傅征君事实》一文中记载:“征君诵读余暇,精岐黄术,登门问病者络绎不绝,贵贱一视之,从无倦容,诊视如神,全活甚众。”医者应接病人做到一视同仁。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强调医生要做到:“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或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
作为病人,无论其性别、地位、职业、家境如何,抑或有无恩怨,都是身患病痛,其生命都只有一次,医者都应该给予关心、帮助、爱护,想方设法,竭尽全力解除其痛苦。贫穷之人患病,困难更多,需要更多的帮助、关爱。傅山宁愿过着清贫,甚至穷困的生活,在民间行医,或于村岚开药轩,或于市井设药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劳动人民,四十年如一日,他在《儿辈卖药城市》诗中吟咏:“为人储得药,如我病差安。”《茶余客话》中还记载,傅山在寺观每遇“闻病人呻吟,僧言羁旅无力延医耳。先生即为治剂,无不应手而愈”。傅山一生正是这样医病不分贵贱,同情穷人,以至诚仁爱之心救治病人,以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世人的爱戴。
慈和恺悌,关心患者病痛
傅山《题幼科证治准绳》文中谓:“姚甥持此,令老夫稍为点定一二方,欲习之为糊口资。既习此,实无省事之术。但细细读诸论,再从老医口授,自当明解。扁鹊以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慈和恺悌,便入药王之室。慎无流于恶姿如李醯也。”傅山为外甥学医所作指导,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指出学医必须下真工夫,一要认真读书,从书本中学,二要重视实践经验,虚心向老中医学,要把理论与经验结合起来。强调为医要有医德,对待患者的态度要慈祥和蔼,平易近人,学业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才能登堂入室,扁鹊、孙思邈是医者的楷模,学习的榜样;而像李醯之流,忌贤妒能,道德败坏,伤天害理,品质恶劣,则当视作反面典型事例,引以为鉴。傅山把对待病人的态度如何,提高到“医王救济本旨”的高度来认识,他指出“鲁莽应接,正非医王救济本旨”(《医药略论》),对待每一位病人都应以“至诚诊之”(《犁娃从石生序》)。
作为医生,应该举止庄重,态度和蔼,语言温柔,诊视细致认真,处治谨慎稳重,做到傅山所说的“慈和恺悌”,让病人增强信心,感到放心,值得信任。医患密切配合,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不可不慎。
自古以来,中医就非常重视医德修养。三国时董奉医德高尚,受到患者爱戴,病愈者即植杏树一棵以表达感激之情而蔚然成林,遂有“杏林春满”之誉。唐代孙思邈作“大医精诚”之论,成为千载传颂的不朽名篇。傅山关于医德修养的有关论述及其身体力行的感人事迹,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与提高服务质量仍具有其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