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联合早报
美国国务院5月17日发布公告,目前在该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限于6月30日前离境。美方称不会为他们续签签证;如果他们愿意,可回到中国再申办适当的签证。该公告声称,尽管孔子学院可能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但其所从事活动必须符合正确的规范、遵循相关法规。这些法规是关于教学资格等等的规定和认证。据闻孔子学院的中方教师和志愿者,不符合美国的签证制度和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
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存在已经差不多8年了,2004年底,美国马里兰大学与中国南开大学率先在美国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从那时迄今,美国已有81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其中127个为孔子学院下设的课堂。从美方提供的司法证据来看,应反思为什么如此众多的孔子学院,中方教师违背了美国签证法律,现行孔子学院的合作和管理模式,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对外文化的交流能不能适应所在国的文化,遵循所在国的法律?但在反思之外,也应当看到在司法背后还另有原因。这一原因如不出意外,即是把孔子学院当成了中国传播政治价值的符号,从而将孔子学院的存在,由以文化交往为主体的公共外交层面,上升到了由官方行为主导的政治层面。
早在2006年和2007年,笔者便公开撰文指出并向中国官方建言:“孔子学院在发展的目标、方式、速度等方面的表现,已经暴露了其管理上的种种弊端,引起了外界对它有非‘国家行为’或‘战略行为’乃‘部门行为’的质疑。目前最重要的是,国家应加强国际汉语文化传播的战略管理,少搞形式,多做实事。”
从今次美国对孔子学院发难来看,这些判断并未过时,中国一方面应当对美方的行为予以反对,尤其是反对美方将孔子学院意识形态化;另一方面中国必须对孔子学院的发展进行战略升级,使孔子学院回归公共外交范畴。其实,孔子学院只是一个“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主要开展多媒体汉语教学、中文教师培训和汉语水平考试等8项活动。再说得简单些,孔子学院就是个学汉语教汉语的地方,不应给它赋予太多的政治和官方外交使命,也不必给它描绘过分的文化扩张色彩。可以说,它比法语联盟、德国歌德学院等其他国际语言文化传播机构更富有弹性、更独特,在层次上,不是政府间合作,而是教育机构合作。
中国对外交往将遭遇许多隐形墙
然而连这样的文化交流也被误会,被杯葛,这说明,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会遇见很多看不见的“墙”,需要中国加强有效沟通的手段,去打破有形或无形的“墙”,避免好事被看成了坏心眼,好心没得好报,吃力却不讨好。试想,如果连教授汉语这样的文化传播都会被限制的话,那么中国开展其他层面的民间交流岂不是更加困难?要想化解此类困境,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的善意,必须提升公共外交理念,让孔子学院“接地气”,适应当地的文化、法律,让当地政府和人民都能够从心底乐见孔子学院和各类文化教育机构的交流发展。中国的相关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孔子学院的管理体系,科学评估发展环境,采取有效的合作模式,选择适当的合作重点,发动不同类型的商业机构、学术机构、民间社团等,更多地参与到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同时,要适时启动中外对话,向世界正确地说明中国,让世界知悉中国的主张,消除隔阂和曲解。
除此之外,政府机构应减少对孔子学院的直接管控参与,推动商业机构、学术团体、民间社团的参与,强化非官方色彩。法国和德国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法语联盟、歌德学院也在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存在,但并未遭遇到过多责难。这其中固然有意识形态相近等因素,但更关键的是这两大机构呈现出来的是以商业方式运作,政府主要是在背后支持。因此,中国应明确管理权限,强化孔子学院管理的后台控制,加大商业机构前台参与的力度。
孔子学院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国家形象,可以说,本次孔子学院在美的遭遇,既损害了一向自诩开放、包容的美国国家形象,也因美方的决定伤害了中国的感情。希望未来双方能够坦诚以待,提升公共外交能力,解决中美文化教育交流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话、协商化解难题和矛盾,推动中美文化教育交往回到正常的轨道中并予以丰富和发展。
作者是中国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主席,以上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团体 《联合早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