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1|回覆: 0

[中醫世家] 『南燭』與食『烏飯』習俗(下)

[複製鏈接]
家鄰 發表於 2012-9-10 19: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民間的食烏飯習俗
  由於道、佛兩教的廣泛影響,食烏飯的習俗開始流行於民間,有意思的是,民間的食烏飯習俗漸漸擺脫了道家養生與佛家禮佛的樊籠,結合傳統信仰與日常生活,從而使此俗呈現出一些新面目。如有的地方烏飯雖仍作為節日食物受到青睞,但它的用途卻發生了變化,如湖南將它作為祭神包括祭祀祖先的珍品,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載:
  岳州四月八日取羊桐葉淅米為飯,以祠神及先祖。
  而在湖北民間,它成了饋贈長輩、老師和招待客人的佳品,據【古今圖書集成·歲時部】載,湖北蘄州民間,『郡民各饋青精飯於父師,或留至一年間以和飯,延客為敬』。
  民間烏飯在配料和做法上也不斷變化,製作更精細,不少地方的烏飯配料加上雞鴨肉丁或豬肉丁、青豆等,形成了獨特的風味。或用烏飯包油條、肉鬆等,形成獨特的烏粢飯。浙江地區畲族的烏飯製作技藝甚至被地方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錄。
  民間或用烏飯釀酒,所釀之酒稱烏飯酒,色黑綿軟,圓潤甘甜,風味甚佳。江蘇溧水民間生女兒時要制烏飯酒一缸,保留到女兒出嫁才開飲。
  關於食烏飯習俗的起源,民間流傳另外一些故事,值得玩味。如漢族有傳說稱食烏米飯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的軍事家孫臏:戰國時,龐涓忌才妒賢,刖去孫臏的膝蓋骨,使其不能行走,又令人把他拖進豬圈。老獄卒的老伴獻計:用烏樹葉子浸拌糯米,煮成飯後捏成小糰子,跟豬糞的顏色一樣,既可瞞過龐涓,又可救孫臏性命。老獄卒照辦。龐涓放鬆了對孫臏的看管。不久,齊國田忌派人救出孫臏。孫臏終於報仇雪恥,射殺了龐涓。孫臏第一次吃烏米飯,在農曆立夏,此後形成立夏吃烏米飯的習俗。
  食烏飯習俗對我國的少數民族也產生很大影響,壯、瑤、侗、畲、苗、布依等族都有此俗。作為節日食物,吃烏米飯或在三月三,或在清明,或在四月八,或在立夏節。如瑤族的楊姓人家有『四月八、吃烏飯』的習俗,傳說宋代時,楊家將楊文廣在一次戰鬥中被番兵捉去,囚入澧州地牢。他妹妹楊金花給他送飯,都被番兵獄卒吃去。金花想出一個辦法,到山上采了一大把烏泡(即過江龍)葉子,熬成烏黑的水煮成一鍋黑糯米飯。獄卒見飯烏黑烏黑的,以為裡面放了毒藥,誰也不敢吃。楊文廣吃了此飯後氣力大增,又見盛飯的籃子底下有劍和紙,知道妹妹已帶兵埋伏在四周,只要他殺出牢房,外面就有人接應。楊文廣於是砍開牢門,像猛虎一樣殺了出來,裡應外合,不多久就占領了澧州城。這天是四月八日,又是楊文廣的生日,楊家後代子孫為紀念楊文廣脫險,就興起了四月八日吃烏飯的規定。
  類似的傳說侗族地區也有,除了大家在四月八日這天吃烏飯,侗族還用烏飯餵牛,將這一天稱為『牛節』。壯族以四月八日或五月五日作為牛的生日,叫『牛皇誕』,這天禁用牛力,也要用烏飯餵水牛。
  畲族吃烏飯在三月三日,畲族傳說是為了紀念反對『山主』的起義領袖藍天鳳。藍天鳳被抓及瞞過獄卒送烏飯的情節則略同。但畲族民間以三月三日為穀米的生日,傳說稱三月三煮烏米飯是為了給穀米穿衣裳,好讓它過生日。據說,畲家人喜歡穿的深藍色麻布衣就是從這兒悟出的道理。穿上這種衣服,不但可以防日頭毒曬,而且山螞蟻也不敢來叮咬呢!
  從吃烏飯起源的諸種傳說看,雖不脫用草木染飯、瞞過獄卒等基本情節,但民間對於這種風俗的傳承,融入孝親、正義、反抗暴政等價值觀念,還結合農業生產以及夏日到來時的防毒保健,其積極意義值得肯定。
  染烏米飯的植物
  烏米飯(青精飯)所用之植物,各地並不相同,廣西、貴州的壯族、布依等族用楓樹葉與楓樹皮搗爛煮汁,再和水煮糯米而成。民間也有用白楊葉、柿子樹葉的。畲族傳說是用『烏飯葉柴』,不知何物。
  而據沈括【夢溪筆談】所載,宋代或有以烏桕樹葉的。清代方以智【通雅·青飯】:『青飯,烏飯也。今釋家四月八作,或以烏桕,或以楓,一日青精飯。』現在有些地方則有用山蕨的葉子泡製而成的。
  制青精飯(烏飯),用的最早最多的是南燭。據古代本草書所載,南燭有許多異名:南燭草木、染菽、猴菽草、牛筋草、烏飯草、青精草、墨飯草、惟那木、楊桐、草木之王等。據宋人蘇頌【本草圖經】所說,染菽、猴菽之名出於『土人』,認為『粗與真名相仿佛也』。染菽之名,大約是民間根據南燭的染色功能而起,『染菽』之音與『南燭』相近,也就是它『粗與真名相仿佛』,南燭之名,可能因此訛成。南燭的果實為猴子喜食,所以又有『猴菽』之名。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六對南燭有具體的描述:
  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三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朴樹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則紫色,內有細子,其味甘酸,小兒食之。按【古今詩話】云:『即楊桐也。』葉似冬青而小,臨水生者尤茂。寒食采其葉,漬水染飯,色青而光,能資陽氣。
  清人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云:
  南燭,【開寶本草】始著錄。道家以葉染米為青飯。陶隱居【登真隱訣】已載之。開花如米粒,歷歷下垂。湖南謂之飽飯花。四月八日,俚俗寺廟染飯饋問,其風猶古。【夢溪筆談】誤以為南天竹,且謂人少識者,殊欠訪詢。
  這種染飯的南燭,古籍中存在一些不同的認識,如沈括就將它混同於南天竹,但現在人們大體已經清楚,它就是屬杜鵑花科越桔亞科的烏飯樹(Vacciniumhacteatum),我國南北都有分布,常生長在丘陵地帶或海拔400至1400米的山地,是酸性土(紅壤)上的指示植物。烏飯樹的枝葉有一定藥用價值,又含有黑色素,其中又含有花色苷,所以具有保健、染色等諸多功能。關於它的藥用價值,古代本草書籍都有道及者,宋王觀國【學林】卷八『青精』條云:
  【神農本草】木部有南燭枝葉,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飢,益顏色,取汁炊飯,又名『黑飯草』。在道書謂之『南燭草木』,在【本草】謂之『南燭枝葉』,蓋一物也。
  唐代陳藏器所作【本草拾遺】已指出:
  南燭枝葉,味苦平,無毒,止泄除睡,堅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飢,變白去老。
  宋代【本草圖經】中引唐代孫思邈【千金月令】『南燭煎』一方:
  南燭煎,益鬚髮及容顏,兼補暖,三月三日采葉並蕊子,入大淨瓶中,干盛,以童子小便浸滿瓶,固濟其口,置閒處,經一周年取開,每用一匙,溫酒調服,一日兩次,極有效驗。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除了引用前人關於南燭枝葉的藥效外,還指出它的籽具有『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的功效。近年來江蘇省甚至利用烏飯樹開發了『青精糯』,很受人們喜愛。大約因為南燭的易得、烏飯的容易製作以及烏飯的可口和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佛教素食者也很早就加以引入。在道、佛兩教的巨大影響下,吃烏飯的習俗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和久遠的傳承。D4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