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79|回覆: 12

[佛學研究] 關於佛學無相的淺見

  [複製連結]
一笑 發表於 2011-5-4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佛學的無相,比較費解,簡單理解就是去除一切思維和感覺吧,若詳論,佛經四萬八千部都是在解釋這問題。一切佛法,皆以無相法而有差別吧!我的看法是,人對於外界以及自身的感覺,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而形成的,進而形成對一切事物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是相。無相,就是去掉這些已經形成一切的感覺和概念,進入恍惚微妙態,即進入無相禪定中。這個無相狀態,並非完全無相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這個狀態,按佛的說法是不可知不可說的,必須是已經修煉成佛的人才能明白。但我不太認可,我認為,人是自然之物,這狀態本質上也是自然的狀態吧;我的理解是,人有三套系統,醒時的感覺思維系統,睡眠時的休息系統,半醒半睡(禪入定)時的恍惚系統,一般人只在醒睡二系統之間循環,修行者能夠進入無相系統狀態。無相狀態,類似於西方稱之為潛意識的狀態,但根本性目的性不同,潛意識論的關注點在於童年的信息對成長的影響,不很深刻。其實這個狀態,按我的理解,是人處於自然設計狀態了,人在去掉一切主觀性(我性)後,即可回歸到自然設計態,人在本質上是由自然設計的,所以人處在沒有意識感覺的狀態,還剩餘有自然性,此人的自然性與宇宙的自然性,在本體上為一,因而能達到人與自然合一,或者天人合一!因此,無相中的有相,就是還有自然性之相,時隱時現吧(因為此時感覺很微),否則人真變成神了!人若處於這個無主觀性的自然性之態,老天(自然)就會用設計程序自動修復你的身體和精神,如果你主觀性還存在,老天就懶得管你,讓你身體和精神繼續去耗損。。。所以老子、佛祖等聖賢發現了這個奧秘,勸人進入無相禪定或空寂靈靜,以幫助眾生獲得解脫和大智慧!不知此理解對否?共參考!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1-5-5 00:24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切佛法,皆以無相法而有差別吧!我的看法是,人對於外界以及自身的感覺,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而形成的,進而形成對一切事物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是相。

有點感覺了,呵呵
琴痴 發表於 2011-5-5 11: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琴痴 於 2011-5-5 11:25 編輯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什麼叫有相呢?

 樓主| 一笑 發表於 2011-5-5 12:20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相不是無相,我相是有相,我相是一切相的源頭哦,包括時間、空間、邏輯的感覺都來源於我(人)的感覺,若去掉這些感覺,時間、空間、邏輯都不存在。這是佛的觀點,似乎是唯心的,唯物者不會認可。唯物者會問,一切唯心造嗎?沒有客觀存在嗎?你閉眼走向懸崖試試?其實,無相也並非真無相的,人若去掉感官和知覺進入禪定後,外界並不因之而不存在了,只是對於禪定者來說,於外界沒有感覺了。禪定無相的妙處在於,人在此狀態,主觀的我淡去,回歸於自然一體,享受自然設計的修復和再造,妙不可言,快樂至於西方極樂世界。。。。。。
琴痴 發表於 2011-5-5 1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有些東西,是在經歷過,才能領悟的.
 樓主| 一笑 發表於 2011-5-6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呵呵,如來無法可說,眾生非眾生,您若關閉一切思維和感覺,就會體驗此意,即處於無相禪定中,就是無法之法,這時感覺概念全無了,眾生概念自然就沒有了,所以眾生非眾生了。淺見,供參考。
雪峯山人 發表於 2011-5-6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贊同樓主所言
張啟功 發表於 2011-5-6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無相狀態,類似於西方稱之為潛意識的狀態,但根本性目的性不同,潛意識論的關注點在於童年的信息對成長的影響,不很深刻。

樓主思維很活躍,這個觀點有意思
已綁定手機
伊寧 發表於 2012-1-25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恩,同意樓主觀點。一語點醒夢中人。佛學,說深奧吧,它只是自然最原始的道,說淺薄吧,在凡塵中被世俗困擾的生靈,又有幾個能真正禪透,看開,放下,自在?
已綁定手機
伊寧 發表於 2012-1-25 12:49 | 顯示全部樓層
境界。易靜,難定。

點評

棄爾幼志,順爾成德.是因為隨着成長,慢慢覺悟了一些東西.佛者,覺也.所以學佛,是需要自己真實的體悟.說難,是不想讓你怠慢.說不難,是怕你怕難,而放棄.難與不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詳情 回覆 發表於 2012-1-29 16:06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