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燕赵晚报
目前正值数九寒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现代人的取暖方式各种各样。那么,在没有电热没有空调没有集中供暖的古代,人们除了烧柴取暖还有哪些取暖办法呢?
汉代“温调殿”靠什么保温?
墙壁“以椒为泥涂室”做保温材料
在古代,冬天并没有现代“集中供暖”的说法,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暖气。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这一名词与现代的“空调房”。倒颇相似。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温调房又称“温室”,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三辅黄图》中则称为“温室殿”。
西汉皇宫是在秦朝残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先后建有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等大型宫殿。其中的长乐宫、未央宫均设有温调殿。长乐宫寓意“长久快乐”,原为朝廷“办公大楼”和汉高祖刘邦的“总统套房”所在,汉惠帝以后改为太后居所。长乐宫除建有冬天可升温的“温调殿”外,还建有可降温的“清凉殿”,供夏天使用。
因为长乐宫为太后所居,汉惠帝便把朝廷“办公大楼”和自己与皇后、嫔妃所居的“总统套房”,均改在未央宫。未央宫起初并没暖气,在刘彻(汉武帝)当皇帝后,才在未央宫内建设温调殿。
温调殿又称“暖殿”,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从“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可知,当时未央宫的正大厅(朝堂)是用来接见东来朝见诸侯、使臣的;温调殿则是用于接待北来宾客。据《汉书・京房传》记载,西汉易学大师京房便曾被汉元帝刘]召见进温室殿,与公卿朝臣一起讨论官员政绩的考核办法。
据考,温调房还是汉代皇室藏书之所。也许那时人们就知道,恒温不仅能给读者带来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延长图书寿命,利于长期保存。
温调殿内部设施如何,使用何种防寒保温材料,现已无从知晓。但从野史杂记上可以发现一些奥秘。《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由此可知当时已将花椒视为一种特殊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
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翡翠火齐,络以美玉”,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亦为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香壁本泥椒”、晚唐诗人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中“椒缀新香和壁泥”、宋代王《宫词》中“香壁红泥透蜀椒”……都提到了当时富贵人家的墙壁用“椒泥”做房间+保暖层的现象。
秦代宫妃浴室靠什么提升室温?
“咸阳一号”秦王宫室遗址发现三处壁炉
古代这些可升温的“温调殿”是利用什么原理提高房间温度的?从考古发现来看,主要是通过火源传递热量,加热空气。早期是“地上升温”模式,后来是“火地取暖”模式。
“地上升温”模式是置火源于房间,直接加热空气,比较高级的是设置壁炉。1974年在秦都城“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上就曾发现了这种取暖设施。
“咸阳一号建筑”为秦王宫室,此遗址上共发现三处壁炉:底层南侧的第8号室、上层西侧第5号室和南侧第3号室各有一座。其中第8室及第5室被推测为浴室。
以第8室为例,其壁炉设计相当科学,宽1.2米,高1.02米,进深1.10米,炉膛剖面呈覆盎形,方便炉烟的迅速排出去。炉上部烟道已毁,炉左有一贮木炭之槽坑,炉身用土坯砌造。南面的炉门前有一处灰坑,内部表面镶砌立砖。
第8室附近的9-12室朝向良好,空间适度,内有壁画,且邻近盥洗室,推测卧室。从8室出土的陶纺轮来看,似乎是宫中妇女闲居消遣之物,进而推测这个卧室是女性用房,这些女性应该是秦王的宫妃。
由此说来,第8室便是这些宫妃的专用浴室。浴室都带着壁炉,这些女性的拥有者秦王也住在附近。在遗址上发现的第3室,推测是秦王或后妃的居室。这个房间更高级,单设一只壁炉,用于冬季取暖。
在“地上升温”模式基础上,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地取暖”模式:在室内地面下面事先用砖石砌好循环烟道,炭火的热烟流沿着主烟道、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提高整个建筑各个房间的温度。
火地取暖能使地面受热均匀、温和,温度升高也快。由于火坑、排烟道均在室外,既避免烧烟火污染室内空气,又能防止煤气中毒,既安全、卫生,又经济、实用。
“火地取暖”并不是明清人的发明,早在魏晋时代已出现。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已有“火炕取暖”的记录,火地取暖原理便取自火炕取暖。从北京故宫到沈阳故宫,明清皇家都在使用。这两处故宫,当年建的烧火坑、烟囱等现在都还能看到。
古代靠什么燃料供暖?
唐代皇室从“西凉国”进口“瑞炭”
现代城市冬天取暖常用的能源是电能、煤气等,在古代肯定是没有这些的,常用的能源是木柴、煤炭等原始燃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炭,并利用煤炭生火做饭、取暖的国家。古人称煤炭为“燃石”,传上古炎帝时已使用燃石。晋人王嘉在《拾遗记》(卷四)记载,“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
唐朝皇家还有用“进口煤炭”取暖的记录。五代时期王仁裕有《开元天宝遗事》“瑞炭”条:“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迫人而不可近也。”
古代有条件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贵族之家用木炭取暖时,还会有许多讲究。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宠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将炭屑捏塑成双凤形,烧炉时用精贵的白檀木铺在炉底,一尘不染。
但是,杨宰相家的取暖方式虽然奢侈,尚未到糜烂的地步。要说糜烂当属采美女身体热源。
与诗人杜甫生于同时代的岐王李范,每到冬天冻手时他不去烤火,而是叫来年轻美貌的妓女,把手伸进她的怀里贴身取暖,美其名曰“香肌暖手”。申王李衷蚍⒚鳌凹宋取暖”法:“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
岐王、申王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兄弟,他们这种把女人当取暖器的行为,或许是受到当朝皇帝行为的影响。有一年冬天正是大寒时节,李隆基找李白到其便殿撰诏诰,但笔冻起来写不了,李隆基一下子喊来自己后宫十个嫔妃侍候李白左右,叫每人用香嘴呼热气将毛笔解冻,称为“美人呵笔”。
来源:燕赵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