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40|回覆: 2

前赤壁賦—蘇軾

  [複製連結]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2-6 12: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
誦明月之詩,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於東山之上,
徘徊於鬥牛之間。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蘭槳,
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於懷,
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蕭者,
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訴;
餘音裊裊,
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問客曰:
『何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西望夏口,
東望武昌。
山川相繆,
郁乎蒼蒼;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
下江陵,
順流而東也,
舳艫千裏,
旌旗蔽空,
釃酒臨江,
橫槊賦詩;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
漁樵於江渚之上,
侶魚蝦而友糜鹿,
駕一葉之扁舟,
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與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
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
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
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則物於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
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
洗盞更酌,
肴核既盡,
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乎舟中,
不知東方之既白。
舞青煙 發表於 2010-10-23 22:17 | 顯示全部樓層
賞析一下
藝術特色

一、景、情、理三者融為一體

這篇文章雖從記游寫起,但重點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尋勝,而在抒發人生感慨,辯論人生意義,因而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這種哲理性並不是用抽象的哲學語言和純粹的邏輯思辨來體現,蘇軾採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達到了寫景、抒情、說理的統一。文章首段描寫江上秋景,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的空靈澄澈之景,引啟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遐想,這是因景生情。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托遺響於悲風』扣住風;於是,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藉助於第一段中展現的具體、現實的自然形象表達了出來,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三段,蘇子反駁,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一句針鋒相對,隨之以水與月作留,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表現對生活的熱愛,作者也是信手拈來,以『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寫來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全篇文章,議論賦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內蘊,寫景使哲理呈現了生動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在脈絡,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呈現出理趣之美。

二、主客問答的創造性運用

中國古代賦體,常用主客之間相互問答、最終抑客而揚主的表現手法。【前赤壁賦】也繼承了這一表現手法,但作了很大改造。這裏的客,不必確指某人,主客雙方,其實是作者為展開辯論而虛設的兩個思想對立方面,主客駁難就是作者內心矛盾鬥爭的獨白。最終主說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處積極一面戰勝了消極一面,也就是瀟灑超脫、返歸自然的情懷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

三、句式錯落有致,用韻疏密相間

作為一篇文賦,本文在句式和用韻方面是很典型的。就句式而言,全文既有不少散句,又運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對偶句,有整有散,起落有致。在散句之中,穿插了一些似對實不對的偶句,如『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頗有韻味悠長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實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有些句子,則似整而實散*如『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既白』,散句與偶句如此交互使用,顯得舒捲自如,頗有行雲流水之妙。就用韻而言,隨着文情的抑揚起伏,文句的整散錯落,用韻也時疏時密,有時隔句押韻,有時則三、四句押韻。尤可注意的是,如句末是虛字,有時韻腳不在句末一字,而在虛字前一字押韻,如『順流而東也』和『固一世之雄也』中,句末是『也』字,就在『東』和『雄』兩字上押韻。又如:『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圍於周郎者乎?』其中『昌』、『蒼』、『郎』 押韻。這樣處理,聲調顯得和諧優美,而終歸於散文那種行雲流水般的自然。
易子 發表於 2010-10-25 12:37 | 顯示全部樓層
蘇子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
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則物於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
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寫的這一段是最經典的,與蘭亭集序中對人世的感慨一樣深邃,沒有人真正的理解了天人合一這樣的宇宙思想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