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7|回復: 0

[史學] 关于古黄国历史变迁与文化特征综论(2)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3-2-28 19: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档案春秋
随着考古文物的不断发现,今天传世的黄国青铜器数量众多,且有很高的工艺,与同时代的其他中小国家相比,黄国青铜铸造技术要高明得多,经济也相当地发达。传世的青铜器有黄君簋、黄君孟鼎、黄君孟壶、黄君孟豆、黄夫人益、黄夫人孟姬鬲、黄大子白克盘、单鼎、单盘、单匝、侯季宿车壶等。从考古来看,目前所发掘的影响最大、出土文物最多、最能反映黄国文化特色和文化地位的两座大墓是在光山县宝相寺一带的黄君孟夫女合葬墓和相邻的黄季佗父墓。从葬制和出土文物来看,黄国文化具有以下特色:  
  1.黄国文化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化相比具有独特性  
  黄君孟夫妇墓出土 185件玉器,玉质良好,透明度亦佳,器形多片状,小而薄,因料施工,造型优美,个别立体圆雕如玉雕人头、玉雕兽头、玉鸳鸯等是不可多得的玉雕工艺品。黄季佗父墓 100余件金属弹簧,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弹簧标本。“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一批铜礼器均为紫铜色,与春秋早期的其他青绿色铜器截然不同。且制作精美,器壁较薄,开创春秋中叶以后铜器铸造的实用作风。尤其是黄夫人孟姬墓中的冲压纹铜盒在国内是首次发现。黄夫人孟姬彩绘棺也是国内最早的实物资料。玉雕男人头像和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玉环,对研究当时的服饰、人种和神话崇拜是较为珍贵的资料。孟姬完整的发型和头发实物是春秋考古的特例。蚕丝织成的6件紫色绣绢,为中国蚕丝纺织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竹排箫,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竹质管乐器。该墓的年代在公元前 648年之前不久,墓内随葬礼器成为中国春秋中期考古的标准器。”
  2.承袭中原文化特点  
  黄国贵族流行土坑竖穴木椁墓,显然是采用了中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黄国青铜器,从黄君夫妇墓的器物组合为鼎、豆、壶、盘、匝看,与虢国墓地的器物组合相接近;黄君墓出土的鼎,从形制到配套组合也为周式,而使用青膏泥填封墓室,则是南方江汉地区的文化习俗。黄君夫妇墓的绝大部分器物形制与纹饰和中原地区墓中器物相近似。器物风格总体上与中原接近,承袭了周文化的质朴与厚重。黄国文化以中原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这与长期以来黄人与中原地 区的密切联系有关。1966年京山苏家垅及 1972年随县熊家老湾出土的曾国器群中都能见到黄国器物,其中随县熊家老湾出土的鼎中铸有“黄季作季赢宝鼎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另出土有“叔姬簋”,铭文云:“叔姬需迮黄邦,曾侯作叔姬 、邛埔媵器……其子子孙孙其永用之。”@证明了黄与曾的通婚关系。  
  3.保留着原有的东夷文化因子  
  黄君墓中双鼎同出,这是在东夷、淮夷墓中常见现象 ,它与中原地区“鼎俎奇而笾豆偶”、诸侯用九鼎或七鼎的礼制有别。黄夫人墓随葬的两件曲錾益常见于安徽 、江淮地区西部的群舒故地。这种淮夷式的盂多呈觑形、束腰 ,很有地方特色。黄君夫妇墓所出铜器铭文透出作为夷人的文化心理,凡是黄君自作器,一律自称为“黄君”,表明其黄国君主的身份 ,而与中原诸国自称伯、公、侯等不同;因为他的夫人孟姬是一位与周族 同姓的姬姓女子,所以黄君为夫人作器,却一律称“黄子”,因周封黄为子爵。这种行为,一方面是因为考虑到与北方周王朝的关系,但另一方面,黄国也将自己边缘化、独立化,在内心中却并不认为 自己当归属于周天子统辖,它体现出从夏、商以来东夷人共同的文化心理。
  4.黄国独特的文化表现出南北文化交融的过程 ,并对周边方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君孟夫妇墓与黄季佗父墓上均有高出地面数米的封土堆,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地下掘墓、地上起坟的最早例证。在古代楚地,采用的是平地起坟的土墩墓制;而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一般遵循着“墓而不坟”的文化传统。这南北两种文化在淮河流域交流,从而在黄国文化中得到融合。这种墓制最终成为后代中国最典型的墓葬方式。李学勤先生将在光山发现的黄君夫妇合葬墓和在平桥发现的芈姓樊国君夔和夫人龙赢合葬墓相比,得出结论说:“这两座墓都在今河南南端,处于北纬 320北一条横线上。它们的共同点是,开成两人骈列的一大墓坑之中的合葬墓……樊君既为楚人芈姓,何以其墓制与黄墓类似?揣测这是由于樊夫人的缘故。樊夫人是龙赢,当地附近赢姓国只有江、黄。她大概是江、黄人甚至就是黄国公族之女,因此把母家的习俗带到那里来了……宝相寺墓代表了黄国自有的礼俗,而这种礼俗对周围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 ,黄国文化在保留东夷本土文化因子的基础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在器物制造技术、纺织技术、雕刻与绘画技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超过当时的文化水准。其墓葬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自成一格,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区域,又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区域。  (作者:金荣权)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 l17一l15页。②郑樵著,王树民点校《通志》,中华书局,1995年,第64页。③潢川县志编委会:《潢川县志》,三联出版社,1992年,第7页。④周到:《河南省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 561页。⑤⑥⑧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第222、249、278、290页。⑦①《春秋谷梁传》(十三经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 1889、1896页。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34o一34l页。⑩信阳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信阳地区志》,三联出版社,1992年,第793页。⑩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165页。⑩李学勤:《光山黄国墓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