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9|回覆: 0

[史學] 關於古黃國歷史變遷與文化特徵綜論(2)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3-2-28 19: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檔案春秋
隨着考古文物的不斷發現,今天傳世的黃國青銅器數量眾多,且有很高的工藝,與同時代的其他中小國家相比,黃國青銅鑄造技術要高明得多,經濟也相當地發達。傳世的青銅器有黃君簋、黃君孟鼎、黃君孟壺、黃君孟豆、黃夫人益、黃夫人孟姬鬲、黃大子白克盤、單鼎、單盤、單匝、侯季宿車壺等。從考古來看,目前所發掘的影響最大、出土文物最多、最能反映黃國文化特色和文化地位的兩座大墓是在光山縣寶相寺一帶的黃君孟夫女合葬墓和相鄰的黃季佗父墓。從葬制和出土文物來看,黃國文化具有以下特色:  
  1.黃國文化與同時代的其他文化相比具有獨特性  
  黃君孟夫婦墓出土 185件玉器,玉質良好,透明度亦佳,器形多片狀,小而薄,因料施工,造型優美,個別立體圓雕如玉雕人頭、玉雕獸頭、玉鴛鴦等是不可多得的玉雕工藝品。黃季佗父墓 100餘件金屬彈簧,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彈簧標本。『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一批銅禮器均為紫銅色,與春秋早期的其他青綠色銅器截然不同。且製作精美,器壁較薄,開創春秋中葉以後銅器鑄造的實用作風。尤其是黃夫人孟姬墓中的衝壓紋銅盒在國內是首次發現。黃夫人孟姬彩繪棺也是國內最早的實物資料。玉雕男人頭像和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玉環,對研究當時的服飾、人種和神話崇拜是較為珍貴的資料。孟姬完整的髮型和頭髮實物是春秋考古的特例。蠶絲織成的6件紫色繡絹,為中國蠶絲紡織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竹排簫,則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竹質管樂器。該墓的年代在公元前 648年之前不久,墓內隨葬禮器成為中國春秋中期考古的標準器。』
  2.承襲中原文化特點  
  黃國貴族流行土坑豎穴木槨墓,顯然是採用了中原文化中的喪葬習俗。黃國青銅器,從黃君夫婦墓的器物組合為鼎、豆、壺、盤、匝看,與虢國墓地的器物組合相接近;黃君墓出土的鼎,從形制到配套組合也為周式,而使用青膏泥填封墓室,則是南方江漢地區的文化習俗。黃君夫婦墓的絕大部分器物形制與紋飾和中原地區墓中器物相近似。器物風格總體上與中原接近,承襲了周文化的質樸與厚重。黃國文化以中原文化因素占主導地位,這與長期以來黃人與中原地 區的密切聯繫有關。1966年京山蘇家壠及 1972年隨縣熊家老灣出土的曾國器群中都能見到黃國器物,其中隨縣熊家老灣出土的鼎中鑄有『黃季作季贏寶鼎 ,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另出土有『叔姬簋』,銘文云:『叔姬需迮黃邦,曾侯作叔姬 、邛埔媵器……其子子孫孫其永用之。』@證明了黃與曾的通婚關係。  
  3.保留着原有的東夷文化因子  
  黃君墓中雙鼎同出,這是在東夷、淮夷墓中常見現象 ,它與中原地區『鼎俎奇而籩豆偶』、諸侯用九鼎或七鼎的禮制有別。黃夫人墓隨葬的兩件曲鏨益常見於安徽 、江淮地區西部的群舒故地。這種淮夷式的盂多呈覷形、束腰 ,很有地方特色。黃君夫婦墓所出銅器銘文透出作為夷人的文化心理,凡是黃君自作器,一律自稱為『黃君』,表明其黃國君主的身份 ,而與中原諸國自稱伯、公、侯等不同;因為他的夫人孟姬是一位與周族 同姓的姬姓女子,所以黃君為夫人作器,卻一律稱『黃子』,因周封黃為子爵。這種行為,一方面是因為考慮到與北方周王朝的關係,但另一方面,黃國也將自己邊緣化、獨立化,在內心中卻並不認為 自己當歸屬於周天子統轄,它體現出從夏、商以來東夷人共同的文化心理。
  4.黃國獨特的文化表現出南北文化交融的過程 ,並對周邊方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黃君孟夫婦墓與黃季佗父墓上均有高出地面數米的封土堆,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地下掘墓、地上起墳的最早例證。在古代楚地,採用的是平地起墳的土墩墓制;而我國古代中原地區一般遵循着『墓而不墳』的文化傳統。這南北兩種文化在淮河流域交流,從而在黃國文化中得到融合。這種墓制最終成為後代中國最典型的墓葬方式。李學勤先生將在光山發現的黃君夫婦合葬墓和在平橋發現的羋姓樊國君夔和夫人龍贏合葬墓相比,得出結論說:『這兩座墓都在今河南南端,處於北緯 320北一條橫線上。它們的共同點是,開成兩人駢列的一大墓坑之中的合葬墓……樊君既為楚人羋姓,何以其墓制與黃墓類似?揣測這是由於樊夫人的緣故。樊夫人是龍贏,當地附近贏姓國只有江、黃。她大概是江、黃人甚至就是黃國公族之女,因此把母家的習俗帶到那裡來了……寶相寺墓代表了黃國自有的禮俗,而這種禮俗對周圍有着比較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 ,黃國文化在保留東夷本土文化因子的基礎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並在器物製造技術、紡織技術、雕刻與繪畫技術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超過當時的文化水準。其墓葬制度生活習俗等方面自成一格,並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很大影響。它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區域,又是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與融合區域。  (作者:金榮權)


  注釋  


  ①司馬遷:【史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 l17一l15頁。②鄭樵著,王樹民點校【通志】,中華書局,1995年,第64頁。③潢川縣誌編委會:【潢川縣誌】,三聯出版社,1992年,第7頁。④周到:【河南省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 561頁。⑤⑥⑧⑨洪亮吉:【春秋左傳詁】,中華書局,1987年,第222、249、278、290頁。⑦①【春秋穀梁傳】(十三經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 1889、1896頁。⑨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第34o一34l頁。⑩信陽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信陽地區志】,三聯出版社,1992年,第793頁。⑩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科學出版社,1957年,第165頁。⑩李學勤:【光山黃國墓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2期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