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67|回覆: 0

[史學] 關於古黃國歷史變遷與文化特徵綜論(1)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3-2-28 1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檔案春秋
論文摘要:黃國先民即夏商時期東夷之一支的黃夷。因黃國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被楚所亡是在情理之中。黃國文化在保留東夷本土文化因子的基礎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並在器物製造技術、紡織技術、雕刻與繪畫技術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超過當時的中原文化水準。其墓葬制度、生活習俗等方面自成一格,並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既是一個文化的傳播區域,又是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與融合區域。
  古黃國處於江淮之間 ,守東方諸 國西入淮河上游的門戶 ,當南楚北進中原之要衝。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魯僖公十二年(前 648)黃國為楚人所滅。黃國屬東夷之國,處於楚與中原之間,在其發展過程中,有機地融合了中原文化、東夷文化與楚文化。對黃國的研究,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春秋時期江淮地區政治格局的變化 ,認識中華文化的多元性,探討民族文化融合的方式與進程。  
  一、 黃國族源論考
  關於黃國的族源,據司馬遷【史記】所記,黃國為伯翳(柏翳)之後:『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日女修。女修織 ,玄鳥隕卵 ,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日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 ,帝錫玄圭。禹受日:「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 帝舜日:「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游。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贏氏……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司馬遷所提到的贏姓之後在西周至春秋時期為諸侯者有江蘇的徐國、山東的郯國、莒國,安徽的終黎國,河南境內的黃國、江國,遷至陝西的秦國。對於贏姓之始祖,史載出於上古東方部族,為少吳的後裔。這是一個以鳥為圖騰崇拜的部族。【左傳 ・昭公十七年】載郯子朝於魯,向魯人講述 自己祖先的故事,讓孔子十分佩服,並虛心向郯子學習。郯國與黃國源出同一祖先,且並為贏姓,可見關於史書對贏姓族源的認定是可靠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 ,贏姓的黃 國為祝融之後 陸終的始封之地,黃人亦為陸終之後。宋人鄭樵的【通志 ・氏族略】載:『黃氏,贏姓,陸終之後,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亦贏姓十四氏之一也。楚有春申君黃歇也。』 據此,諸多黃氏的族譜也多采此說,以追溯 自己姓氏的族源,【福建莆陽黃氏百代世譜】、【台灣江夏黃氏世譜】及【台灣江夏興華軍城黃氏祖譜】也曾記載:陸終,伯益次子,號吳回,兄帝太康失國,弟復焉,受封於河南潢川定城西二十里黃國。實際上,陸終之後封於黃者在先秦兩漢典籍中無記載。此種說法的可信性有待考證。
  贏姓諸氏族最初的活動地當在今天的山東地區,夏、商和西周時期,為了打擊東夷和淮夷部族,都曾有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夏、商兩朝的軍事打擊下,東夷諸部落為了生存,不斷向南遷移至淮河流域,然後緣淮河西上,進入江蘇、安徽,甚至到了河南西部地區。其中,到達西部最遠者便是黃國和江國。黃國的前身當為【後漢書】中所提到的九夷之一的『黃夷』。  
  綜上所述 ,贏姓遠祖當為東方部族的少吳氏後裔,至舜、禹之時,其近祖伯益(伯翳)與偃姓的皋陶同時受封於山東和淮河中下游地區,為贏姓,秦、徐、郯、莒、黃、江等方國同祖同宗。贏姓部族與東方其他部族被夏人、商人和周人視為東夷,黃國原為夏商時期活動於淮河流域的黃夷,在夏商的軍事壓力之下西遷至安徽與河南交界處,這便是周代時黃國的前身。  
  二、黃國的盛衰  
  西周初年 ,管叔、蔡叔協同殷之遺民叛亂,東夷諸部族也聞風而起,周公奉命東征,在平定管、蔡之亂以後 ,又揮師東進 ,伐淮夷,那些被周王朝認為最有危險性的和頑抗到底的東夷或淮夷部族最終被完全剿滅,而歸順周王朝和沒有捲入戰爭的部族被封賞。當時已進入淮河上游的黃國在這場戰爭中當處於清醒的觀望之中,所以得以保全,並作為周王朝姬姓諸國的南方屏障而被封為異姓方國。  
  【春秋】與【左傳】提到黃國時,多稱『黃』或『黃人』,不見稱其爵號,【潢川縣誌】言:『周成王平定東夷後大封諸侯,黃國為當時的諸侯國之一,贏姓子爵。』1983年,在黃國故城西南約 20公里的光山縣寶相寺一帶發掘出黃君孟夫婦墓 ,證實了黃國君主的爵位,出土的『黃夫人盂』,其銘日:『黃子作黃甫(夫)人行器』。黃夫人即黃國國君的嫡妻,此盂為黃國國君為自己妻子所作,銘日『黃子』,正可證實其爵位。史料中沒有關於黃國被封的具體時間,從西周初期的時局來推測,黃國接受周王朝分封的時間應當在成王、周公東徵結束之後。周王朝分封這些異姓方國的目的在於:分化東夷與淮夷,收攏與安定人心,穩定淮河流域的形勢。當然西周王朝的政治家們對這些異姓方國並不放心,所以就在附近同時建立了諸如蔣、息、沈等以監視和牽制它們。黃國以今天的潢川縣為中心,其區域包括今潢川全部,光山縣、羅山縣、信陽縣、商城縣的大部及鄂東北邊緣地帶。除 1983年發掘出黃君孟夫婦墓,1988年又在該墓西北 165米處 的天鵝墩發掘出黃季佗父墓,年代為春秋早期與中期之際,即公元前670年左右。從而證明這裡是春秋早期黃國王室墓地。在羅山高店鄉還發現兩批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第一批盤和厘上有銘文『侯君單』,屬黃國貴族,侯君是其稱號。第二批 5件銅器上有『侯季宿車』的銘文,也屬黃國侯君的家族。在信陽楊河還出土『侯仲子』銅削。表明黃國侯君的封邑在羅山和信陽之間,西接申國。以此來看,黃國在當時確實屬於江淮之間較大的國家之一。其故都便在今潢川縣城附近。在河南潢川縣城西約 6公里的隆古鄉,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黃國故城。是我國目前保存較完整的諸侯國都城垣之一。  
  關於黃國記載最早見於【左傳】,始於桓公八年:『楚子合諸侯於沈鹿。黃、隨不會,使蘧章讓黃。』⑨這是楚國第一次以主人身份會盟北方諸侯,也是第一次征伐北方諸侯國。楚子選擇約會諸侯的地方在楚國的沈鹿(今湖北鍾祥東),獨黃國和隨國不與會。楚軍便沿漢水流域北下,報復黃國與隨國,這一次北征,楚國一方面想試探一下淮河流域諸侯國的實力,同時也在於檢驗自己的戰鬥力,所以並沒有趁機東進以攻黃國,在大敗隨國之後,楚與隨盟約而去,使黃國逃脫一次劫亂。
  楚文王和成王時期,加快了北征的步伐,開始征服和吞滅江、漢和淮河流域之間的諸侯國,先後討隨、伐申、征蔡、亡息、滅鄧。在征服江、漢間小國之後,楚人實力得以大大向北延伸,並以江、漢為大前方,沿淮河東進,於魯莊公十九年(前 675)『伐黃,敗黃師於碚陵』 。此次伐黃是為報30年前黃國拒不奉楚人召喚之憤,實際上更主要的原因則是楚人意在打通由黃國通往淮河中游的通道,從而可以順利地東進淮河中游諸小國,又可以北人中原,與中原大國直接對抗。可能是遇到了黃人較為堅強的抵抗,雖然敗黃人,但也不得已而退兵。遭此打擊之後,黃人為求自保,不得不向北方大國尋求保護。就在魯僖公二年齊 、宋 等中原大國盟於貫 (今 山東曹縣南 ),主要商討對付北進的楚國,黃國聽說之後,也參加了這個會盟。『貫之盟,不期而至者,江人、黃人也。』④江人與黃人雖與中原聯繫不多,但是在此時,北方的諸侯霸主齊桓公為了孤立楚國,正有意將中原與楚之間的小國納入自己保護之下,於是兩方一拍即合,黃人便順理成章地加入了北方集團。前656年 ,齊、魯 、宋 、陳、衛、鄭、許、曹諸國聯軍發動了攻擊楚及其盟國蔡國的戰役,迫於中原諸侯的壓力,楚人與中原諸侯盟於召陵,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當中原諸侯罷兵之後,楚成王於次年以子文為大將,率師滅弦,『弦子奔黃。於是江、黃、道、柏方睦於齊 ,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設備 ,故亡』⑧。弦亡之後,土地淪為楚人所有,於是此時楚之境已與黃國接壤。5年之後,楚人以『黃人不歸楚貢』而伐之 。第二年楚人終於滅掉了黃國。黃國於周初立國,存在了400多年。  
  探究黃國滅亡的原因,【左傳 ・僖公十二年】說 :『黃人恃諸侯之睦於齊也,不共楚職,日:「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 故而被楚所滅。【左傳】字裡行間透露出:黃之亡是因為黃人 自恃與齊結盟而不向楚人稱臣、納貢。【穀梁傳】則認為是齊國將黃國拉人中原同盟而促使黃之早亡。所以【穀梁傳】云:『貫之盟,管仲日:「江、黃遠齊而近楚,楚,為利之國也,若 伐而不能救,則無以宗諸侯矣。」桓公不聽,遂與之盟。管仲死,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故君子閔之也。』⑩黃國之亡,固然與黃人恃齊之盟而不近楚人、對楚疏於防範等因素有關,但更直接的原因則來 自於楚國獨占江淮、稱霸中原的野心。當楚人打通了江漢地區、占據豫西南之後,此間的諸小國無力與強悍的楚人對抗,而中原諸侯又不能及時救援 ,這些方國被楚一個一個蠶食掉是在情理當中的。無論黃國是否與中原結盟,無論黃人是否對楚納貢,也無論黃人是否加強戒備,都不會逃脫被滅亡的命運。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是北方較強大的陳國、蔡國、許國等,楚國也是幾亡之而幾復之,況如黃國這樣的小國呢。我們說黃國被楚滅勢在必行主要是因為黃國所處的重要的地理位置,如果占有黃國,楚人就打通了東人淮河中游諸國的門戶,也掃清了淮河以南的最大障礙,從而為後來出入中原提供巨大的便利。  
  黃國被亡之後,楚國並沒有滅絕黃人,而是將其子民繼續留在黃地。據今存的【叔單鼎銘】云:『惟黃孫子系君叔單自作鼎』,楊伯峻先生考證說:『蓋黃滅後,子孫又續封,故稱「黃孫子」也,系者,繼也,續也。叔單為始續封之君,故日「系君」。』@黃人後裔人楚之後,有一部分在楚國為官,最著名的便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  
  三、黃國的文化特徵  
  由於黃國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文化既有東夷或淮夷的文化因子,又具有顯著的中原文化的特徵,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楚文化影響。黃國文化在融合多元文化因子之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展示出不同凡響的文化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