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 防止『禍從口出』的技巧
古代官員為防『禍從口出』,很講究說話的技巧。試舉幾條:
必要時保持沉默。明朝陳洪謨【治世余聞】一書說:明孝宗時,高官中有一人善於結交皇帝身邊的人,這些被收買的人常在皇帝面前讚譽這位大臣的才能。一天,明孝宗對兵部尚書劉大夏說:『聞某極有才調。』劉大夏沒有敢回答。孝宗以為劉大夏沒有聽清楚,大聲說:『工部尚書李某,爾知之否?』劉大夏仍然沒有敢回答。明孝宗這下明白了劉大夏的意思,笑着說:朕只聽說此人能辦事,沒有來得及了解他的為人。劉大夏急忙叩頭,說:誠如皇上所諭。劉大夏兩次不回答明孝宗的話,是怕得罪別的大臣。
不作正面回答。有的皇帝,在立皇太子、立皇后,或者改立皇太子、改立皇后之前,會徵詢大臣們的意見。有的大臣不知輕重,正面回答了皇帝的問題。有的大臣懷有顧慮,不願正面回答皇帝的問題,而會說:『這是皇上的家事,外人不便說話,還是皇上拿主意吧。』這一句話,便把自己撇清了。歷史上多有這樣的例子,多位大臣靠這樣的回答躲過了殺身之禍。
迴避實質問題。西漢元帝聽說貢禹『明經潔行』,派使者召他到朝廷,提拔為諫議大夫。元帝幾次三番虛心地向他諮詢如何治國,貢禹說:高祖、文帝、景帝時,宮女不過十餘人,皇家的馬百餘匹。景帝之後,爭為奢侈,宮女和馬匹越來越多。完全像開國之初,很難做到,但是也要稍稍仿效。如今宮殿已經造好,不能更動了,其餘盡可減損。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記載的這段話之後批道:『孝元踐位之初,虛心以問禹,禹宜先其所急,後其所緩。然則優遊不斷,讒佞用權,當時之大患也,而禹不以為言;恭謹節儉,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言;何哉!』批評貢禹有意避重就輕,讒臣、佞臣當道他不說,卻說一些節儉之類的、不痛不癢的話。官員們若是都把心思用在少說話、不給人抓到把柄上面,那官場也太沉悶了,哪還有勃勃生氣和創造精神?
(王春南 作者為鳳凰出版社編審)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