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9|回覆: 0

[國學灌水] 趣談古代『印規』:鈐印不正要砍頭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3-4-15 18: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新民晚報
2013415102636198.jpg
古人凡事講究規矩,無論是『印規』還是『印矩』,並非文書條令,而是一種輔助鈐印蓋章的工具,用以定位時,印章緊貼曲尺形內測一邊鈐下,可使鈐出之印,正確不斜欹。
說印矩,必說印。三代之印雖不可考,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是印信大發展的時代,且不說帝王之印如何尊貴,文武百官各有官印在手,發號施令,行使權力,蘇秦身配六國相印更是成為絕世佳話。秦始皇大統一之後,印的使用更加嚴格且具有相當的政治意義,唐人羅隱有詩云:『腰間印佩黃金重,卷里詩裁白雪高。』印是權力的象徵,舊時縣官升堂,其案上必將官印擺上。而印進入民間之後,商人交割房產地契,書畫家題詩作畫,都會用印。然而,凡是介於規矩,印的使用、規範、位置、大小都有了相對統一的規定,印若蓋在很重要的地方,必須要不歪不斜,位置要不離不偏,方才有效。
如果鈐印不正、模糊不清,一來公信力不夠,無法堂而皇之、行事有名,二來容易弄虛作假,顯得有些烏龍。所以從政府到民間都要求鈐印要規整清晰,官府好要求,嚴刑峻法即可;商賈也好要求,趨利避害本性使然;而附庸風雅的書畫家更容易接受,且有一套嚴格的鈐印理論,如果改錯了地方,是要被人恥笑的,聲名之累,莫不規規矩矩。
在社會的整體需求之下,鈐印之人自然小心翼翼,然而難免出錯,便發明了『印規』這一工具。印規始於何時已不可考,自宋代以來已成盛行之物。據載,清代的皇宮中專有為皇帝蓋寶璽的人。像皇帝的誥命、下傳的聖諭、書寫的墨跡都要鈐印,若印章模糊不清,連歪帶斜,蓋印之人肯定要腦袋搬家。鈐印之時,先找准位置,再將印規放上,印章緊貼印規內側直角鈐下,永不會歪斜。
印矩開始使用時很是簡單,有點像木匠使用的三角尺,多為楠木或紅木製作的『T』字形。古人講究用度,時日漸久,便有了各種材質的印矩,象牙、金銀、獸骨、名貴紅木均有製作,且雕鏤圖案景物,嵌刻詩詞書畫,一時間風景無限。
印矩進入文房清玩之後,花樣更多,一方面是以如此方法矜印,絕無蓋章方位歪斜、亂位,保證書畫空間之美。另一方面是古代文人視吟詩作畫為傳世大事,一般不厭其煩,不厭其瑣碎,文房四寶,閒章紙鎮,再加上紅袖添香持印矩,可謂人生至樂。且文人用的文玩之物喜歡專擅,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或個人的詩句刻在上面,自得其賞。曾有人收藏大書法家趙之謙題字的一個印規,印規為一長方形楠木鋸下一直角,像菜刀狀,上刻『勾股弦,求余邊』。意即直角三角形夾直角的兩邊,短邊為勾,長邊為股,古代立竿測太陽高度時,日影為勾,竹竿為股。趙之謙巧妙地將此用在印規上,文趣躍然紙上。
由於印矩相對較少,且傳世不易,所以收藏者不多,筆者曾見到一清末印矩,為銅質,上有『印規』兩字,且鑄有『榮錄堂造』,榮錄堂為舊時北京著名的文房名店,也算得上一件珍罕之物。

        來源:新民晚報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