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44|回復: 0

“天地之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商与西周玉器精品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展出

[複製鏈接]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13-4-28 0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考古网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天地之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商与西周玉器精品展”展览于2013年4月26日下午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开幕式由北京市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树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大顺,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耿宝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出席了开幕式。于平、王巍、郭大顺、耿宝昌先后致辞,祝贺展览成功展出。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在京的文博单位约百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览。
 
2013428173323197..jpg

 


    玉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文化内涵。我国先民自从距今8000年前后制作、使用玉器以来,使用玉器之风逐渐壮大,并绵延不断,持续至今。
 
2013428173336330..jpg

 

2013428173342559..jpg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延绵数千年的古代礼制形成的时期。这些礼制既见于以“三礼”为代表的历史文献,也体现于商周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之中。其中,玉器是体现商周礼制最为重要的遗物类别。商周时期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以及玉礼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凡贵族墓葬中都随葬有玉器。玉器种类也亦常丰富,雕琢工艺日趋精湛,器物造型日渐完美。其中玉礼器形制规范,装饰品精致多样,各种动物玉雕作品活灵活现。从一个方面展示了璀璨的商周文明。
 
2013428173356692..jpg

 

201342817346802..jpg

 

   
    由于玉器具有温润、晶莹、可雕琢的特性,古代又将玉器喻义以仁、义、智、勇、洁的为人五德,使得玉器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中,承载了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邃密的社会哲理。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2013428173417693..jpg

 

2013428173423190..jpg

 

2013428173431389..jpg

 


    在中国,将古代玉器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始于北宋的金石学,即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但应用考古学研究方法对古代玉器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开展较晚。起初,因考古发现的玉器十分有限,考古研究中对玉器的重视程度不够,远不如陶器、青铜器、瓷器等。1968年对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墓葬的发掘,出土了玉衣以及125件精美的玉器,1976年发掘殷墟妇好墓出土了700多件玉器,这两项重大发现引起考古学家对古代玉器的关注。夏鼐先后发表《有关安阳殷墟玉器的几个问题》(《殷墟玉器》,文物出版社1982年)、《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汉代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等,开拓古代玉器的考古学研究。后来考古发现确认了红山文化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等一大批史前玉器,以及两周时期一批诸侯大墓中成批精美玉器的出土,逐步掀起了古代玉器研究的热潮。现在,对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已蔚然成风。
 
2013428173457250..jpg

 

201342817354497..jpg

 

2013428173514324..jpg

 


    “天地之灵”展览的展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珍藏的妇好墓、张家坡墓地、前掌大墓地出土玉器240件(套)。这些玉器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自出土以来首次在北京集中展出,是至今少有的高水平商周古玉精品展。
 
2013428173523977..jpg

 

2013428173531163..jpg

 


    配合“天地之灵”展览的展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局拟于2013年6月上旬举办《天地之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商与西周玉器精品展》学术报告会,会议由北京艺术博物馆具体承办,为海内外古玉研究者提供一个宽松自由、严谨务实的学术交流平台。
 
2013428173639883..jpg

 

2013428173646617..jpg

 


    “天地之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商与西周玉器精品展”将展至2013年7月24日。(撰稿:谷丛  供图:季连琪)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