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劃 [電子書匯總]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8:51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不比尋常三五夜,素光何處不清幽——中秋之節物風俗

  中秋節的主要主題有三:祭月、游賞與團圓。祭月是中秋的核心,其它習俗皆是祭月的衍生習俗。

  (一)祭月之俗

   自周代起,仲秋時節便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為區別於統治者的月神(夜明之神)祭祀,民間祭月也常稱為『拜月』。方式大同小異,設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月餅是最重要的祭品,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的,都要算在一起,大小要一樣。如果家裡有孕婦,就要多切一份。俗語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子一般不對月亮拜祭,但也不絕對。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月餅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逐漸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明代【西湖遊覽志會】:『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關於月餅來源的幾個傳說:

   1 唐軍大捷說: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2 貴妃望月說: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可謂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3 元末起義說: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者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這些傳說,以民俗學的觀點來看,自然是頗多漏洞與相互矛盾,大家看看便可。

  在漢民族的祭祀文化中,對自然神多用生的祭品,對祖先多用熟食入祭。祭祀月神,自然是用水果等生食,當然,為便於祭後之餕,月餅經過烤制,經過長期的發展,月餅的製作產生出各種風味流派。

   除了月餅、水果等,還有一些有特色的祭月用品。如月光紙和兔兒爺等。

   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需;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繢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掛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約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粉。』這種紙,上部畫有月光菩薩像,下部繪玉兔搗藥及月宮圖案,到了清代改稱『月光馬兒』。

  (二)游賞食飲之俗

   祭月之風產生了游賞之俗。賞月又叫玩月,是中秋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唐時文人便有賞月的習慣,至宋代正式形成中秋節。【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漓勃、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去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古時中秋遊賞,形式豐富多彩。富者多搭彩樓,貪者多寄圩酒樓,好游者則或登於山、或泛於水,必備核肴酒漿,文人賦詩,俗士講古,通宵達旦。唐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詩:『大堤花里錦江前,詩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當天。』良辰、美景、美酒、美食,佳節盡歡。

   中秋節有許多有特色的節日食飲。最常見者,自然是月餅了。往往祭月之後,家家便鋪陳中秋酒宴,一邊欣賞明月,一邊享用中秋美酒美食。【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詩人袁景瀾【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詳細記述了製作月餅和中秋飲宴的情景。

   【熙朝樂事】記載,中秋之夜,杭州家家賞月置辦家宴,或者帶上裝月餅的食盒和酒壺到湖邊去通宵游賞。在西湖蘇堤上,人們成群結隊,載歌載舞。明代宮廷在中秋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

   南京人中秋愛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三) 中秋團圓

   中秋一輪圓月,被人們寄與了團圓、美滿的心願。中秋之夜,月餅是圓的,水果是圓的,西瓜是圓的,當空的浩月更是圓的。自古,中秋就是一個團圓之節,人們在分切月餅的時候,不會落下一個人,連離家的遊子和孕婦腹中的胎兒也要算上一份。游賞、飲宴、娛樂,中秋的活動都是合家團聚方能盡興美滿。歷代詩人歌詠中秋圓月、抒發懷鄉情思的詩詞佳句,不勝枚舉。

  (四)中秋娛俗

   中秋之夜,明月如水,人們還以燃燈助興,以為娛樂。中秋燃燈之俗,其盛僅次於元宵節。中秋花燈品種繁多,中秋燈市各色花燈爭奇鬥豔,中秋猜燈謎,也是民間喜愛的中秋娛樂。有的地方還有西瓜燈、桔燈、柚子燈等中秋燃燈。

   中秋觀潮是浙江特有的中秋娛樂。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云,『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漢代枚乘【七發】賦中就有了記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至今中秋錢塘大潮仍然是人們熟知的奇偉瑰麗的江南盛景。

   有些地方,還有燒斗香、樹中秋、燒塔、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8:55 | 顯示全部樓層
五 中秋桂下人祭月,月夕燈影夜迎寒——中秋節復興方案

   中秋節俗復興的前提是中秋節放假。建議有關部門加快傳統節日法定化進程,使人們有時間過中秋、慶團圓。(此文撰於2006年,如今中秋節已成為法定假日) 
   中秋節風俗的重建,重點是重建祭月之俗、重興游賞之風。

  (一)中秋祭月操作方案

   【祭月形態】

  以家庭為單位最佳,也可集體祭月(如企事業團體、學校、友人等),個人祭月亦可。本方案以家庭祭月為例,其它情況可酌情調整。

   【時間】

   在中秋月出時開始祭祀,祭後分胙,飲宴、賞月。華夏祭禮講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關鍵是向月神示敬,天氣因素不是關鍵。中秋無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

   【場地】

   以家中庭院最佳,也可以在陽台。草坪、花園、遊船、小區空地……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如遇陰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擺放祭桌,如遇到下雨,可以轉移到船上、檐下或室內,但需打開門窗,面向月亮的方向而祭。

   【人員】

   參加祭月的人中選一名主祭,一名贊禮,若干執事,其它人均為從祭。家庭祭月時,以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集體祭月時,也從女性中選定主祭。按照傳統,男不拜月。男子可以擔任贊禮、執事協助祭月,或從事其它協助工作。

   【服飾】

   祭月是要求相對寬鬆的祭禮,可不穿專門的漢服祭服。着適合秋季的漢服常服即可。推薦男子着深衣、袍衫、直身等,女子着深衣、褙子或襦裙。祭月前,需沐浴更衣,以示對月神的誠敬。

   【祭器的準備】

  1 祭桌或祭幾一張。普通的小桌即可。
  2 草蓆若干條。行拜禮之用。普通草蓆。上可加軟墊。
  3 香爐一盞,香若干。普通小型香爐。
  4 盤碟碗盞等祭品盛器若干。
  5 紅燭兩根。照明、烘托氣氛及點香用。
  6 普通的酒一瓶.酒爵三隻。酒杯亦可。

  *月光紙(可選):可在網上搜索月光紙圖片,打印出來。也可以自己畫。我們希望今後有業者開發各種各樣的月光紙,就象年畫一樣,在中秋售賣。
  *祝文(可選):祭月時向月亮讀祝,可更好地表達誠敬。祭月祝文,精短優美為宜,四言、五言、七言詩等形式均可。祝文應用毛筆,工整地謄寫在宣紙上。有關祝文的知識,請參考【漢民族傳統禮儀『祭禮』操作方案】

   下面是我們在丙戌年七夕祭牛郎織女星時所寫的祝文,供參考:

  維丙戌年閏月七夕,軒轅閣諸友齊聚長安,遙拜牽牛織女,祝以文曰: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漢之廣矣,玉帛煌煌。 
  牽牛織女,曜曜其芒。 
  金風玉露,暗渡河梁。 
  月澹長空,長安竟夜如練; 
  萬古同宵,今夕人聚以雙。 
  長河懸素,漢渚風涼。 
  羅袖引針,長絲輕颺。 

  惟予有慕,黼繡周張。 
  克禋克祀,天地並況。 
  翽翽鳳翔,於彼高崗。 
  騰兮蛟龍,鱗爪飛揚。 
  旦復旦兮,四方芒芒。 
  函宮吐角兮激征清, 
  發梁揚羽兮申以商。 
  仰祈雙星,佑我衣裳。 
  瞻昂昊天,永矢弗忘。 
  掬誠告奠,伏惟尚饗。 

  祀事既成,伏祈雙星嘉饗。 

   【祭品的準備】

  祭品應避免奢侈,簡單的月餅和水果即可。再次提示,這些皆是奉獻給月神享用的祭品。

   1 中秋月餅一盤:這是最重要的祭品。月餅以自制為佳,並且宜做成較大的形狀以方便眾人分切食用。用小型月餅時,應準備足夠數量,以便祭後之『餕』。
  2 西瓜一盤:切成蓮花狀。
  3 秋季時令水果若干盤:依各地情況酌定。

  ★關於月餅的準備

   現在中秋節沒有意思,和人們不再親手製作月餅也有密切關係。一味地從市場購買各種工業化生產的月餅成品,方便是方便了,也少了許多節日樂趣。節日的歡樂,對節日祭品和食品的親手製作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們提倡大家,一家人親自動手,親自製作月餅,敬獻月神並全家分享。節日的快樂將在這一過程中油然而生。

   月餅的製作並不難,月餅首先是一種祭品,所以,口味倒在其次,關鍵是用心的誠敬。拿親手製作的月餅獻給月神,月神也會感動^-^ 一家人品嘗自家烤制的月餅,滋味是任何廠家生產的月餅都無法比擬的。

   月餅的種類很多,製作方法五花八門。這裡,我們無法詳細介紹各種月餅的製作方法,不過,在網上可以搜索到很多,用心學習,都不難學會,而且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有趣的節日活動。

   相關參考: 百度搜索:做月餅

   月餅可以用小型的家用烤箱烤制,微波爐亦可。市場上和網絡上可以購買到各種月餅的模具,用它來印製花紋,簡單的木製月餅模,自己動手都可以雕刻出來。為了方便祭後分食,可以把月餅烤成較大的形狀。
2.jpg
圖:月餅模

   【祭月時所用的漢族禮儀行法】

  正規的漢民族祭月儀式,不是站立,而是以民族傳統的『正坐』坐於席上,拜時不是站立鞠躬,也不是雙手合十(這都不是真正的民族禮儀),拜時,是行漢族正規的『拜禮』。連續拜兩次時,稱為『再拜之禮』。

   正坐:着漢服,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

   一般拜禮(用於正坐時):着漢服,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緩緩拜手(手至地,頭貼手),再緩緩起身(稱『興』)。

   再拜:連續行兩次拜禮。即『拜-興-拜-興-平身』。

   【中秋祭月的儀程】

   ①沐浴更衣
  全家沐浴,穿上漢服。

   ②陳設
  月出後,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擺放好祭品,點燃紅燭,鋪設好蓆子。

   ③就位
  參祭者正坐於祭者席上。執事、贊禮就位。

   ④祭月
  贊禮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於席上。

   ⑤上香、祭酒
  贊禮唱:『三上香』。執事遞上三支香,主祭在蠟燭上點燃,向月神鞠躬,再將香插於香爐中。如此三次。贊禮唱:『三祭酒』。執事斟滿酒爵,遞給主祭,主祭將酒灑在席前的地上,再將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讀祝(可選):執事遞上讚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與燭光,向月亮展開誦讀。
  焚祝文及月光紙(可選):主祭將祝文和月光紙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燒。

   ⑥拜月
  贊禮唱:『拜月』。『拜-興-拜-興-平身』。主祭及參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禮(即拜兩次)

   ⑦從獻
  贊禮唱:『從獻』。主祭離開奠席,參祭者按照長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禱心中所願,然後向月神行拜禮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參祭者拜完。

   ⑧禮成
  贊禮唱:『禮成』。至此,中秋祭月儀式完成。

   ⑨餕
  由主祭持切刀,將月餅按家中人口數均勻分切,每人一份。出門在外的家人和孕婦腹中的胎兒也算作一份。按長幼順序依次分給所有家人,全家分享。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⑩飲宴賞月
  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設中秋家宴,全家賞月、宴飲。
1.jpg
圖:中秋祭月示意圖
  (二)中秋宴飲、游賞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提倡穿漢服舉行中秋宴飲和游賞活動。穿上漢民族的節日盛裝,中秋的感覺會截然不同。現在人們覺得中秋沒意思,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與平時沒有明顯區別。平時穿什麼,中秋還是穿什麼,節日需要的差異感和儀式性便無法滿足,當人們在中秋紛紛換上了真正的民族節日盛裝,同樣是宴飲,同樣是游賞,節日會變得絢麗多彩、漪旎多姿。

   中秋遊賞,可以在酒樓臨風把盞、可以登山望月、可以泛舟水上,宴飲、歡聚、賞月、賦詩、猜迷、歌舞、弄琴……關上電視、換上漢服、走出家門,處處皆有月光,今夜便是中秋。當然,這也有賴於政府為廣大民眾提供更多更好的中秋文化娛樂場所。

  (三)中秋定為『華服日』

   除了漢民族,我國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幾年前就有政協委員提議將中秋節定為華服日,在這一天,56個民族的人民都穿上本民族的節日盛裝,歡度節日。我們非常贊成這一提議,希望有關部門重視這一提案,把中秋節定為全國各族人民的華服日。

  (四)舉辦中秋夜市與燈市

   政府為廣大城鄉,尤其是中小城鎮,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中秋夜市和燈市。售賣各種中秋節日用品,豐富人們的中秋生活。我們期待看到,人們在中秋之夜,舉家身着民族節日盛裝,逛夜市、逛燈市。

   中秋彩燈還可以自制,象具有地方特色的柚子燈等燈飾,父母為家中的孩子做,都是富有趣味的節日活動。

  (五)復興各地的特色中秋娛俗

   這主要要靠各地政府,真正認真地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為民眾發掘、保存好豐富多彩的中秋特色娛俗,創造條件,讓民眾能夠廣泛參與燒斗香、樹中秋、燒塔、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中秋的特色風俗活動,保護和傳承好中秋節這一美好的民族文化遺產。這是比中秋『申遺』更重要的事。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附:中秋詩詞欣賞

  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干。

   杜甫【月】
  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塵匣元開鏡,風簾自開鈎。
  兔應疑鶴髮,蟾亦戀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杜牧【秋夕】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李商隱【霜月】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李商隱【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羅隱【詠月】
  湖上風高動白苹,暫延清景此逡巡。
  隔年違別成何事, 半夜相看似故人。
  蟾向靜中矜爪距,兔隈明處弄精神。
  嫦娥老大應惆悵,倚泣蒼蒼桂一輪。

   王昌齡【送竇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
  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

   王維【東溪玩月】
  月從斷山口,遙吐柴門端。萬木分空霽,流陰中夜攢。
  光連虛象白,氣與風露寒。谷靜秋泉響,岩深青靄殘。
  清燈入幽夢,破影抱空巒。恍惚琴窗里,松溪曉思難。

   王維【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況復遠人間。暢以沙際鶴,兼之雲外山。
  澄波澹將夕,清月皓方閒。此夜任孤棹,夷猶殊未還。

   王維【賦得秋日懸清光】
  寥廓涼天靜,晶明白日秋。圓光含萬象,碎影入閒流。
  迥與青冥合,遙同江甸浮。晝陰殊眾木,斜影下危樓。
  宋玉登高怨,張衡望遠愁。餘輝如可托,雲路豈悠悠。

   王維【清如玉壺冰】
  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
  抱明中不隱,含淨外疑虛。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餘。
  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李建樞【詠月】
  昨夜圓非今夜圓,卻疑圓處減嬋娟。
  一年十二度圓缺,能得幾多時少年?

   薛濤【月】
  魄依鈎樣小,扇逐漢機團。
  細影將圓質,人間幾處看?

   薛濤【珠離堂】
  皎潔圓明內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宮。
  只緣一點玷相穢,不得終宵在掌中。

   薛濤【送友人】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路長。

   李冶【明月夜留別】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曾城

   李賀【夢天】
  老兔寒蟬泣天色,六樓半開壁斜白。
  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入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翛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輧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

   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蕭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宮。
  雲軌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牢此日應惆悵。

   康庭芝【詠月】
  天使下西樓,光含萬里秋。台前疑掛鏡,簾外似懸鈎。
  張尹將眉學,班姬取扇儔。佳期應借問,為報在刀頭。

   徐凝【八月十五夜】
  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
  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齊已【中秋月】
  空碧無雲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曹松【中秋對月】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無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陸龜蒙【中秋待月】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晏殊【中秋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菩薩蠻】
  畫檐初掛彎彎月,孤光未滿先憂缺;遙認玉簾鈎,天孫梳洗樓。

   蘇軾【秋夜月】
  當初聚散。便喚作、無由再逢伊面。近日來、不期而會重歡宴。
  向尊前、閒暇里, 斂著眉兒長嘆。惹起舊愁無限。

   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鳴露草。
  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晁端禮【綠頭鴨】
  晚雲收,淡天一片琉璃。爛銀盤、來從海底,皓色千里澄輝。瑩無塵、素娥澹佇;靜可數、丹桂參差。玉露初零,金風未凜,一年無似此佳時。露坐久,疏螢時度,烏鵲正南飛。 
  瑤台冷,欄干憑暖,欲下遲遲。念佳人音塵別後,對此應解相思。最關情、漏聲正永,暗斷腸、花影偷移。料得來宵,清光未減,陰晴天氣又爭知?共凝戀,如今別後,還是隔年期。人強健,清樽素影,長願相隨。

   王 琪 【望江南】
  江南月,清夜滿西樓。雲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沉鈎。圓缺幾時休。
  星漢迥,風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天上共悠悠。

   楊萬里 【好事近】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谷。不是誠齋無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艷,看十五十六。

   楊萬里【中秋月】
  中秋舊節年年諳,今夜孤身向水邊。
  紅光映染漫江透,兩岸燈火紅遍天。
  江岸野火三日絕,千里喧囂話管弦。
  可憐今秋空無月,一晌冷清共獨眠。
  淚眼對天長嘆夜,何處更聲念留連。
  舊時淒涼愁文章,今朝憑欄忍向看?
  遙想前年清秋節,伊人燕爾長相伴。
  彼此文章互擊節,瘦影清削相顧憐。
  同行並騎共纏綿,此情一去復西邊。
  晃眼東天初露白,冷月寒星相偕還。
  今日孤影對青天,萬狀霜秋何慘澹?
  心歸千里長戚戚,魂隨江水夢嬋娟。
  一杯江水酹江月,北斗銀盤皆不見。
  往日人月可相隨,今時冷落對軒轅。
  月共人心常相異,何必回首望闌珊。
  舉杯長嘆問青天,低頭苦淚透青衫。
  惟有獨酌遣愁怨,故人千里望團圓。

   楊萬里【念奴嬌·中秋】
  明月當空,照高樓,迴廊幽雕檐秀。蛾眉緊蹙,玉臂瘦,憑欄空望西疇。秋風乍起,黃葉簌簌,怎奈思君愁?夜覺凝眸,惟見流水悠悠。
  錦書托於嫦娥,嫦娥不解憂,人念愛儔!陰晴圓缺,月常有,人亦總歷煩休。悲歡離合,不人由,盈月空明照當樓。佳期難覓,惜此生少年游。

   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着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劉辰翁【燭影搖紅·丙子中秋泛月】
  明月如冰,亂雲飛下斜河去。旋呼艇子載簫聲,風景還如故。裊裊余懷何許。聽尊前、嗚嗚似訴。近年潮信,萬里陰晴,和天無據。  
  有客秋風,去時留下金盤露。少年終夜奏胡笳,誰料歸無路。同是江南倦旅。對嬋娟、君歌我舞。醉
  中休問,明月明年,人在何處。

   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
  丹桂花開第二番。東籬展卻宴期寬。人間寶鏡離仍合,海上仙槎去復還。 
  分不盡,半涼天。可憐閒剩此嬋娟。素娥未隔三秋夢,贏得今宵又倚闌。

   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 【秋蕊香引】
  留不得。光陰催促,奈芳蘭歇,好花謝,惟頃刻。彩雲易散琉璃脆,驗前事端的。風月夜,幾處前蹤舊跡。忍思憶。這回望斷,永作終天隔。向仙島,歸冥路,兩無消息。

   辛棄疾【一剪梅·中秋無月】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辛棄疾【宣清】
  殘月朦朧,小宴闌珊,歸來輕寒凜凜。背銀孤館乍眠,擁重衾、醉魄猶噤。永漏頻傳,前歡已去,離愁一枕。暗尋思、舊追游,神京風物如錦。
  念擲果朋儕,絕纓宴會,當時曾痛飲。命舞燕翩翻,歌珠貫串,向玳筵前,儘是神 仙流品,至更闌、疏狂轉甚。更相將、鳳幃鴛寢。玉釵亂橫,任散盡高陽,這歡娛。

   趙長卿【虞美人·中秋無月】
  西風明月臨台榭。準擬中秋夜。一年等待到而今。為甚今宵陡頓、卻無情。
  姮娥應怨孤眠苦。取次為雲雨。素蟾特地暗中圓。未放清光容易、到仙源。

   趙長卿【水調歌頭·中秋】
  今夕知何夕,秋色正平分。嫦娥此際、底事越樣好精神。已是天高氣肅,那更清風灑灑,萬里沒纖雲。把酒臨風飲,酒面起紅鱗。  
  歌一曲,舞一曲,捧金樽。從他妄想,老兔憔悴正紛紛。我與桂花拼醉,明日扶頭不起,顛倒白綸巾。天若知人意,夜雨莫傾盆。

   柳永【望漢月】
  明月明月明月。爭奈乍圓還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暫歡會、依前離別。
  小樓憑檻處,正是去年時節。千里清光又依舊,奈夜永、厭厭人絕。

   辛棄疾【鷓鴣天】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碧雲歸去認無蹤。只應曾向前生里,愛把鴛鴦兩處籠。

   蔣捷【步蟾宮·中秋】
  去年雲掩冰輪皎。喜今歲、微陰俱掃。乾坤一片玉琉璃,怎算得、清光多少。
  無歌無酒痴頑老。對愁影、翻嫌分曉。天公元不負中秋,我自把、中秋誤了。

   辛棄疾【十二時(秋夜)】
  晚晴初,淡煙籠月,風透蟾光如洗。覺翠帳、涼生秋思。漸入微寒天氣。敗葉敲窗,西風滿院,睡不成還起。更漏咽、滴破憂心,萬感並生,都在離人愁耳。天怎知、當時一句,做得十分縈系。
  夜永有時,分明枕上,覷著孜孜地。燭暗時酒 醒,元來又是夢裡。睡覺來、披衣獨坐,萬種無憀情意。怎得伊來,重諧雲雨,再整餘香被。祝告天發願,從今永無拋棄。

   辛棄疾【行香子】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淒悽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辛棄疾【聽月詩】
  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
  摩天咿啞冰輪轉,搗藥叮咚玉杵鳴。
  樂奏廣寒聲細細,斧柯丹桂響叮叮。
  偶然一陣香風起,吹落嫦娥笑語聲。

   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棄疾【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鈎?

   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淨。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
  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輪嗣布。

   范仲淹【御街行】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盧多遜【詠月】
  太液池頭月上時,晚風吹動萬年枝。
  何人玉匣開金鏡,露出清光些子兒。

   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元好問【倪莊中秋】
  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徐渭【十五夜抵建寧通都橋玩月】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
  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
  坐當林樹看鳥,望入雲河與水連。
  久欲乘槎問天上,幾回津路渺無邊。

   文徵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風泛鬚眉併骨寒,人在水晶宮裡。
  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
  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
  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楊慎【滇海曲】
  梁王閣榭水中央,烏鵲雙星帶五潢。
  跨海虹橋三十里,廣寒宮殿夜飄香。

   邊貢【嫦娥】
  月宮清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
  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

   張煌言【舟次中秋】
  淡盪秋光客路長, 蘭橈桂棹泛天香。
  月明圓嶠人千里, 風急輕帆燕一行。
  此夜銜杯慚庾亮, 幾年持斧笑吳剛。
  觀濤豈必錢塘去, 碧海銀潢自渺茫。

   曹雪芹【香菱詠月】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干。
  只疑殘粉塗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跡絕,余容猶可隔簾看。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裏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曹雪芹【中秋對月有懷】
  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
  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
  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重陽節
一 日月並應、俗嘉其名——『重陽』的起源

  夏曆每年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重』者,【博雅】解為『再也』。自太古時代,華夏民族既有陰陽數的觀念,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九為陽數之極,九月初九故稱『重陽』。前一九應日,後一九應月,故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眾所周知,重陽節有三大節俗,『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可是,為什麼先民要在九月初九的重陽日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僅僅因為秋高氣爽可享登臨之樂、秋菊鮮美可品清酒之芳?
  
  在傳統的天文節令觀念中,陽數代表的是開始,重要的『重陽』之日往往是季節更替的時間節點。比如,三月三上巳節,季節由冬轉春;五月五端陽節,歲時由春入夏;而九月九陽氣極盛,正是秋季即將結束,冬天就要到來的時刻。
  
  漢民族傳統節日有一個重要的現象,每當季節更替的時候,人們都要驅毒、除疫、防病健身,三月三上巳節最重要的主題便是祓禊祛災,五月五端陽節則是惡月解毒,同樣,九月初九也是華夏先民除疫健身的節日。
  
  如何祛疫健身?縱觀這些以『衛生』為主題的節日,大致有三種方式:以節令食飲驅病解毒、以浸沐佩戴禳解避疫、以野遊和運動親近自然。如上巳節的佩蘭、祓禊、踏青、遊春;端陽節的沐蘭湯、佩香囊、纏彩縷、食五毒餅、划龍舟、打馬球。九月重陽,則是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等等。華夏傳統節日,真正是『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的節日。
  
  山為陽澤為陰,高為陽低為陰,山巔峰頂正是極陽與重陽之處,且秋高氣爽、天空萬里,故重陽節登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秋菊自古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長壽之草』,菊是漢方醫學重要的入藥植物,陶淵明曰『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故重陽節賞菊、飲菊花美酒;晚秋寒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有驅風逐邪、稍積祛寒作用的茱萸便成為驅病療疾的巫術用品。
  
  民間歷久積習的風俗往往被各種傳說、讀本加以勾勒描繪,再進一步成為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牢固的民俗習慣。成功比附描繪重陽風習的傳說,當屬南朝吳均所著【續齊諧記】記載的『恆景登高』故事。
  
  這裡牽出了一個重要的中醫傳說人物,費長房。費長房,東漢方士。汝南人。曾為市掾。傳說從壺公(能縮身入壺的神仙,其故事即『懸壺』的由來)學仙,未成辭歸。能醫重病,鞭笞百鬼,驅使社公。一日之間,人見其在千里之外者數處,因稱其有縮地術。後因失其符,為眾鬼所殺。費長房之事,載於【後漢書·方術列傳】。
  
  【續齊諧記】則是一部志怪小說。其中記載了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全文如下: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曰,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8:59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盂嘉落帽、陶潛得酒——民俗異說與重陽故事

  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為何重陽節要登高,另說,這與古時農人的『小秋收』風俗有關。重陽時節,秋收已完,農事空閒,此時,正值山野果實、藥材成熟,所以農民紛紛上山採擷,稱為『小秋收』。相沿歷久,與重陽登臨強身風俗合流,產生重陽登高的習慣。
  
  重陽是秋菊綻放、清新宜人的節日,詩、酒、菊歷來是重陽故事中最重要的要素。重陽的傳說故事很多,著名的如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
  
  ·盂嘉是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一陣風颳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嘆息稱好,一時傳為美談。
  
  ·大詩人陶淵明酷愛菊花,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着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裡,嗅嗅嚼嚼,聊以為遣。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瓮,對着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休。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0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之節物風俗

(一)菊——賞菊、簪菊、菊花酒、菊花茶、菊花饌
  
  金風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使重陽充滿了清新馥郁的氣息。菊是品種繁多分布廣泛的藥用植物,菊花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民間在重陽節賞菊、簪菊、釀菊花酒、飲菊花茶、做菊花饌,圍繞着秋菊,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重陽節俗。
  
  1 賞菊

   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菊花在我國栽培廣泛,品種非常豐富,秋日菊花傲霜綻放,因其品格的高潔而被稱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稱。
  
  古人賞菊非常講究,宋代【東京夢華錄】載,時人喜愛多種菊花品種,『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明代【陶庵夢憶】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 。古人賞菊、詠菊,流傳下來的詠菊詩詞浩如煙海。
  
  2 簪菊

   漢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節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藥,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陽節簪菊風行,唐杜牧詩【九日齊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簪菊之俗唐代已有,歷代盛行,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不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這可不是什麼異常風習,古時漢族男女皆留長髮插笄,人們在重陽登高賞菊時在發上插上幾朵,頗顯熱愛生活的靈動和俏皮,且古人認為菊花可避邪、增長壽,重陽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3 釀菊花酒

   民諺雲,『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重陽飲菊花酒傳說源自陶淵明得酒的故事。晉代葛洪曰:『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太清記】云:『九月九日探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疏肺、益陰滋腎之效。王勃詩曰;『九日重陽節,門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宋時以菊花、茱萸泡酒,稱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藉此二物,『以消陽九之厄』。
  
  4 飲菊花茶

   『研暖春風盪物華,初回午夢頗思茶。難尋北苑浮香雪,且就東籬擷嫩芽。』 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飲,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種多樣,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為佳。
  
  5 菊花饌

   以菊花入饌歷史悠久,菊花氣味芬芳,綿軟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很多,燜、蒸、煮、炒、燒、拌皆宜,還可切絲入餡,如做成菊花酥餅和菊花餃等。菊花入食多用黃、白菊,杭白菊、黃山貢菊等都是上品。

(二)糕——重陽糕
  
  民間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類食品在漢朝時即已出現,當時稱為『蓬餌』。餌的原料是米粉,分稻米粉黍米粉兩種,二者和合,『合蒸曰餌』。黍為五穀之首,在古代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為應時的嘗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薦享先人。重陽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嘗新食品。民間在重陽節以重陽糕薦神祭祖,是為秋祭。
  
  六朝時重陽節俗形成,糕類成為節令食品。隋書載童謠曰:『七月劉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稱麻葛糕,宋時已習稱『重陽糕』。【夢粱錄】云,『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訂,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陽糕'』。重陽糕在明清以後又多稱為『花糕』。重陽花糕成為都市、鄉村的應節食品。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三)佩——茱萸佩
  
  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本草綱目】認為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重陽日,採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辟除邪惡之氣。
1.jpg
圖:茱萸

  重陽節佩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或佩帶於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於發,以避疫消災。茱萸是重陽節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為重陽節俗的主要標誌,因此登高會也稱『茱萸會』,重陽節被稱為『茱萸節』。
  
  有人分析認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遷移中去理解。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着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四)山——登高、避疫、賞秋
  
  如前所說,重陽登高,主要用意在於避疫強身,山頂秋高氣爽、長空萬里,更是絕佳的賞秋之處。重陽登高往往攜酒賞菊、佩戴茱萸、臨風賦詩,舉行趣味盎然的野宴。 【荊楚歲時記】記載:『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近代皆安設於台榭。』
  
  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總之,皆登臨高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就仿製米粉糕點,再在糕上插上一面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因登高風俗盛行,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登高會等。

(五)敬老

   重陽節又是一個敬老節。九為陽數之極,『九九』亦含長久、長壽之意,重陽菊花則是長壽之草,重陽時節正值民間秋祭薦祖,故重陽節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這一天,老人們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陽糕,享受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節日歡樂。

(六)雜俗
  
  最著名的重陽雜俗,當屬食蟹。傳說西周時即有『蟹醬』之類的食物出現,到了唐宋,更盛行清水煮蟹。金秋時節,螃蟹上市,秋蟹味道鮮美,江南陽澄湖等地的蟹格外知名。菜館也會在九月間,推出以蟹肉製作的美味佳餚。
  
  福建等地在重陽節吃米果。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
  
  重陽祭祖也是重陽節時的民間活動。人們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沿海地區有到湄洲媽祖廟或天后祖祠、宮廟祭祀的風俗,求得媽祖保佑。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歲歲重九日、莫負菊花開——重陽節復興過節方案

  1 賞菊、簪菊、飲菊花茶、釀菊花酒、做菊花饌
  
  ·重陽日、沐浴更衣,換上漢服(推薦男子着直身、袍衫或深衣,女子着襦裙、褙子),舉家或結伴,賞菊、採菊、吟詩賦對。
  
  ·採菊,女子在頭上簪戴。相互贈送,在家中做菊花插花。
  
  ·親手泡製菊花茶。菊花茶種類多樣,泡製方法可在網上搜索。(本方案涉及到部分中藥,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僅供參考)
  
  舉幾例供參考:

   □菊花山楂茶:菊花10克,山楂、金銀花各10克。功效:消脂降壓、減肥輕身。

   □三花茶:菊花,金銀花,茉莉花均少許。功效:可清熱解毒、寧神靜思。

  □菊花蜜飲:菊花50克,加水20毫升,稍煮後保溫30分鐘,過濾後加入適量蜂蜜,攪勻之後飲用。功效:明目、生津止渴、清心健腦。
  
  ·釀菊花酒。建議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親自動手釀造,也可以泡製,當然,也可以購買(不推薦)。

   自己釀酒的技術學習:可用『釀酒』『怎樣釀酒』『自釀酒』等關鍵詞在網上搜索有關資料。菊花酒一般是在菊花盛開時採擷,和穀物一起釀酒,藏至第二年重陽飲用。
  
  自己泡製則相對容易。泡製方法多樣,可以在網上搜索。

   百度搜索-菊花酒

   舉一例供參考:將干菊花去蒂洗淨晾乾,泡於低度糧食酒中,一兩天後就可以飲用。常飲可活血行氣、延年益壽,也可並加地黃、當歸、枸杞等。
  
  ·親手製作菊花饌

   菊花菜餚品種非常繁多,各地各有特色。

   百度搜索-菊花菜餚
  
  舉幾例:

   菊花餅:黃甘菊去蒂,搗去汁,白糖和勻印餅,加梅鹵成膏,不枯,可久。此為甜食。

   菊花粥:菊花末15克。粳米100克。將菊花去蒂,蒸後曬乾或陰乾,然後磨成細末備用。把粳米淘洗乾淨,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熬成粥時,調入菊花末,再稍煮即可。

   藏菊: 鮮冬瓜切去蓋,藏白菊朵於瓤內,仍蓋好,放稻草中煨之。

   墨菊湯:水發金針花萊40g,水發銀耳40g,墨菊花20g,湘蓮50g,冰糖100g。金針花菜、 銀耳、墨菊花洗淨 瀝乾,銀耳撕成小塊,湘蓮去心泡漲蒸熟備用,再將冰糖搗碎。鍋內放清水置於旺火上,燒開後將冰糖放入其中煮5分鐘,而後將墨菊花放入冰糖水中煮40~50秒左右。轉小火再將金針花菜、湘蓮一併放入鍋內l分鐘,盛入碗中即成。此湯呈黃、白、紫,香甜如蜜,並有滋補作用。
  
  2 做重陽糕
  
  重陽糕市場有售,但自己製作別有情趣。重陽糕花色多樣,做法不一。

   百度搜索-重陽糕
  
  最簡單的做法舉例:

   杭白菊20~30朵,馬蹄粉200克,新鮮菊花1朵(切碎),冰糖適量。

  做法:用清水煮菊花約10分鐘(將菊花用紗布包起來,可避免隔渣的麻煩),當顏色呈現淡黃色即可,不要煮的時間過長,否則會略帶苦味。取出菊花加入冰糖調味,甜度要比正常的略甜一點,因為加入馬蹄粉溶液後會有稀釋作用。加入已切碎的新鮮菊花。將馬蹄粉以適量清水溶解,倒入菊花水大火蒸約15~20分鐘,變成完全透明即熟,熱食或冷食均可。也可在糊中加入葡萄乾、紅綠絲、杏肉等細小果脯塊或者鋪上檸檬片,更增風味。此糕甜軟酥鬆,入口即化,齒頰生香。功用清涼去火。
  
  3 做茱萸佩

   按照前面的介紹,親自動手做茱萸香囊給全家佩戴。有關製作漢服飾品香囊的方法,可百度一下『香囊』,或參考天漢網、漢服吧端午節系列活動中網友的香囊製作過程.
  
  4 登高野宴、避疫賞秋

  舉家着漢服,帶着自製的菊花酒、菊花茶、陽糕、菊花饌,佩上茱萸香囊,登山游賞,採菊簪菊賞菊,在山上舉行重陽野宴,長空萬里清風徐來,飲酒賦詩、不亦樂乎。
  
  5 重陽敬老活動

   給老人穿上漢服,陪伴老人登高、飲酒、賞菊、吟詩、對弈。探望敬老院,舉行各種敬老公益活動。
  
  6 其它

   飲酒食蟹,舉辦重陽家宴。以重陽糕等為祭品,舉行重陽家祭。家祭方法可參考禮儀復興計劃祭禮方案『家祭』部分。依各地風俗,開展各種特色重陽活動。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附:重陽詩詞欣賞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清照·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煜·謝新恩】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墮,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山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李清照·行香子】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淒悽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李之儀·千秋歲】
  中秋才過,又是重陽到。露乍冷,寒將報。綠香催渚芰,黃密攢庭草。
  人未老,藍橋謾促霜砧搗。照影蘭缸暈,破戶銀蟾小。
  樽在眼,從誰倒。強鋪同處被,愁卸歡時帽。須信道,狂心未歇情難老。
  
  【柳永·斗百花】
  颯颯霜飄鴛瓦,翠幕輕寒微透,長門深鎖悄悄,滿庭秋色將晚。眼看菊蕊,重陽淚落如珠,長是淹殘粉面。鸞輅音塵遠。
  無限幽恨,寄情空殢紈扇。應是帝王,當初怪妾辭輦,陡頓今來,宮中第一妖嬈 ,卻道昭陽飛燕。
  
  【晏幾道·蝶戀花】
  庭院碧苔紅葉遍,金菊開時,已近重陽宴。日日露荷凋綠扇,粉塘煙水澄職練。
  試倚涼風醒酒面,雁字來時,恰向層樓見。幾點護霜雲影轉,誰家蘆管吹秋怨。
  
  【晏幾道·阮郎歸】
  天邊金掌露成霜,雲隨雁字長。綠杯紅袖稱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辛棄疾·踏莎行】
  夜月樓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段克己·滿江紅】
  雨後荒園,群卉盡,律殘無射。疏籬下,此花能保,英英鮮質。
盈把足娛陶令意 ,夕餐誰似三閭詰。到而今,狼藉委蒼苔,無人惜。
  堂上客,頭空白,都無語,懷疇昔恨因循過了,重陽佳節。
颯颯涼風吹汝急,汝 身孤特應難立。漫臨風,三嗅繞芳叢,歌還泣。
  
  【張可久·折桂令】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曹雪芹·螃蟹詠】
  桂靄桐陰坐舉殤,
  長安涎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緯,
  皮裡春秋空黑黃,
  酒未敵腥還用菊,
  性防積冷定須姜。
  於今落釜成何益,
  月浦空餘禾黍香。
  
  【毛澤東·採桑子】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王昌齡·九日登高】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閒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白居易·九日醉吟】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關漢卿·沉醉東風 重九】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楊衡·九日】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王縉·九日作】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10 | 顯示全部樓層
下元節
節日別名:下元、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
節日時間:農曆十月十五日
第一部分: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下元節不是傳統節日復興的重點,只是為吸取其有益的文化內涵,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多一種節日文化選擇,故此處只做簡略的介紹。

  農曆的每年十月十五為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這一節日嚴格來說是一個道教節日,來源於道教所謂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說法。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三官大帝又被分別對應於堯、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說的『官』,其含義並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為,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着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範式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第二部分:下元節復興的構想


  1 為什麼要復興下元節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說復興,並不是說一定要全民大張旗鼓都來過下元節。其實,讓下元節的合理文化內容能夠在時代中得以延續,有關的節日民俗能夠有選擇地繼承下來,讓有心過這個節的國民同胞有一種選擇的餘地,應該說就已經很好了。

  下元節有一個很寶貴的東西,基於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對生命歷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這種生命的體驗,並不能只用『愚昧無知』『宗教盲從』來概括甚至打壓。我們考慮,下元節在當今時代,若能被塑造為中國人的『解厄日』、『祈福日』,那麼它就有望得到復興。


  2 傳統下元節主要民俗活動簡介

  ①焚『金銀包』等祭拜祖先亡靈的活動:民間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面寫『謹言冥寶一封、彩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面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包』,叩拜後焚化。除此以外,還有其它常見的祭拜祖先活動。

  ②道教專門場所的有關活動:這一天,道觀做道場,為民眾解厄除困,民眾前往道觀觀祭,並在道觀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③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

  ④做糍粑等食俗: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糍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

  ⑤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節來臨,水官下降凡間巡查人間善惡,為人們解除災難。家家戶戶張燈三夜,在正廳上掛著一對提燈,並在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

  ⑥『水色』等戶外活動:水,和『水官』有關,色,色彩豐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遊。水色由此得名。

  3 復興下元節的基本思路

  那些焚燒『金銀包』等祭拜祖先的活動,理當棄之不用。而採用其它更為妥當的對祖先的紀念方式。

  下元節來自道教,其實對當今的國人來說,這一天倒是近距離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機。故此,下元節也可以成為一個道教文化的感受日。另外,由於水官即大禹,這種對大禹的紀念活動顯然具有比較積極的意義,可以延續下來成為人們感受傳統文化的一種有益活動。

  出於方便和現實的考慮,不妨把對祖先的紀念和對下元水官的拜祭合二為一,在其中加入紀念先人、解厄祈福兩種人文意識。並通過節儉、方便的習俗,達到這一目標。這裡需要澄清一個問題,對下元水官的拜祭,並不意味着一定要信仰道教的什麼偶像,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下元水官當做一個文化符號意義上的宗教神,藉以表達人們除困解厄的美好願望即可。就象人們現在放鞭炮並不是為了驅趕『年』這一怪獸一樣的道理。

  下元節除困解厄的主題,特別適合開展探問病人、慰問困厄者等充滿人性關懷的活動。

  下元節的食俗,可以比較忠實的繼承,並在其中融入人們相互祝福的美好心願。


  4 關於下元節所穿的民族服飾

  下元節是一個嚴肅莊重的民族節日,莊重和內斂是節日的基調。此時所穿的節日漢服,應該適應這種節日氛圍。大紅大綠、過於喜慶、過於活潑的漢服都是不合適的。

  綜合考慮,我們建議,下元節,男子可以穿色調莊重、低沉的深衣常服,在拜祭時可以着玄端等更莊重嚴肅的衣服。女子可以穿色調較深的深衣、襦裙等。

第三部分:下元節過節實踐方案

  我們整理和設計了以下節日活動供國民同胞選擇:

  1 家中紀念祖先和逝去的親人

  沐浴後,着合適的服飾,在灑掃乾淨的家中擺好几案,上面放上魚肉、水果為祭品,略備祭酒。在下元之夜,焚香、祭酒,紀念祖先和逝去的親人。如家中有院落,在月出之後於院中進行更好。祭拜時,可根據被紀念者的身份採用適當的禮節。

  2 家中祭下元水官,祈禱消解困厄,生活更加舒心順意。

  在同一副几案上進行就可以了。紀念完祖先之後,再次焚香、祭酒,向下元水官訴說生活的苦厄與煩惱,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詳順意。這個過程中,在墊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禮等禮節。

  為了營造節日氛圍,可以在正廳下、几案旁等處懸掛提燈(一般的燈籠即可,燈籠色調應莊重平和)。

  3 參觀道教文化場所,參與有關的節日活動。

  可以根據各地的情況,如果本地有道觀等道教文化場所,可着前述服飾前往。在道觀中觀看和參與有關的節日文化活動,了解道教文化知識。可舉家前往。

  4 參加各地大禹紀念場所的祭祀活動。

  禹的紀念場所在全國各地分布廣泛,陵、廟、碑等很多,可根據各地實際,參加這些場所舉行的祭祀禹的各種文化活動。

  5 家中做下元節的節日食品食用或贈送親友。

  可以蒸些麻腐包子一家人共同食用,可以做些糍粑,穿漢服贈送親友,說些舒緩困厄、吉祥如意的祝福話語。

  6 探望病人等困厄中的人,為其祝福。

  可以同時攜帶下元節日食品。

  7 進行『水色』等戶外活動。

  可以多人參與。皆穿漢服,於月出時乘彩船在河湖之上巡遊。並可以在船上擺放祭品,置備樂器,懸掛燈籠,進行前述的紀念祖先、祭下元水官、祈禱祝福等活動,並可以分食下元節日食品。特別適合邀請病者(可以出行的)、遭遇變故的困厄者等親友,集體為其祈禱、解厄,舒緩病痛、放鬆身心,祈禱幸福。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11 | 顯示全部樓層
冬至
陰極之至,一陽始生——冬至節的內涵及意義

  觀察和思考是農耕民族賴以生存的必要技能,尤其在生民之初,他們在嚴酷的天地間,在惶惶的敬畏中,追逐着日月星辰的軌跡、四季時令的腳步,好能夠順應四時之變,不誤農時采狩,以成萬物之用。

   對於『天地萬物』,也就是西方文化中叫做『大自然』的東西,華夏的祖先很早就開始思考揣摩起來了,不過,在如今西方教育知識體系引導的主流思維方式下,那種曾有的思考系統顯然已是我們這些後裔並不熟悉的另一脈氣象。雖然,我們的祖先不太關心地球和太陽的形狀,以及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但他們卻憑藉了——用目前我們能聽得懂的現代西方知識釋義系統就是——非線性的,系統性的,混沌學的思考方式,得以深刻感悟到天地與人怎麼才能更好,更和諧地生存,比如,五行克用、陰陽消長。

   華夏智慧看起來並不像西方智慧那樣充滿了求知的效率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它對天象地形,日月寒暑,晝夜幽明,以及天地人和,卻有着更為敏銳的悟性。眾多古老的華夏傳統節日,並不像大多數西方節日那樣多來自單純的人文紀念,溯洄從之,卻大都可關聯到天象曆法與歲時節令。

   陰陽的概念,有着哲學和天文學的雙重意義。深諳此道的華夏先民眼中,節日,首先是順應天時的一種活動總動員,首先要禋祀天地——祭祀的意思其實就是告訴神主:嗯,您的神示我們接到了,正要執行。隨着祭義在華夏生活中的變化,自然神祉的祭祀逐漸讓位於人鬼祭,後來衍生出的節日人文氣息才逐漸占了上風,節日才逐漸熱鬧有趣起來。冬至又稱『冬節』,是非常典型的一個華夏歲時節日,它不像很多傳統節日,在漫長的歲月傳承中滲入了大量斑駁龐雜的人文典故從而變得更富有可觀性和文化意義。冬至節沒有什麼妙趣橫生的傳說,幾乎還保留着這個節日原初狀態的單純節令意義,不過,在那種近乎淡薄的純淨中,我們反而更容易接近到那節日源頭處的深意。

   冬至日的時間在西曆(太陽曆)的12月21日或22日。而我們目前沿用的傳統的曆法(夏曆)為太陰曆,所以,作為二十四個節氣之一的冬至,在夏曆中的具體日子不能固定,它和清明這類節日一樣,屬於傳統節日中的『活節』。

   然而,對於冬至的解釋,目前還是用現代西方天文曆法解釋更容易懂一些——不曉得對於我們是否又是一樁不易覺察的失落。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中國,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

   切換另一種思維——『冬至』 也稱為『至節』,因為它是不僅是『陰極之至』,也是『陽氣始至』,同時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冬至日的關鍵在於一個陰陽消長的微妙節點。自古便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不斷生長的陰氣終於達到頂峰,陽氣也終於停止了銷蝕,就要回升了。冬至節則是那個陰陽交割的臨界點。這也是冬至成為曆法上重要節氣的原因之一。這便是天地間『冬至一陽生』的微妙,同時,也驗證了『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天道。

   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間又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後,及當天天氣的好壞,推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