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劃 [電子書匯總]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歲首之日,冬至如年——冬至的歷史流轉

  據【尚書·堯典】載,在堯帝時,『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以觀測鳥、火、虛、昴四顆恆星在黃昏時正處於南中天的日子,來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作為劃分一年四季的標準。【尚書考靈曜】曰:『冬至日,五緯俱起,牽牛初,日月若懸壁,五星若編珠。』冬至最早的天文曆法意義非常明確,也很有意義。只是時日遙遠,我們已經不清楚具體的至日活動了。

   殷商的曆法是陰陽曆,殷曆的歲首新年在夏至日,但冬至日依然是個很有意義的日子。至少,在發現的甲骨文中得到了有關於日南至(冬至日)於寰丘上祭祀的記載。當時,『至日』『日南』或『南日』,指的都是冬至日。

   周曆的正月是如今夏曆的十一月,冬至日正是周曆的新年,『冬至』成為一年之歲首。因此,周代拜歲和賀冬其實是合一的。周代禮儀大盛,極重祭祀。【周禮】曰:『祀昊天上帝於圜丘。』(注曰:『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於郊壇。』)『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一歲之中,至日祭天是很隆重的。

   秦漢至魏晉,是我國天文曆法系統成熟的時期。漢武帝元封七年,重新測算制定了新曆法,即太初曆。其中,元旦已和冬至分開。該歷在西漢末年經天文學家劉歆改造而成三統曆,成為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藍本意義的曆法。冬至日依然作為曆法測算的關鍵點。

   儘管新的曆法中冬至早已和歲首新年分開,但『冬至』作為重要的節氣,在漢代已依然被列為令節,而且相當隆重。【漢書】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四民月令】云:冬至『進酒餚,及渴賀君師耆老,如正旦。』【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過『冬節』是自漢代才有的。在冬至前後,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全部休假來慶賀這個節日。雖然僅剩冬節,但似乎還保留有周代元旦日的年節氣氛。可謂『冬至大如年』,這種說法流傳至今。

   【晉書】記載,除了天子祀天於寰丘,還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因小會,其儀亞於歲朝。』在那個時候,冬至日在人民心中的分量應該是相當重的,【梁書】和【南史】中都提到一個頗有意思的故事:冬至的時候,一個叫作岐的縣官將死囚放回家過節,並嚴肅地告訴他:『某若負信,縣令當坐。』這位大人的苦心沒有被辜負,那位講信義的死囚最後『竟如期而反』。

   唐宋是中國節日文化大發展時期,『冬至』依然與『歲首』並重,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農、備辦飲食,享祀先祖……一如年節。』特別是還放假七天以慶賀。按古代的休假制度,一般是十天休沐一次,放假的頻度沒有我們今天高,但可以在冬至放假七天,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就算不比正旦,也相當我們今天的五一、十一黃金周了。

   明清時代,冬至襲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說,冬至日祭祠堂之風大盛。劉侗、於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賀冬畢,吉服三日,具紅箋互拜,朱衣交於衢,一如元旦』的記載,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也有『長至……為國大典……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

   鑑於歷史沿革和民眾『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響,辛亥革命後為順應民心,曾一度在冬至日設定『冬節』。

   縱觀冬至節的流轉,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本來,在漫漫的歲月流轉中,歲時節日但凡失去原有的作用後,大多走向式微、消失的命運,比如寒食節、上巳節。而周代的歲首冬至節,早在漢代就已經明確與元旦分離,為何這份『冬節大如年』的情愫卻蔓延至今呢?

   在過去,沒有中央空調沒有集中供暖,建築業也不發達,一般人家還時不時地漏雨夾風。漫漫的嚴寒已經夠折磨人了,還要加上讓人絕望的,更加漫漫的長夜。詩人們早就總結出:那黑夜給予的黑色的眼睛,是用來尋找光明的,想想我們條件艱苦的祖先,在寒冷寂寞漫漫長夜中,是怎麼望眼欲穿地盼着光明和溫暖。不能體會到這點,恐怕不能領略到『冬至一陽生』那種感動。陽氣能使萬物滋生繁衍,冬至日的陽氣始生,真有點風雨如晦中既見君子的驚喜。這一天的到來,帶給了大家繼續熬冬的希望。更何況,冬至日還可以作為正式年節的演習和序幕。於是,後來人們還給冬至日起了一些喜氣的名字,如『亞歲』、『如正』(新正)、『履長節』等。有時候冬至前夜也被隆重起來,稱為『冬至夜』。有些地方有冬至夜裡家家例宴飲、並享祖先,還有吃湯圓、食印糕等風俗。

   隨着時代的變革,在諸多因素下,冬至節習俗同大多數傳統佳節一樣迅速地萎縮、變異和淡化了。大多數人心中,對冬至里日頭狀況的關心還不及一盤餃子,似乎在大多數人心裡都有着這樣的公式:冬至=餃子。至於那些『乾淨冬至邋遢年』、『晴到冬至落到年』的有趣古諺,又有幾人還記得呢?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冬至風物,生民百態——冬至的節俗漫談

  傳統冬至節主要活動習俗大致可以分為祭、衣、食、禮、娛五類。

  祭天迎日、緬懷祖德——冬至之祭

   1.官方活動:郊祀祭天

   在古時,天子祭天幾乎是冬至最重大的保留節目了,若要類比,似乎有點類似於當今央視的春節晚會——不同的是,當時只用折騰天子及其臣下百十人,而如今的春晚,那架勢,連持續了三千年的祭天活動恐怕都要望塵。也許浮躁的我們今天很難體會:隆重不等於鬧騰。所以,那在寒冷的黑夜裡,在靜謐的星空下的所謂盛大,看起來竟如此難以置信。那些場景,也幾乎不能再還原在人心裡了,只有故紙堆里那些平淡的,重複的字語發出幽幽的暗光:

   『祀昊天上帝於圜丘。注曰: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於郊壇。』(【周禮】)
   『十月庚寅,冬至親祀圜丘於南郊。』(【晉書】)
   『冬至日,祭天於圜丘,玉用蒼壁,牲用玉色,樂用夾鍾為宮樂,作六變。』(【三禮義宗】)

  ……

   冬至祭天的記載,可上溯到殷商。華夏民族對天地的崇拜一直是極為重要精神信仰,比如最高統治者(不論是三代之王還是皇帝)都稱作天子,表達了一種受命於天而教治萬民的傳統秩序觀。自古以來,祭天是冬至日最重要、最隆重的風俗。舊時,帝王親自參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項:天地、社稷、宗廟。對天的祭祀至高無上,自然也是只有天的兒子才能承擔的專門工作。天子於每年冬至等重大時節都要祭天,登基等大事也例須祭告天地。祭天有專門的場所,【周禮·大司樂】云:『冬至日祀天於地上之圜丘』。每到這時,天子將率三公九卿大夫前往郊外寰丘祭祀,儀仗齊備,樂舞既調,皇帝於郊外特修的圜丘壇舉行告祀禮,稟告上天五穀業已豐登,主祭的是昊天上帝,配祭則是皇帝的列祖列宗及日、月、雲、雨、風、雷諸神。三獻、祭酒、讀祝、奠幣是少不了的,祭祀上天還要特別燃柴禋祀,從而能將消息傳達至上去。

   我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天壇廟為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的北京天壇。皇帝祭天儀式極其盛大,按照典制規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來齋宮齋戒,祭天大典從冬至日的拂曉正式開始,據說冬至這天夜裡陽氣就開始逐漸增強。祭天大禮分為迎神、奠玉帛、進俎、獻禮等9項程序,在古時候,每當這一日,如果是一個合格的天子,在孟冬寒夜初曉、星光微曦的時刻,他應該已經立於圜丘之上仰望蒼茫宇宙了。

   2.民間風俗:迎日祭祖

   雖然祭天的性質至高無上,除了天子之外的其他人都沒有這種資格,但出於對於天的敬畏和崇拜,民間在冬至時還有一種不算正規的『迎日』的風俗,也算是一種特殊的非正規祀天方式吧。迎日活動中需要的物件是一種叫做日晷的東西,其實就是一個簡易的日影儀——【月令章句】說:『冬至為極,晝露極短,去極極遠,晷景極長。』人們常常通過觀察日影來預測來歲的豐饒,這就有點儀式性和趣味性了——【易通卦驗】曰:『冬至之日,見雲送迎從下向來,歲大美,人民知不疾疫。無雲送迎,德薄歲惡。故其雲赤者,旱黑者,水白者為兵。黃者,有土功諸,從日氣送迎其效也。』又曰:『冬至之日,立八神樹,八尺表,日中視其晷如度者,則歲美人和,晷進則水,晷退則旱。進一尺則日食,退一尺則月食。』又曰:『冬至之始,人主與群臣左右縱樂五日,天下之眾,亦家家縱樂五日,為迎日至之禮。』

   除了祭天迎日,冬至節也是先民感懷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傳統生活中,祭這個字是滲入在日用常行的,節日裡祭祖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中國的祭傳統講『敬如在』,比如,在時節轉換的日子裡祭祖,就好像祖先也和我們一起過節。一般來說,雖然不是正式家祭,但應該給祖先的靈位前祭獻供品和香火,酹酒一盞而後全家在一起分胙、同慶。

  新裝雍容,衣飾應景——冬至之衣

   冬至節的風俗很多,以往,大家津津樂道多以食俗、娛俗為主,而有關衣俗的記載要相對少得多,或寥寥數語,或語焉不詳。這對於衣冠上國的傳統,很有些名不符實的尷尬。

   周代冬至日就是元旦,故而非常隆重。天子要郊祭天地,按照周禮,祭祀昊天上帝應該着十二章紋的大裘冕,屬於天子六冕祭服中的最高級別。部件為:十二玉旒冕冠、白色中單、玄黑色羔裘上衣,衣上繪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紋,纁色(黃赤色)裳,繡有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紋。配朱紅色的蔽膝,另外還有大佩、大帶、綬、圭等小配件。玄纁二色是周人心目中最神聖的顏色,分別象徵着天和地,如今我們常用於祭文的讚詞『天地玄黃』正由此來。

   魏晉六朝以前的華夏民族有着後世難以理解的深沉。周代的時候,昏禮、祭禮等都會用凝重而神奇的玄、纁色,而不是後世的大紅大黃;後來五行思想的影響下,四望與四季分別染上了象徵其自身的顏色——東為春,其色青;南為夏,其色赤;西為秋,其色白;北為冬,其色玄。關於冬至的服色,在完整記述了二十四節氣的【淮南子】中可窺得一斑:『冬至之日,北宮御女黑色衣黑采,擊磬石,其器鎩,其畜彘。』 先秦到漢代,服飾中五行思想尤為深重,按照四個季節,天子的祭服也因此而變得多彩時尚起來,按一年四季分別穿青、黃、白、黑。冬至這天,自然是黑色的祭服——『冬至天子服黑而絻黑。』

   不過,漢代很看重陰陽家的五行之德思想,認為漢為火德,尚赤。因此,在【後漢書·禮儀志】有:『冬至前後,聽事之日,百官皆衣絳。』漢代是歷史上雜俗發展的開端,顏色反應心理狀態,似乎已經有一點賀慶的味道開始滲入莊嚴的祭祀內容中了。

   唐代人文大盛,喜慶歡樂的氣氛影響下,激發了大眾在生活情趣上的創作潛能。唐代洛陽賀冬至的衣俗,馮贄【雲仙散錄】云:『洛陽人家每遇冬至,煎餳綠珠戴一陽巾。』煎餳,即用麥芽或谷芽煮飴糖。綠珠,是以小紙幡與珠飾做成頭飾戴在頭上。戴一陽巾則取『冬至一陽生』之義——冬至時陰氣盛極而衰,一陽始生。後來宋人慶冬至吃餛飩(雲吞),大約也有陽氣萌、混沌開的寓意……

   南宋有人記述,人們在冬至穿上華麗衣服,張燈結彩,布置賀冬車馬,並停市慶祝。稱『做節』,與過年相似。江南至今仍流傳『冬至大如年』的俗語等,這種心態和習俗大都是周俗的遺響。

   後來,冬至穿新衣的習俗也固定下來了,官家給吏員賜新衣冠,如今天過年時單位給發的年貨這類性質。明朝在冬至節,『賜百官始儀貂裘帽,萬曆初猶然。』【帝京景物略】還有『百官賀冬畢,吉服三日,具紅箋互拜,朱衣交於衢,一如元旦。』

  葭灰土炭,圖歌消寒——冬至之娛

   在節日中,最少不得的就是娛樂氣氛了。我們的祖先,倒是在這方面有着很強的天賦。如下:

   1.冬至懸土炭

   先民也很善於觀察自然界的現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冬至懸土炭』習俗:【史記】載:『冬至,短極,懸土炭。』就是說,在冬至前三日,懸土炭於天平木杆兩端,讓兩邊輕重剛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陽氣至,炭那邊就會重,而夏至日陰氣至,則土重。很明顯,這個簡單的小實驗的原理在於吸水與否。關於這個也有解釋:『陽氣為火,陰氣為水,水勝故夏至濕,火勝故冬至燥。燥故炭輕,濕故炭重。』原來,因為炭的吸附性要遠大於土,在天平平衡的前提下,冬至日當天要較前三天濕氣重,故而炭那邊就重了;而夏至日則相反,是逐漸趨於乾燥的,所以結果正好相反——古人的解釋看起來故弄玄虛,實際卻充滿了對自然界細心的思考。只是,我們的祖先沒有把這種小插曲單另開闢成另一門學科罷了。

   2. 葭灰占律

   【太元經】曰:『冬至及夜半以後者,近元之象也。進而未及,往而未至,虛而未滿,故謂之近元也。』又曰:『調律者,度竹為管,蘆莩為灰,列之九閉之中,漠然無動,寂然無聲,微風不起,纖塵不形,冬至夜半,黃鍾以應。』

   【律呂新書】:『開皇九年平陳後,高祖遣毛爽及蔡子元,於普明等,以候節氣。依古,於三重密室之內,以木為按,十有二具。每取律呂之管,隨十二辰位,置於按上,而以土埋之,上平於地。中實葭莩之灰,以輕緹素覆律口。每其月氣至,與律冥符,則灰飛沖素,散出於外。而氣應有早晚,灰飛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氣即應,或至中下旬間,氣始應者。或灰飛出,三五夜而盡,或終月,才飛少許者。』

   這又是一個有趣的小實驗,要牽扯到音樂知識。古人在冬至之日還常用葭莩之灰來占卜氣候,依據的就是華夏音樂理論中的『十二律』。古人燒葦膜成灰,置於律管中,放密室內,以占氣候。某一節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飛出,示該節候已到。按照古人的經驗,冬至日裡,葭灰當從應鐘律管中飛出。

   所謂十二律,就是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半音。【國語】中記述了周景王二十三年,他和他的名叫州鳩的樂官探討音律的問題,州鳩講了關於律和數的關係,並列舉了十二律的名稱。十二律的具體名稱如下。如果假設黃鐘是現在鋼琴上的『C』音,其他各律的則依次向上升半音 :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南呂、夷則、無射、應鐘。

   而這種精密的律管,並不是我們今天可以輕易在家中實現的,希望今後可以在冬至節的時候,公共場所有所展示。

   3.九九消寒歌

   九九歌是一種節令民間歌謠。舊時,冬季來臨時,小孩子們常會吟唱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這便是幾乎流傳於我國各地的最為膾炙人口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詞,全稱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國傳統的曆法計算,從冬至次日開始數起,每九天為一個時段,這個時段便是與夏季的『伏』相對的『九』;共有九個時段,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後依次稱二九、三九、……九九,合稱『九九』,與『三伏』相對。整個冬季中,這九九八十一天氣候較冷,此期過後,天氣回暖,大地將春。在這較冷的『最難將息』時節,人們以九數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數九』;這一段的天氣也相應地稱『數九天』。屈指數日的人們比較閒暇,於是通過對天氣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觀察,聯綴了九九歌,廣泛流傳,以志數九消寒。據南朝梁宗德【荊楚歲時記】記載,當時已有數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九九歌的出現當較數九為晚,但到唐宋時已經很流行。九九消寒歌全國大部分地都有流傳,尤以北方為多。北方冬季嚴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僅名實相符,並且也有實際存在的意義。由於各地氣候寒暖不一,人們創作時着眼點各有差異,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區別。

   九九歌(全國)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八十一,家裡做飯地里吃。(棗強縣)五九半,凌消散。春打六九頭,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八九不犁地,不過三五日,九盡楊花開。(新河縣)一九二九,啞門(形容張嘴)叫狗(形容打嗝兒);三九四九,凍破碌碡;五九六九,開門大走;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准來;九九河重凍,米麵撐破翁。(尉縣)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

   九九歌(湖南)

   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四九三十六,關住房門把爐守;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六九五十四,楊柳樹上發青絛;七九六十三,行人脫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滿地飛;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4.九九消寒圖

   冬至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以卜來年豐欠。

   消寒圖的形式很多。簡單的是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錢形,共得八十一錢,每天塗一錢,塗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民間歌謠謂:『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或者選擇九個九畫的字聯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塗一筆。一般選用的九畫字聯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載:『宣宗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鈎之,裝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圖……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除以上的兩種以外,更有一種『雅圖』,是畫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盡,春天臨。【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更有韻致的是,婦女曉妝染梅。明人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詠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這種設計,可謂獨出機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節的變換又與佳人曉妝的胭脂聯繫,真讓人叫絕。無怪乎楊氏詩以詠之: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初回。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有的消寒圖還有其他『附件』,一是聯語,即在圖旁標出有關的聯句;諸如『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門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圖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還有繪圖、印俏皮話的,比如畫『老虎拉碾子』,印歇後語『老虎拉碾子——不聽那一套』。

   畫消寒圖這種風俗,雖然簡單,但如果巧心醞釀則別有韻致,常被寄予了各種各樣的感情在其中。

  靜心寧神,食療養生——冬至之養

   在先民看來,天地與人是相通的,天地處於陰陽交接之處,萬物靜謐,因此相應的,人們最好也韜光養晦、窩冬不出。【禮記】曰:『仲冬之月,日短至,君子齋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五經通義】:『冬至陽氣萌,陰陽交精,始成萬物,微在下不可動泄。王者承天理政,率天下靜而不擾也。』【周書·時訓】曰:『冬至之日,蚯蚓不結,君政不行,麋角不解,兵甲不藏,水泉不動,陰不承陽。』 當然,如今生活節奏的要求不可能在冬至前後偃旗息鼓,不過,注意點安身寧神還是很必要的。

   俗話說,『今冬進補,明春打虎』。冬至有進補的習慣。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着分明的四季,從而形成了『春生,夏榮,秋收,冬藏』的天人合一的道教養生理論,同時也是中醫學的基礎觀念。在寒冷的冬天,人體的生理功能處於抑制、減低狀態,傳統認為,在冬令進補,有利於把精華物質儲存在體內,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來春就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

   因此,冬至節是一個食俗非常豐富多彩的節日,節日食俗的關鍵詞為『進補』二字。經過數千年發展,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冬至節令食文化。冬至日正值隆冬,食物多傾向於口味濃郁、營養豐富的種類,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先呈出傳統冬至節的各地的主要食俗,以饗眾人:

   ①冬至餃子:餃子是當前冬至食譜中的主打,有民諺雲,『冬至不端餃子碗,凍壞耳朵沒人管』。傳說女媧用黃泥做人,一年到頭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氣候寒冷起來,黃土人的耳朵總被凍掉。她就在一個個黃土人的耳朵上都穿個小孔,用一條線通過,一頭打個結紮住,一頭塞進黃土人的嘴裡,讓黃土人咬住,這才保牢耳朵沒被凍掉。以後就演變成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冬至節,人們就包耳朵形狀的餃子,意思是讓女媧做的黃土人咬住帶線(餡)的耳朵,不致於凍掉。另一種傳說則與醫聖張仲景有關。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②冬至肉: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乾,稱為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

   ③胡蔥煮豆腐:江蘇常武地區在冬至夜的家宴菜餚中多備『胡蔥煮豆腐』,諺云:『若要富,冬至隔夜吃胡蔥篤豆腐。』

   ④赤豆糯米飯: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⑤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⑥分臘肉:南方冬至掃墓後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胙肉』,其實是中國傳統祭禮文化在當前為數不多的孑遺。肉有生、熟兩種,生為脤,熟為膰。分時區別學歷高低,清有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級,民國有高小、中學、大學、留學四級,以示鼓勵;優先照顧老人,在50、60、70、80、90年齡段,數量依次遞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積金或富家捐款購置,族長主理其事在當時被視作一份厚禮。

   ⑦冬至團:也見於江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麵團,內包肉、萊、糖、果、豇豆、赤豆沙、蘿蔔絲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親鄰或待客,是冬至亞歲宴上的必備食品之一。

   ⑧冬至圓:全家團圓的時候吃,最有意義。用糯米粉做『冬至圓』,一般做成紅、白兩色,粒粒小如魚目珠子,還可應孩子們的要求捏成牛馬羊雞犬豬等小動物。

   ⑨年糕: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⑩湯圓: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麵團,裡面包上糖、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⑾蕎麥麵: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麵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⑿薑母鴨:福建人喜歡在冬至吃薑母鴨進補。薑母鴨是用整塊老生薑(不用切),去燉正番鴨,據說姜對身體很好,可以暖胃補腎。做法還有很多,比如還可以用四物(當歸、黃芪、熟地、白芍)去燉,或者枸杞、人參燉,棗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棗、紅棗都可以,中醫認為,棗能補氣、補腎。

   ⒀餛飩: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另有民間傳說也十分可愛:話說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而能過上太平歲月。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後來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祭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盛情敬師,贈襪履長——冬至之禮

   冬至節的風格質樸溫暖,禮俗也相應,主要有拜師和贈鞋襪等。

   冬至這天是學生向老師表達敬意的日子,據說,此日,小學學生衣新衣,攜酒脯,各赴業拜師。冬至節,舊俗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贈鞋襪的習俗則是因為這天日影最長,所以古俗以鞋襪獻給尊長慶賀冬至,表示足履最長之日影祝禱長壽。曹植的【冬至獻襪履表】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魏北涼司徒崔浩【女儀】曰,『近古婦常以冬至日進履襪於舅姑,皆其事也。』。沈約【宋書】也說了這一習俗:『冬至朝賀享祀皆如元日之儀,又進履襪。』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冬至節復興的構想

  復興冬至的節日文化,大致就可祭、食、禮、娛這幾方面着手:

  1 祭(內容:觀賞祭天表演,迎日祭祖)

   中國文化中的『天』,有別於宗教文化中的具體偶像,天人思想本身就帶有敬畏自然的成分,在人與環境的之間的突愈演愈烈的當今,安靜地思考一下東方哲學是有一定意義的。『祭天』史稱『郊祀』,後世的祭天行為大都參照周禮這一藍本。

   不過,冬至日的祭天在當時是天子的特權,隨着皇權的沒落一起消失,但畢竟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大量珍貴信息,值得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版畫』來展示——冬至節觀賞古代皇家祭天禮儀表演,可以成為一種很有特色的文化活動。

   在當今存留的天壇等古代祭天文化遺址可以舉行一些還原的古代祭天表演,就象曲阜孔廟順應民間呼聲,採用明制釋奠禮作為規範的祭孔禮儀程式一樣。

   『迎日』則是一種簡便易行又具有深意的祭天方式,也頗有趣味性。

   日晷是一種結構簡單的古代計時器,冬至日的確切日期就是根據其日影方位及長短的變化而確定的。設計思想簡潔巧妙,其造型如圖:

  簡單的日晷可以買到,也可以製作,網絡上也很容易找到有關的製作教程。

   冬至日前後每日觀察日影的變化,直到冬至那天,觀察的日影將達到最長。建議在冬至節當天,在戶外及庭院中擺放日晷,三五好友盛裝圍坐,願意彈奏或播放一點古樂或者沏一壺清茶的自然更好。然後,一邊聊天一邊觀察日影的移動。一邊感受天節的變化,一邊聊聊家和與康泰等重要問題。既是一次小型儀式,當成一次小聚會也不錯。

   冬至節也是祭拜先祖的日子,其儀式與常規的祭祖基本相同。建議冬至日設几案,備酒水果品,放置節日食品為供(宜採用冬至餃、冬至團等),焚香祭酒,祭拜祖先及逝去的親人。

  2 食(內容:冬至團圓飯)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是冬至日的特徵,適於安身靜體。『食』是冬至節的重要主題,『補』是冬至節『食』的重要主題。華夏各地的人民,已經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很好的冬日保健養生之道,我們如今可以很方便地繼承。當今物質生活比較豐富,冬至節日食品也不必拘泥於地域之限,前面提供的各地應景食物,只要有興趣便可以嘗試。

   不過,既是作為傳統節日的食品,食物的樂趣更多地在吃之外。節日,吃的不僅是味道一家人一起動手,其樂融融,有時還會喚起父母輩的回憶,也許他們會娓娓道來,在那物質貧乏的年代裡,一家人合家團圓一起動手做節日食品的場景。完全不必苛求味道的完美、製作的專業,事實上,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們把過節食品做的歪歪扭扭、弄出來的東西或咸或淡,家人相互戲謔玩笑,這本身就是節日的樂趣所在。

  3 禮(內容:尊老敬師,贈送鞋襪)

   從傳統看,冬至日雖有歡樂慶賀的歷史,但總體上,『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是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所以不提倡大操大辦、興師動眾。

   沿襲古人的拜師習慣是很好的,只是當今的師生關係不那麼純粹了,敬師禮更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若提倡在冬至日發揚這一古俗,是否會被新時代『精神』所串味還不好說,所以有心之人可自忖而行。

   冬至日古俗送鞋襪獻給尊長,表示足履最長之日影祝禱長壽。真是一個很有創意和生活情趣的發明。華夏民族的文化涵蓋面果然很全,不僅有成人禮中的『首服』情結,足下之重也別有強調。冠禮於青年,寓意『頂天立地,從頭開始』;襪履於耋耄,則祈福延年益壽——在中國文化里,其實有很多這樣細微的人文關懷,只是需要細細品之。總之,這一小小的,已經被完全遺忘的冬至習俗,應該是這個節日裡最溫情的節目了。

  4 娛(內容:九九歌、消寒圖的樂趣)

   九九歌和消寒圖等冬至娛俗,多蘊涵了迎接冬天盼望春日的意義,先民以饒有趣味的方式表達着對季節變幻的感受,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九九歌作為一種口頭的、非歌唱性的歌謠,倒是很適合開發小遊戲,或者,開發小孩子的智力。

   畫消寒圖是一種值得繼承的民間習俗活動,消寒圖雖簡單,但趣味性很強,只要用心,完全可以發展出各種各樣有意思的消寒圖繪畫模式。『曉妝染梅』等特別的繪畫方法,更是充滿想象力和生活的韻味與情調。

   綜上各種建議,不妨在心裡刻畫這麼一副圖景:冬至日——當然,首先,衷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國家能夠在這一天實現放假,這樣的話,我們也許可以這樣過——

   冬至前三日,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室外固定一根木杆,兩邊懸好土炭,使其平衡。三日後再觀察傾斜狀況。此時,小孩子們一定會求知若渴地望着爸爸媽媽……咳咳,家長們可以很好利用這個教育機會的……

   上午,一家前往天壇觀看祭天儀式。穿上傳統服裝,男子可頭戴一陽巾(我想應該會比聖誕節的紅色尖頂帽好看),女子戴小紙幡與綠珠做的頭飾(我小時候要是有這個戴,是肯定不會戴什麼熒光頭花之類的)……

   回家後全家團坐,開飯了,先盛一碗餃子或者湯圓敬獻給祖先靈位前,然後大家再動筷。酒飯正酣之時,小孩子們起身,拿出用零錢買好的鞋襪向爺爺奶奶走去,然後各位爺爺奶奶也拿出準備好的飴糖……這時,窗外下起了雪……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冬至詩詞欣賞

【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 唐 韋應物】
理郡無異政,所憂在素餐。徒令去京國,羈旅當歲寒。
子月生一氣,陽景極南端。已懷時節感,更抱別離酸。
私燕席雲罷,還齋夜方闌。邃幕沉空宇,孤燈照床單。
應同茲夕念,寧忘故歲歡。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闌干。

【小至  唐 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 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冬至宿楊梅館 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
若為獨宿楊梅館?冷枕單床一病身。

【朔旦冬至攝職南郊,因書即事年代 唐 權德輿】
大明南至慶天正,朔旦圓丘樂七成。
文軌盡同堯曆象,齋祠忝備漢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滿,金石交音曉奏清。
更有觀台稱賀處,黃雲捧日瑞昇平。

【謫官辰州冬至日有懷 唐 戎昱】
去年長至在長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歲長安逢至日,下階遙想雪霜寒。
夢隨行伍朝天去,身寄窮荒報國難。
北望南郊消息斷,江頭唯有淚闌干。

【邯鄲冬至 唐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至宿楊梅館 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
若為獨宿楊梅館?冷枕單床一病身。

【奉酬中書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於中書省齋移止 唐 武元衡】
郊廟祗嚴祀,齋莊覿上玄。別開金虎觀,不離紫微天。
樹古長楊接,池清太液連。仲山方補袞,文舉自傷年。
風溢銅壺漏,香凝綺閣煙。仍聞白雪唱,流詠滿鵾弦。

【辛酉冬至 宋 陸游】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冬至展墓偶成 宋 杜范】
至日沖寒掃墓墟,悽然一拜一欷噓。
蓼莪恨與雲無際,常棣愁催雪滿裾。
誤落世塵驚日月,謾牽吏鞅廢詩書。
回頭更看諸兒侄,門戶支撐正要渠。

【冬至感懷 宋 梅堯臣】
銜泣想慈顏,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隨新陽生。
稟命異草木,彼將羨勾萌。
人實嗣其世,一衰復一榮。

【冬至 宋 朱淑真】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占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
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冬至日獨游吉祥寺 宋 蘇軾】
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
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

【冬至日天慶觀朝拜,雲日晴麗,遙想郊禋慶成 宋 范成大】
淅淅霜風不滿旗,紫煙黃氣捧朝曦。
五更貫索埋光後,萬里鈎陳放仗時。
留滯周南無舊事,布宣漢德有新詩。
豐年四海皆溫飽,願把歡心壽玉卮。

【至日早雪時郊祀畢壬寅之一 宋 晁說之】
客中至日百懷忘,欣喜遙瞻上帝鄉。
雪覆紫壇天意得,風生絳節頌聲長。
舊遊鵷鷺渾如夢,寂對山河忽若狂。
罪籍半除猶望赦,漁陽遺種被恩光。

【滿江紅·冬至 宋 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葉氣、玉筒吹谷。
新陽後、便占新歲,吉雲清穆。
休把心情關藥裹,但逢節序添詩軸。
笑強顏、風物豈非痴,終非俗。
晝永,使眠熟。
門外事,何時足。
且團奕同社,笑歌相屬。
着意調停雲露釀,從頭檢舉梅花曲。
縱不能、將醉作生涯,休拘束。

【冬至日 宋 蘇轍】
陰陽升降自相催,齒發誰教老不回。
猶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隴坂經年在,柑摘吳江半月來。
官冷無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潑新醅。

【奉和聖制冬至 宋 晏殊】
吉序冠三正,民時順盛成。
歲穰千畝實,氣爽六符平。
肆樂遵年律,迎長藹頌聲。
雲濃燕雁度,雪霽楚蘭榮。
異域梯航集,諸侯篚貢盈。
堯仁敷萬有,同此一陽生。

【冬至祀先有感 宋 趙仲修】
井臼辛勤又一年,仗誰齎恨到重泉。
離騷空紀高陽後,藍縷過如蚡冒前。
終亦有人分鼠璞,只今無俸置豚肩。
男兒七尺須如戟,獨掩蓬蒿掃紙錢。

【水調歌頭·冬至 宋 汪宗臣】
候應黃鐘動,吹出白葭灰。
五雲重壓頭上,潛蟄地中雷。
莫道希聲妙寂,嶰竹雄鳴合鳳,九寸律初裁。
欲識天心處,請問學顏回。
冷中溫,窮時達,信然哉。
彩雲山外如畫,送上筆尖來。
一氣先通關竅,萬物旋生頭角,誰合又誰開。
官路春光早,簫落數枝梅。

【春從天上來·冬至日 元 王丹桂】
兔走烏奔。競西沒東生,四序潛分。
亞歲方迎,萬戶千門。歡笑共慶良辰。
暗推移晷運,正南檐、愛日初新。
考豐凶,會銀台占候,史筆書雲。
玄元大哉造化,漸梅蕊飄香,檻竹偷春。
坦坦幽人,百福咸臻,默默養浩全真。
體沖和妙道,自然理、斡運蒙屯。
歲功成,六陰爻始盡,復建陽。

【江城子·龍陽觀冬至作 元 尹志平】
六陰消盡一陽生。暗藏萌。雪花輕。九九嚴凝,河海結層冰。二氣周流無所住,陽數足,化龍升。
歸根復命性靈明。過天庭。入無形。返復天機,升降月華清。奪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滿,赴蓬瀛。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20 | 顯示全部樓層
臘八節
第一部分:臘八節及驅儺日的文化內涵

  說明:臘八節及驅儺日,並非節日復興的重點。這裡只做簡單的介紹,並提出節日文化復興的基本構想,供有興趣過節的同胞參考,使大家多一種節日文化選擇。
  另外,按照傳統,臘八節前一天舉行驅儺儀式,這兩種節日文化時間接近聯繫密切,故合在一起加以介紹。

  1 臘八節的由來

  每年農曆的臘月初八是臘八節,『臘』即『臘月』的意思,為什麼農曆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呢?史學研究者指出,在我國古代,『臘』本是一種祭禮,稱『大臘』。在商代,人們每年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的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將冬祀稱為『臘祭』。因此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臘日當時並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並不吃臘八粥,只是祭祀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並祈求豐收和吉祥。

  眾所周知,臘八節最普遍的風俗就是喝臘八粥。臘八粥的來歷來眾說紛芸,大致有以下幾種傳說:

  (1)『佛祖修行』說: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2)『牧女乳糜救佛祖』說:

  這是流傳最廣泛,也最被認可的一種說法。傳說佛祖釋迦牟尼離開宮殿修行,但苦苦修行多年一無所獲,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頭腦,沐浴過後卻因身體羸弱,無力爬回岸上。牧女蘇耶妲(意為善生)將他拉上岸,並給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後精力充沛,來到菩提樹下幡然覺悟。此日恰巧是農曆十二月初八。佛門弟子將粥視為良藥,寺廟每年在臘八這天以粥供佛,並向世人布施。受此影響,我國民間逐漸形成了臘八吃粥的習俗。

  (3)『秦長城修築』說:

  傳說秦修長城時,民工常年吃住在工地,但糧食要靠家人送。有的人因家遙遠或貧窮,糧食不能及時送到,有一年臘八這天,民工們斷了糧,大家翻搜糧袋,將收集的豆、米等各種糧食會集到一起,熬了一鍋粥吃了,但最終還是餓死了。為了悼念這些民工,人們每年到臘八就吃臘八粥。

  (4)『寶娃悔過』說:

  傳說有一個叫寶娃的人懶惰貪玩,而且生活奢侈,不久把父母留下的家產糟蹋完了。這年臘月初八,別人都開始準備年貨,而他家卻糧倉見了底。望着滿面淚水的媳婦臘花,寶娃羞愧難當。鄉鄰們聞訊東家一碗米,西家一碗豆,送來了各種糧、菜。臘花將鄉親們送來的糧菜合到一起,熬了一鍋粥,解決了一時的困難。從此,寶娃不僅勤奮勞動,而且生活節儉,很快富裕起來。為了讓寶娃永遠記住這個教訓,臘花每年臘八就熬臘八粥。人們為了用寶娃的故事教育子女,也在這天吃臘八粥,漸成風俗。

  (5)『張家敗家子』說:

  有民間故事說,一張姓富翁老年得子,對其萬分溺愛,老兩口剛過世,這小子便大肆揮霍敗家,很快成了窮光蛋一個。臘八那天,北風呼嘯,小張饑寒交迫,把家裡各處糧囤的囤底子掃了一遍,將掃出的各色糧豆煮了一鍋粥,但粥未熬好,人已凍餓而亡。以後,人們便在臘八弄些雜糧雜豆熬粥吃,以此告誡後代,凡事不可奢糜,不然連粥也喝不上。

  不要小看了臘八節,這一節日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它的到來,標誌着中國傳統大春節序幕的正式拉開。民謠曰:『臘八,臘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還有民謠說,『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臘八已經到了,春節還會遠嗎?換言之,以冬祭為序曲,以臘八為標誌,辛勞一年的華夏人民開始進入了一年中最安逸、最舒適的時段,漢民族的狂歡月就要開始了。

  2 傳統臘八節的主要民俗

  ①喝臘八粥

  說到臘八節,就不能不說節日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風俗,喝臘八粥。臘八粥又叫七寶五味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許多地區的人民仍保留着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其它的各種用料可謂應有盡有、不一而足。

  按照古俗,人們從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淘米、洗料,然後下鍋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熬,一直熬到次日早晨。臘八粥熬好後,先要敬神祭祖,再分給親戚朋友,最後家人才一起吃臘八粥。

  有文章為人們描述了過去人們做臘八粥的過程和臘八日的景象:『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②其它食俗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臘八面: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關於煮『五豆』也有個民間傳說。相傳,宋朝歐陽修不得勢時,賣文謀生。遇一李姓員外女飄彩選婿。歐陽修中彩後,李員外嫌貧愛富,將女兒逐出門外。李小姐倒是一位義氣女子,誓與歐陽修終生為伴,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歐陽修便把賣文得來的錢交給妻子掌管。其妻節衣縮食,勤儉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飯,苦日子熬到開科,妻子取出平日攢下的銀子給歐陽修作盤纏。歐陽修問銀從何來,其妻說是吃豆子稀飯省下的。後來,歐陽修金榜題名,一步身榮,做了大官,攜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臘月初五給他煮了一頓五種豆子的稀飯。歐陽修一嘗,連說:『難吃!難吃!』妻子接着就講述了過去經歷的苦難。歐陽修深感妻賢,他給家中定了個規矩,每年臘月初五吃豆子稀飯。流傳到民間,就形成了煮『五豆』的習俗。

  民謠日:綠豆綠,莫忘苦當初;黃豆黃,莫忘做文章;豇豆豇,莫忘菜湯湯;蠶豆蠶,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且莫貪。

  由於臘月初五距初八很近,當地人就把煮『五豆』和『臘八粥』混同一起了,把『五豆』也叫『臘八粥』,實際上『五豆』和『臘八粥』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③其它風俗

  中原地區有用臘八粥餵棗樹的風俗。用刀、斧砍破棗樹皮,將臘八粥糊入斧痕謂之餵棗樹。這樣來年棗樹就可以多結果。民諺曰:『砍一斧,結石五,砍一刀,結十稍。』足見人們期盼豐收的心願。

  有的地方臘月初七夜,家家都要為孩子們『凍冰冰』。在一碗清水裡,大人用紅蘿蔔、白蘿蔔刻成的各種花朵,用芫荽作綠葉,擺在室外窗台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裡的冰面凍起了疙瘩,便預兆着來年小麥豐收。然後將冰塊從碗裡倒出,五顏六色,晶瑩透亮,煞是好看。孩子們人手一塊,邊玩邊吸吮。據說,清晨,有的農人一起床,便去河溝、潦池打冰,將打回的冰塊倒在自家地里或糞堆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表達了勞動人民期望豐收的美好願望。

  3 關於驅儺日

  臘八節前一天或當天,民間有驅儺除疫的風俗。這就不能不談到一個具有廣泛性的文化現象:中國的儺文化。

  中國的儺文化,已經形成一個專門的學術領域,可以說,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一本書都是不夠的。中國儺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多元和複雜,形態千變萬化,傳統文化很多現象,都與中國的儺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只是我們熟視而不知罷了。比如二郎神、關公崇拜、社火、角牴戲、面具藝術、藥王崇拜、桃花崇拜、鍾馗等等,皆可以歸入儺文化系統之中。我國的儺文化既悠久又面臨着極大的生存困境,很多儺文化形態已瀕臨滅絕,我國已將儺文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專門研究儺文化的學者指出,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包括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項目。其表層目的是驅鬼逐疫、除災呈祥,而內涵則是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壽年豐、國富民強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躍或殘存於漢族和20多個少數民族的廣大地區,涉及到二十四五個省、自治區。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21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部分:臘八節及驅儺日節日文化復興構想

  臘八節顯然是一個『小節』,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它只能被淹沒於時代文化的變動之中。臘八節及驅儺日,大致可以概括出以下4個關鍵詞:

  1 養生

  華夏飲食文化中有秋冬進補的風俗,秋冬季節的節日食品,很多都與養生和滋補有關。中國人認為,粥是第一養人之物,以粥養生已經成為民族的重要飲食傳統。臘八節正值數九寒冬,食粥就成為了一種很好的節日飲食方式。臘八粥的由來傳說眾多,但老百姓是最實際的,不管哪種傳說,都不過是給人們一個以粥滋補養生的理由罷了。歲着文化的變遷,傳說淡去了,但粥還是同樣滾燙香甜。這其中折射出一個很重要的現象,那就是華夏人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是始終不渝的。臘八節的復興,或者說,這種節日文化記憶的喚起,將能夠很好地適應當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重營養、重健康、以食養生、強健身體,這是臘八節很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健康生活精神。

  2 節儉

  臘八節成為一個『節儉日』,這是一種很好的節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思路。有文化研究者曾提出建議,將臘八設為節儉日。首先,臘八節的所有傳說,都反映一個問題,不要小看一碗粥的作用,在關鍵時刻,能夠救人一命或成全大事,可見節約每一粒糧食的重要;其次,從做臘八粥習俗本身,也是讓人節儉生活,清理倉庫里的穀子,煮到一起吃,不浪費一粒糧食,避免大吃大喝;再次,只有節儉,才能減少人類對資源需求的壓力,保護大自然,繼承我國傳統的生態保護理念。可以說,節儉是孝敬人類母親地球一個最好的方式。將臘八設為節儉日,可使臘八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臘八距春節不遠,在這個時候強調節儉,對防止人們春節期間浪費很有必要。讓人們不要忘記,我國還有生活貧困的群眾,還有因貧困而失學的兒童,特別是還有一些遭受災害身處困厄中的人們。

  一碗粥雖『小』,但『小粥』也可以『大作』,提煉出既尊重文化傳統、又體現時代精神的節日文化要素。

  3 儺文化

  臘八前一日或當日舉行驅儺儀式,這就給儺文化這一華夏多元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契機。利用臘八節保存和展示豐富多彩的中國儺文化,對這一世界級的人類文化遺產的有效存續是很有益的。全國各地各種形式的儺文化活動種類繁多,伴隨着儺文化的申遺,在臘八節開展各種儺文化的表演和欣賞活動不失為一種極好的節日文化活動。

  4 佛教文化

  臘八節最著名的傳說,聯繫着佛教這一宗教文化現象。因此,臘八節也完全可以成為一個佛教文化的感受日。忙碌疲憊的人們可以在節日食粥之餘,藉此參觀各種佛教文化場所,感受和體驗佛教文化歷史的久遠和內涵的豐富。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2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部分:臘八節及驅儺日復興實踐方案

  我們整理和設計了以下節日活動供同胞參考:

  1 親手煮臘八粥全家食用

  參考前面介紹的各種粥的原料和做法,在臘月初七晚開始準備原料,熬煮臘八粥。這裡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買市場上現成的粥成品,至多只能是半成品,一定要親自動手準備,親自煮。節日的樂趣就在於這種親自動手,全家一起,淘洗原料,親自在廚房中煮,會有很多親情的溫暖感受。煮粥時可以結合各地特色,並充分發揮創造力,做出各種花樣的臘八粥。就在這種繁瑣的細節中,節日的氛圍和樂趣就會體現出來了。

  食粥時也不要只簡單地吃完一碗了事,不妨仔細營造節日飲食的儀式感。我們建議,不妨在臘八節這天,舉家一整天只食臘八粥,當然,可以配上些簡單的菜以佐餐,但仍應以粥為主。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一方面,在平時各種花樣的飯菜吃的太多以後,這一整天以粥為食,會有一種不同的感受,節日的儀式感則油然而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用意在於,通過整日食粥,體會節儉的節日文化內涵,體會每一粒糧食的重要。家長更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對孩子進行節儉意識的培養和教育。

  吃的時候,也不要只是為吃而吃,應該全家圍坐,充分利用粥,進行各種有意思的活動或遊戲,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想象力,使得節日的餐桌上充滿歡樂和溫情。

  不僅可以煮臘八粥,也可以結合各地特色,做臘八面、五豆等臘八食品。

  臘八節,也適合同時進行祭拜祖先、紀念逝去的親人等祭的活動,簡單的一碗粥,一束香,就可以進行,簡單的祭品具有很深的祭祀意義。

  2 做『凍冰冰』給小孩子遊戲

  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節日活動。按照前面介紹的方法,給孩子、或者讓孩子自己動手,用可食植物製作各種造型,放在碗中,在臘月七日夜晚加水放在戶外凍。在構思、雕刻、玩耍、品嘗的過程中,大人和孩子都會有很多節日樂趣。為了衛生,可以先在水中加一根竹棒,這樣,小孩子拿着吃時就不用擔心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放在戶外利用自然氣溫來凍,用冰箱做就沒有意思了。

  3 參觀佛教文化場所

  臘八節時,可以穿漢服前往寺廟等佛教文化場所,近距離體驗佛教文化。

  4 欣賞各種儺文化表演

  很多地方都有儺文化的遺存,各地文化部門可以在臘八節前日或當日舉行各種驅儺儀式和儺文化表演,人們可以穿上漢服前往觀看,共同祝福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欣賞和感受這一內涵豐富的人類文化遺產。

  關於臘八節及驅儺日的節日服飾:

  傳統中沒有明確的要求。我們建議,以自然、舒適、溫暖的各種冬季漢服常服為佳。男子可戴着風帽一樣的浩然巾——有一種比較經典的搭配,就是浩然巾配氅,有那麼一點道骨仙風的氣質; 女子穿風暖兜,嗯,類似王昭君出塞時的那種裝扮;漢服的冬裝有兩類,一種是夾絲綿的袍服,另外就是裘了。各地可根據氣候不同選擇着裝。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尾牙節
節日別名:做牙,牙祭
節日時間:農曆臘月十六
第一部分:尾牙節的文化內涵

  尾牙節是什麼東西?何為尾牙?對於中國北方廣大地區的老百姓來說,這個節是比較陌生的。這一節日主要流行於東南沿海,尤其是閩台地區。但是它卻的的確確是土生土長的華夏傳統節日,這一節日與中國人的土地神崇拜有關。

  土地公的由來,有一個傳說,據說,周朝時有位家僕張福德,因主人赴遠地當官,思念幼女,由他伴隨主人愛女千里尋父,途中遇到暴風雪,張福德為救其女免受凍死而犧牲自己生命。主人感念其忠誠而建廟祭祀。周武王時加贈封號『后土』,後來人人視其能造福鄉里、福澤萬民而尊稱『福德正神』。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東南沿海一些地區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漸絕跡。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牙的本義是軍中帳前的大旗,大軍在出征之前,照例要祭拜大旗,確保旗開得勝、一路平安,稱之為『禡牙』。這個典禮後來被商號援用,於每年過完年後第一次開市時,同樣來個祭典,希望財源廣進,生意興旺。他們祭拜的對象,主要是福德正神,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土地公。這一祭禮稱為『牙祭』或『做牙』。一年有24個『牙期』,尤以『尾牙』為隆重。另有一說是古代商場買賣介紹人稱為『牙郎』,人在年終算其所賺利潤時而向牙郎致謝請客之方式。因為社會變遷,土地公崇拜已經不只是與農業有關,也與工商業有所連繫,成為財神象徵。配合『牙祭』,尾牙成為工商界年終酬謝員工聚餐活動。

  尾牙節發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風俗是各公司企業在當日舉行聚餐晚會和員工聯誼活動,稱作尾牙宴,還有尾牙聚會、尾牙燒烤、尾牙晚會甚至尾牙舞會等,總之,基本樣式是企業宴請員工進行年末的聚餐和聯誼,以感謝和表彰員工的辛勤工作。

  很多地方不過尾牙,但卻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影響。直到改革開放以後,人們還把大吃一頓美食叫做『打牙祭』,就是這種文化的遺存。

第二部分:尾牙節實踐構想

  為什麼要關注尾牙節?這一地域色彩濃厚的節日有必要讓其它地方的人們也來過嗎?有。

  尾牙的用意顯然在於祈禱企業有好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則是感謝企業員工對企業的貢獻。應該說,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尾牙節聯繫着傳統文化,這就不能不談到華夏民族的儒商精神追求。在儒家的財富文化觀念中,講究『修身、齊家、治企、富天下』,倡導人本主義的財富文化精神,相信性善論,提倡對員工的關心、愛護和信任,提倡企業家的感恩和自省。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許多地方的企業一味追求利益而置員工和社會於不顧,造假猖獗、誠信缺失、勞資關係緊張,企業員工精神壓力巨大、終日不得休息,人們身心疲憊,甚至有很多人面臨過勞死的威脅。在僱傭了很多農民工的企業中,這種情況更為嚴重。

  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重建一種仁愛、和諧、感恩的財富文化和企業精神了,企業應該懂得關心員工、理解員工、尊重員工、愛護員工,很多人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好,但不要忘了,過去的老闆們還懂得在年底請夥計好好吃頓飯以表示謝意,現在的一些血汗工廠的老闆能做到嗎?

  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個可以利用的節日方式,為什麼不好好過呢?

  我們希望,傳統的尾牙節被更多的企業重視起來,把它作為一個企業與員工的聯誼日和企業的感恩日。很多企業有利用年末的聖誕節與員工聯誼的習慣,其實遠不如改為在尾牙日舉行。

第三部分:尾牙節實踐方案


  尾牙節的過法可以有很多種,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我們建議以『尾牙聚餐歡樂文化晚會』這一形式舉行。

  1 企業為員工置辦豐盛精美的華夏傳統晚宴,邀請員工出席。

  宴會在注重精美的同時,也要防止過度的奢華和鋪張浪費,需知,敬意的大小和奢華程度並不是正比的關係。

  2 為員工提供漂亮得體的漢服禮服作為出席宴會的禮服。

  這裡需要特別強調一個問題,讓員工着漢服出席,並不是為了追求『復古』,漢服禮服本來就是民族的傳統禮服,是華夏民族的傳統服裝,在民族傳統的尾牙節穿着出席,再合適不過了。試想,世界各民族的傳統節日聚會和宴會,不都是身着本民族的傳統禮服嗎。西方人穿西服正裝,但那本來就是他們的民族服飾。

  美麗的漢服禮服,同時也是企業贈與員工的很好的新年禮物。企業中若有少數民族員工,可以着各自民族服飾出席。若有外籍員工,同樣可以穿他們的民族禮服出席宴會。

  穿不穿禮服,節日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的。員工穿着企業提供的美麗的傳統禮服,節日溫暖、歡樂、團結、尊重的氣氛將能得到很好的烘托。

  3 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編排演出各種文藝節目。

  既然是民族傳統的節日,就應該有傳統文化的特色。傳統文化中的義利之辨、儒商精神、仁愛關懷、兼濟天下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很好的題材,與企業創富報國的精神相結合,編排出各種文藝節目,以起到凝聚團隊、激勵人心、感召員工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企業首先要發自內心的認同這些傳統文化的精華,並且在實踐中一直堅持這樣做。否則就會顯得虛偽了。

  還可以編排演出各種經典的傳統文化節目,如民樂、戲曲、曲藝、傳統舞蹈等。

  4 演出其它時代特色濃厚、企業特點鮮明的文藝節目和員工參與節目。

  以積極向上、輕鬆歡樂、打動人心、鼓舞員工、促進感情交流的節目和活動為佳。

  5 其它節目和活動

  酌定。

  6 特別建議:在宴會前或宴會後,為員工舉行集體『射禮』等傳統人文禮儀體育活動。

  這是很適合集體開展的具有濃厚傳統文化特色的活動。傳統射禮本來就包含射後飲宴的環節,我們建議,為了安全和氣氛的和諧,最好在宴會前舉行而不宜在宴會之後。

  華夏傳統的射禮,是一種飽含華夏禮儀精神和人文體育追求的活動,它講究道德、平等、和諧、公平競賽、謙遜尊重、積極進取、強健體魄和團體精神,與企業誠信、開拓、進取、協作精神相當吻合,活動安全、節儉、積極向上又富有趣味,幾把弓箭,幾套漢服,加上禮樂就可以開展,關於射禮的具體知識和開展射禮的詳細方法,請參考我們已經制定的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2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附 廿四節氣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數千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用以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 五天 叫 一候,三候 為 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七十二候廿四節氣。

隨着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兩千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十五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三百六十度,因此分為廿四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二月三日至五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十五日,最晚可在正月十五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