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醫藥報 郝某,女,58歲,1989年8月3日初診。
患者因噁心,頭暈,胸悶氣短,納呆,精神差等症,步行到某醫院看病,經心電圖檢查,診斷爲冠心病、心動過緩,而收入院。但以冠心病及胃病治療一月,症狀反日益加重,不僅胸部憋悶氣短,頭也感憋悶,後枕部沉重,噁心嘔吐頻繁,不思飲食,頭暈不支,全身無力,已臥床不起多日。患者家屬見其病情越來越重,悄悄將患者用車送來我這裡就診。
就診時患者精神很差,面色晦暗,頭暈不支,頻繁嘔逆,噁心,大便二日未解。查:右上腹有明顯壓痛,苔黃膩,脈沉細弦左關明顯。我檢查完後,再結合患者其他理化檢查結果,初步診斷爲膽囊炎。
病機及治則:膽郁胃逆,利膽降逆。
處方:生黃芪20克,青皮10克,莪朮15克,三棱15克,金錢草3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枳實10克,大黃10克(另包後下)。水煎服,2劑,4小時服1次。
並囑停服牛奶、蛋肉、油炸食品及含油脂高的花生、核桃等食品。五穀雜糧,蔬菜水果不限。
方解:該患者的主要矛盾不是冠心病而是膽囊炎。本方以生黃芪補益衛氣,增強身體抵抗力;青皮、金錢草疏膽利氣;莪朮、三棱行氣化瘀;半夏、川厚朴、枳實、大黃降氣導滯通便。上藥合用,共奏利膽降逆之效。
8月4日二診:服藥一次噁心遂減,二劑服完噁心大減,現已能少量進食,頭暈減輕,胸悶氣短減輕,精神體力較前恢復,今日就診已能由其丈夫陪同從家緩慢步行來到我院(相距200m左右),患者及其丈夫都喜形於色。藥已中的,效不更方,仍以上方2劑,服法同前。
8月5日三診:嘔吐止,飲食增加,頭已不暈,睡眠好,已能自由活動,胸及頭已不憋悶,氣已不短,右上腹已無壓痛,面已有紅色,大便一日一次、排便較不利,心率72次/分,今早出院。現有輕惡寒,陣發汗出,苔薄黃膩,脈浮緩。
治則:疏風散寒,調合營衛,運脾利膽。
處方:生黃芪2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青皮10克,莪朮15克,三棱15克,蒼朮12克,石膏30克,金錢草30克,厚朴10克,枳實20克,大黃10克(另包後下)。3劑,水煎服,日1劑,分兩服。
8月8日四診:外感已愈,精神體力均大增,不噁心,飲食正常,行走無異,已能在家幹些家務活,右上腹柔軟,苔淡黃膩,脈浮。仍以上方加減2劑,以鞏固療效。
9月12日:其女來看病時述,其母完全恢復健康。
按:該患者的病主要是膽囊炎,而膽囊炎能影響隔肌的升降運動,脾胃的納運及升清降濁功能,導致相關症狀的出現。醫生過分依賴儀器,僅以心電圖結果,就以冠心病治療,藥不對證,歷時一月,反越治越重,臥床不起。
通過此例有二點值得注意:一爲中醫要認真學習西醫的診斷技術,並納入到中醫理論中,以提高中醫的診治水平;二是不要迷信西醫診斷,盲目跟風,要運用中醫的四診,來確定病機,進行治療。現在不少人在潛意識裡,認爲中醫土,科學性不強,其實不然;中醫的診治,是經過幾千年實踐考驗的臨床醫學,運用得當,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上例,誤將膽囊炎作爲冠心病治療,療效自然不好。因爲,在醫院做過B超,而B超未查出膽囊炎,故將膽囊炎排除。其實,B超檢查也有局限性,對膽結石、息肉、腫瘤及炎症明顯的水腫,膽汁瘀積,膽囊反覆感染導致的膽壁增厚等形態改變明顯的病理表現檢出率高,而對形態改變不明顯的炎症常查不出,故不能將B超的結果作爲唯一依據,只能作爲臨床的參考。
故臨床要重視『新四診』(望、問、查、脈)的應用,將所獲得的信息,綜合分析研究,才能最終作出正確的診斷,形成理法方藥的診治程序。新四診,吸取了中西醫的優點,對提高中醫的診斷水平、治療水平極有幫助,上述病例的良好療效,就是新四診應用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