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
【解讀】
25.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說:『有一個東西混沌而成,在天地之前創生。』在老子思想中,『混沌』、『渾濁』是『自然』的首要特徵,也是『渾然』的代名詞。在老子而言,天然的事物必然具備混沌的特徵。如『此三者不致詰,故混而為一。』『混兮其若濁。』實質上古文中『混』和『渾』經常通用。『有物混成』實際上是強調陽陰未判,天地未分之前的原始狀態。我們知道老子對世界的構造,很大程度上是取法了自然界的繁殖規律。他認為天地之前,應該有一個類同鳥卵的東西,作為天地萬物演化的起源。
25.2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所謂『寂』就是『寂靜』之意,所謂『寥』就是『空虛』。老子認為在天地之先,世界一片寂靜,萬類空虛。所謂『獨立而不改』是指其不依賴其它事物而存在,並受到外事的影響而變更,當然這個用鳥卵來比方,就是指其能脫離母體之外存在,而且較長時間不發生變化。
那麼『周行而不殆』這一句,是不見於郭店簡本【老子】之中的。應該說,這是老子思想流變的結果。因為在老子看來,陽明既分,天地既判,那麼這個先天地生所生的『物』的『渾然混沌』的狀態整體上就不復存在了。對老子而言,『道』是一種按照某種規律形成和運行的物質。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都是這個『混然之物』自身在演變。
但是後來的道家思想,把天地形成之後的演變規律『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作為一個最初特徵,以『周行而不殆』的語言表達出來,是不對的。
老子說:『這個東西可以作為天地之母。』同時【道德經】第四章又云:『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可見對老子而言,『道』並不是老子對世界本源的終極認識,但在『象帝』之先就創生了。這個『象帝』相當於天神,上帝,造物主之類說法。所以說,『道』雖然並不是老子對世界起源的終極認識,但是所謂『神鬼』也是道演化而來的萬物之一,這就跟西方的上帝創世論有了極大的區別。老子否則有獨立於世界的上帝存在,並把這個世界創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