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69|回復: 0

[史學] 评史景迁《大汗之国》:缺少新意 不过是炒冷饭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3-8-16 19: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北京青年报
《大汉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史景迁(美)著 译者/阮叔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版
  “西方眼中的中国”,这实际是一个相当老的题目。且不说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宁那本为人熟知的《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以《美国的中国形象》、《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等为题的书随处可见。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论文汗牛充栋,无论在资料上还是理论上也都非常成熟。这样看来,史景迁的《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虽然英文版出版年代较早,不过是在炒冷饭,既无新材料,又缺少新意。
  当然,据说史景迁是通俗写史的能手,其专注于历史普及而非深入,撰写的不是高头讲章,而是启蒙大众的通俗读物,不能过分奢求。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毕竟我们从书中还是能粗略了解到“西方人的中国观”的演变。诸如,在马可・波罗时代,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基本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理解多有谬误甚至妖魔化。到启蒙时代,经过伏尔泰等人的标榜推崇,中国的形象开始伟岸高大,被视为道德之国的典范。20世纪以后,中国展现在西方面前的是一种革命和激进的形象,甚至和所谓“神秘权力”相连。在不同的时段,不同人的心中,中国的形象各式各样,有正见,有偏见,还有误解,这一点颇为耐人寻味。
  不过,史景迁所讲的“西方眼中的中国”,也就仅此而已。由于时空阻隔,任何国家的人看待异邦,都可能存在着失真的现象。就如我们看待西方人,最初认为他们是吃人肉喝人血的野蛮怪物,后来看到坚船利炮,受惊吓而逐渐变得仰慕,奉为洋大人,到今天又开始平视。所谓形象的误解,缘于交流不畅,是前现代的产物,到现代社会以后便没那么明显。而且,正解或误解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有更深层次的本质。比如,伏尔泰时代的西欧对中国称颂,只是因为当时西方还没有确立起属于自己的现代性,一旦成功确立以后,中国反而成为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被西方人所鄙弃。再比如,抗战时期中国在美国民众心中形象极佳,既有赛珍珠、亨利・卢斯等人的宣传,也有美国人一厢情愿的想象,还因为美国急于在国际上寻找一个有力的盟友。相对于揭示所谓的形象演变,展示背后的故事才更有意义。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一切意义的揭示,在史景迁的书中都付之阙如。他仅仅是粗略地梳理了所谓的形象流变,介绍既不完全,也不深入,还没有独特的结论。换句话说,本书从头至尾都没有什么问题意识,甚至只是从几十位知名西方人的作品中摘录出相关章节,生硬地结合到一起,有种东拼西凑之感。包括《大汗之国》在内的史景迁的作品,对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外国人来说,可能是很新鲜的东洋景,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无法提供新的知识,实在价值不大。据说史景迁作品的英文原文流畅俊美,既是史学又是文学,但翻译成中文后,已经失去了原文可能存在的“神韵”,丧失了其书唯一可能合理存在的意义。
  近年来,史景迁被推崇,甚至被捧到很高的程度,实际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现象。史景迁就是一个热爱中国的老外,会中文,能讲些中国故事,写的东西也未必多深刻,在西方大概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一样的快餐读物,决非什么经典传世之作。但是,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崇洋媚外的心理,认为一切洋东西都不会太差。尤其是这种老外讲中国历史的作品,实在是让中国人脸上有光,大大满足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因此才有了“史景迁热”。另外,这也和史景迁弟子的引介有关。近年来他们翻译出版其师的作品,力图打造最优质的译本,甚至到了“为译一字,踟蹰月余”的地步,将史景迁著作搞成圣经,大力鼓吹,赋予其宏大意义。但是,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无论其弟子写的“总序”如何吹捧,都遮蔽不了阅读史景迁作品味如嚼蜡的事实,只觉得盛名之下,实在难负。(韩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