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媒體報道稱,四川什邡或重啟去年曾承諾『停建』的鉬銅項目。消息提及,今年4月以來,什邡市展開了一系列活動,包括組織幹部、師生、醫衛、企業以及公眾等各界代表近千人,前往外地參觀考察鉬、銅等金屬冶煉企業,一場圍繞鉬銅項目的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持續已久。 什邡市副市長李先輝表示,當初迫於輿論壓力,承諾停建該項目實際只是『口頭上否認會重啟項目』,言下之意是,決定背後的內容,包括決策者在內的人,當初都未必有固定答案。時隔一年多,什邡通過組織系列宣傳活動彰顯決策者對『決定』的理解,因此,儘管官方明確否認了重啟該項目的傳言,但顯然,重啟該項目就成了理所當然的理解。 對官方來說,這樣的轉變或許醞釀已久,只要項目未徹底走出他們的視線,就難免受到誘惑,而曾關注這個項目尤其是那些可能受到項目影響的民眾,在當初發出反對意見並奏效後,可能認為那會是官方的妥協,重啟就意味着政府失信。的確,在媒體報道『重啟』的消息後,批評政府失信就成了輿論本能的反應,但也僅限於批評,和當初激烈的抗爭所不同的是,今天問題已悄然實現由反對項目到批評政府失信的轉變,這兩者在力度上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民眾是否還會發起抗爭行動尚難預估,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看待這個項目的情境已發生變化,時間對於減少項目的實質影響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或許能降低民眾的警惕,更值得注意的是,什邡儘管作出了系列動作,卻仍然三緘其口,迴避『重啟』一說,沒了粗暴的長官意志,但其目標是一致的,不同的是選擇了一種軟着陸的方式。在這樣一種對話氛圍中,官方放下身段,民眾情緒有所緩解,接下來可能還將經歷聽取民眾意見,參考環評,並依據程序作最終決策的一系列過程。 就此下結論,認為什邡將重啟鉬銅項目可能為時過早。起碼就形式而言,討論重啟項目儼然已成為多方的責任,有了此前的系列宣傳,加上披露足夠的項目信息,草率表示反對似乎已顯得不合時宜。 回頭看民眾去年激烈的反對聲,有必要釐清當初民眾在反對什麼。媒體在追溯民眾反對的理由時,提到『擔心遭受重金屬污染』,這看似看到了問題的實質,卻也能輕易被證偽,李先輝提到,去年準備開工前,『項目已經通過了環保部的審批,而外地鉬銅企業的生產流程也向公眾證實』,為何民眾仍然要反對,李先輝總結認為,除了論證過程,『同時也需要有另外一個公開透明的參與程序。』開工前的短時間內充其量只是完成了項目信息公開,這些信息儘管重要,但並不等於能代替民眾的思考,事實證明,如果民眾缺乏表達意見的渠道,最終只會強化民眾的非理性情緒,加劇反對的聲音。 不排除部分民眾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這種非理性歸根結底在於對政府決策程序的不滿。一旦民眾缺乏影響決策的途徑,政府決策未受到制度性制衡,所謂的信息公開,其作用也極其有限,公開的目的並非止於滿足民眾的知情權,只有在知情後充分地表達意見,公開的意義才能顯現。近年來,有的地方在重大項目中迴避民眾意見,甚至出現『有環評但拒絕公示』的現象,這看似不可理解,實則符合官員的決策理性,畢竟如果缺乏參與程序,公開的意義將受到削弱,充其量只是走過場。 什邡是否重啟鉬銅項目,李先輝沒有正面回答,而只是說了『民意的支持將是必備的前提』這樣一句『政治正確』的話。對於地方而言,一個項目可能主宰其經濟前景,發出反對聲的人可能忽視了它的重要性,就當地的影響而言,或許它的威脅也並不如民眾想象的大。什邡宣傳此項目,並採取多種方式與民眾溝通,意在彌補此前決策程序的漏洞。無獨有偶,近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廣州市重大行政決策目錄管理試行辦法(送審稿)】,要求對核電站、化工、煤礦、垃圾處理站等鄰避項目實行集體決策。避免單方面決斷,重大決策聽取民眾意見應成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