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7|回覆: 0

山東扁扁洞出土萬年前先人遺存(圖)

[複製鏈接]
里人 發表於 2013-10-31 20: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文化報
201310311252507.jpg

扁扁洞外景

近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淄博市沂源縣扁扁洞遺址的考古工作取得新進展――在距今約9000年至1萬年前,扁扁洞曾是山東省新石器時代一處洞穴遺址。這一重要發現,首次揭開山東省所在區域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神秘面紗,並為探索新石器時代山東地區的文化起源以及早期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
曾出土古人類頭骨碎片
沂源曾因發現舊石器時代猿人遺址而名噪一時。縣境周圍有沂河、沭河、淄河、河、大汶河等多條著名河流的發源地,另有眾多石灰岩洞穴依河而成,這些洞穴成為早期人類天然的棲息場所。沂源扁扁洞位於該縣張家坡鄉北桃花坪村後北圍子山半腰,北面不遠便是臨朐縣,位於沂山之南。
據介紹,扁扁洞遺址首次發掘是在2005年5月,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在洞口東側,出土陶片、石磨盤和石磨棒等新石器時代遺物,並有灰坑、多處燒火面。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當地村民從洞內取土時,曾發現人類遺骸,考古人員據此推測洞內有墓葬存在,正式發掘證實了這一推測,洞內採集到的人類頭骨碎片和一批獸骨,後經檢測,骨齡距今萬年左右。
2006年底,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波任領隊,第二次發掘了這一重要的洞穴遺址。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這次發掘重點對扁扁洞洞廳東部和洞尾部分進行發掘。由於洞內矮且空間侷促,光線昏暗,考古人員不得不哈下腰,用發掘鏟仔細地在文化堆積中找尋萬年前先人留下的信息。經過仔細清理,發現文化堆積層的剖面,並與第一期發掘出的剖面貫通,有利於考古專家對比研究並從整體上把握。
經過約萬年的漫長時光,展現在考古人員面前的扁扁洞洞內,留有3米多的堆積物。通過探坑解剖,可清晰地看到其中夾着一條厚約0.3米的灰黃色粉沙質黃土,土質較細,比較純淨,內有一些自然生成的料礓石。考古人員分析,當年人類剛占據該洞穴時,這層黃土就為他們預備下一個平整的地面,先人就是在這地面上棲居生息的。而黃土層的上方,就是令考古人員為之着迷的『人類文化堆積』,共分4層。考古人員在最上面一層,發現屬於近現代堆積的部分早期陶片,也有龍山文化、春秋時期陶片,以及黑瓷片,夾雜在碎石塊中。下面3層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所遺。
神奇鐘乳石見證文化層年齡
在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3層文化堆積中,從上而下第1層呈黃褐色,顆粒較粗,夾雜較多的獸骨和石塊,陶片不多。該層表面發現有一層燒土面和灰燼,灰燼顯然曾被人有意識地攤開;第2層又分兩小層,其中上層灰褐色,夾雜着較多獸骨和少量陶片,下層灰色,富含灰燼和獸骨,特別是底部(第3層頂部表面)發現很多的燒土面痕跡和灰燼堆積;第3層為黃色黏土,其中洞內部分顏色灰黃,越向洞口顏色越淡,分析是因為洞內土質中含有較多的草木灰所致,考古人員在其中發現有燒土粒以及獸骨,陶片則很少。在另一處燒土面旁邊,發現了古人使用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3層中的第1層,鈣化現象很明顯,特別是靠東側洞壁位置結成厚厚的『鈣板』,有的甚至與洞頂探下來的鐘乳石連在了一起。這些由洞頂探下來的鐘乳石,均出現在『人類文化堆積』之上,『人類文化堆積』之下屬於自然堆積,儘管有大量碎石,卻未發現鐘乳石的蹤跡。孫波介紹,鐘乳石發育是在濕熱環境中,推測其發育形成很可能是在歷史上有名的『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約8000年前。至此,看似與人類發展沒什麼關係的鐘乳石,竟然意外地為今天的考古人員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斷代依據――洞內『人類文化堆積』至少要早於8000年。
在上述3層新石器早期的文化堆積中,考古人員至少發現3層明顯的古人類活動面。有的經過特意整治,有的留有火燒痕跡。如果去除人類最早活動面上的堆積,顯示扁扁洞洞口寬約20餘米,高約7米,洞內寬敞,由內向外略微傾斜,同時空間變大。根據這些發現,可以勾勒出如下情景:約萬年前,古代『山東人』用木棍支起架子,吊起陶釜,燒火做飯,或燒火烤鹿、豬和竹鼠等獵物,此時洞口裊裊青煙升起,就這樣季節交替,春去秋來。
萬年前山東人制陶簡單實用
扁扁洞出土的陶片普遍破碎嚴重,即便較大陶片也不多見,數量也較少。所有陶片均為夾砂陶,質地不均勻。顏色以紅色和紅褐色為主,也有部分褐陶、黃褐陶和灰褐陶,顯示當年燒制時火候較低。另外,陶片的厚度在0.5厘米至1.2厘米之間,明顯較厚,且厚薄變化較大。
陶器裝飾方面也比較簡單,表面素淨,未發現紋飾或刻劃現象,只有一片陶釜的口沿下貼塑了一周泥條,算是附加堆紋。從陶片斷面觀察,有的可見寬4厘米至5厘米泥條的痕跡。至於是泥條盤築還是疊築製法,限於資料還看不出來。從器型來看,只能分出釜、缽兩類,有的初具後李文化陶釜那種疊沿的樣式。孫波認為,扁扁洞出土的陶器,不僅從器形上已經初具後李文化一些特徵,其器表裝飾也開啟了海岱地區注重器物造型、不太在意表面裝飾的審美傳統。不僅找到了海岱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源頭,也在具體的文化特徵上找到了後者的淵源。
扁扁洞出土石器中,有1件長約42厘米、寬約16厘米、厚約9厘米的磨盤,2個磨棒,以及幾片人工石片。此外,還出土了一些形體細小的石製品,有石核、小石片、石屑等,但除了磨盤和磨棒外,其他石器無論是打制還是磨製,都未發現製成品,包括北方地區常見的典型細石器。
另外出土的骨角器中,骨錐、骨鏢和骨針等,都是用動物長骨磨製而成,骨針一端有穿孔。另一件動物肩胛骨,被打磨成鏟子狀,未開刃,同樣屬於半成品。
孫波據此分析,在扁扁洞生活的這些人,仍延續着舊石器時代的生活習慣,比如穴居和漁獵採集,但伴隨技術的進步,使用陶器和磨製石器,已經開始為適應新環境新生活而發生改變。在扁扁洞遺址之前,山東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無確切資料和證據。扁扁洞的考古成果,首次為探索山東省該時期文化的起源及早期發展提供了明確線索,可與國內同期發現做對比研究。喬顯佳/文 孫波/圖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