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2|回覆: 0

隋煬帝墓專家回應質疑:有牙齒及遺骸 非衣冠冢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3-11-21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京華時報
二號墓(蕭後墓)墓室及其中出土的女性人骨遺骸和隨葬品(11月16日攝)。新華社發 
  揚州曹莊隋煬帝墓被發現後受到高度關注,隋唐史專家、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胡戟教授在接受媒體提問時假設:此墓可能只是隋煬帝的『衣冠冢』。對於胡戟所提出的疑點,作爲認定隋煬帝墓的專家之一,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長劉慶柱昨天接受了京華時報記者的採訪。
  爲何不公布墓誌全文?
  字跡不清不便公布
  胡戟:要確認隋煬帝的墓,應該全文公布墓誌全文。而新提供的煬帝墓的材料,僅僅是兩顆牙齒,連至關重要的墓誌,也沒有全文或全石的照片發表。
  劉慶柱:由於墓誌年代久遠,且材質爲石灰岩,另外本身墓地塌陷,導致墓誌部分字跡不清。我四月份看到的時候,磨損更爲嚴重,當時只能辨別幾個字。後來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可以看到更多的字,但是還看不全,因此也不便對外公布。
  現階段不適合看清楚幾個字就公布一下,應該是等到階段性有成果再公布比較合適。
  是否是第四次下葬?
  只能確定是最後一次入葬
  胡戟:有媒體朋友告知的墓誌比以前多了幾個字,『S故帝墓I。惟S大I十四年太q……一日,帝崩於P州江都h……於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G棘……永n悟……^元年……朔……葬……Y也方……』。如果判讀無誤,說的這次是貞觀元年葬,那就是以前不知道的第四次葬了。
  劉慶柱:胡戟認爲這是第四次葬,是根據史料所說的三次下葬所下的結論。此次論證的意見是,曹莊墓地是隋煬帝最後一次入葬。此次發現了隋煬帝的牙齒,以及蕭後的屍骨及墓地,因此可以確定是『最後一次入葬』。就是說,揚州曹莊隋煬帝墓屬於遷墓後最終的『葬身之地』。但並不能確定是從哪裡遷過來的,或是經過了幾次遷墓。現在也無法確定隋煬帝的原葬處是哪裡。
  女屍骨齡不符蕭後歲數?
  不小於56歲說法包括70歲
  胡戟:蕭後和隋煬帝一起生活了35年,煬帝死後又活了28年,以14歲出嫁計,去世時七十七八歲了。墓里屍骨的骨齡認定爲56歲,和蕭後去世時的年齡相差約有20歲。
  劉慶柱:這涉及到體質人類學。人從嬰兒開始,變化非常快:身高變高,牙越長越多,然後到青年時期基本定型。體質人類學還涉及到腦縫,人類腦縫的合縫30多歲是一個情況,到40多歲又是另外一個情況,而到50多歲之後,這個合縫就全部完成了,七八十歲都這樣。此次,體質人類學家鑑定女性骸骨的骨齡爲不小於56歲。
  好事者爲之的『衣冠冢』?
  有牙齒有遺骸不是衣冠冢
  胡戟大膽假設:新發現的隋煬帝墓不假,但是一群好事者爲之。可能是由隋煬帝原先身邊的親信所立的『衣冠冢』。
  劉慶柱:衣冠冢是象徵性的,其中一個標準是沒有人的骨頭。但此次發現了兩顆牙齒,並且根據體質人類學的檢測是50歲,符合隋煬帝死時50歲的情況。並且其中出土的文物證明了帝王墓,還有墓誌。此外,有女性遺骸與隋煬帝合葬。從墓地發現冠飾等物品證實,合葬的規格是符合皇后級別的。由此可見,女性遺骸爲蕭後。因此,這個不會是『衣冠冢』。
  ■連結
  胡戟,1941年生,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受教於陳寅恪先生的高足、隋唐史大家汪]先生。曾任西北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唐史學會會長。目前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胡戟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究隋唐歷史,曾經撰寫【隋煬帝真相】一書。而參與此次考古發掘工作的劉慶柱,也是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史料
  隋煬帝三次入葬
  歷史上有關隋煬帝陵的傳聞眾說紛紜,撲朔迷離。其陵墓不斷遷徙。
  掩埋流珠堂
  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揚州),被部下宇文化及縊死。據宋代司馬光所纂【資治通鑑・九十七卷】記載:『蕭後與宮人撤漆床板爲小棺,與趙王杲同殯於西院流珠堂。』
  改葬吳公台
  隋煬帝雖被指爲暴君,但仍有舊部感其恩,江都太守陳棱即爲其一。煬帝死後不久,宇文化及率領部下離開江都,叛亂稍息。陳棱遂召集部下,重爲煬帝發喪。
  據【資治通鑑・一百八十六卷】所載:『隋江都太守陳棱求得煬帝之柩,取宇文化及所留輦輅鼓吹,粗備天子儀衛,改葬於江都宮西吳公台下,其王公以下,皆列瘞於帝塋之側。』此後,煬帝改葬『吳台』。
  唐禮葬於雷塘
  歷經隋末農民起義,各路群雄四起,尤以李密爲首的瓦崗寨義軍及李淵爲首的關隴唐軍勢力最大。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李淵威逼隋恭帝楊侑禪位,稱帝建唐,改年號武德,定都長安。
  唐高祖李淵於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以帝王之禮將煬帝再遷葬於雷塘。唐人羅隱感嘆隋煬帝的晚節不保,曾作詩云:『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只博雷塘數畝田。』
  □『風波』陵
  計劃納入瘦西湖景區
  1 揚州淮泗陵
  在揚州曹莊隋煬帝墓確認之前,最爲熟知的『隋煬帝』陵也是在揚州,位於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
  這座『隋煬帝』陵,是清代嘉慶年間的揚州大學士阮元捐建,現爲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該帝陵負責人龔艷介紹,上世紀70年代,一批專家前來考證,認定這裡是隋煬帝陵。自80年代起得以多次整修,1995年被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對遊客開放。
  陵墓工作人員認爲,以阮元的嚴謹,已爲世人認可兩百餘年的考據結果,『不可能說是假的就是假的』。
  目前,這處已有的隋煬帝陵被當地列爲申報國家級保護單位項目,並計劃將其納入擴展後的瘦西湖景區。本來這對於目前年接待遊客僅三四萬人次的隋煬帝陵景區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不太可能批准發掘
  阮元曾在其【修煬帝陵記】中追述:明代嘉靖年間刊行的【嘉靖維揚志】曾載有隋煬帝墳墓並附有墓圖,同時還繪有石碑一座,碑上有『隋煬帝陵』四字,但後來墓碑不見,墓地也佚失。阮元讀過該地方志後,便去當地詢問當地老農,得到答覆『陵今故在,土人名爲皇墓墩』。
  阮元據此認定爲隋煬帝墓,立碑建石,並請時任揚州知府的大書法家伊秉綬題字,伊遂以隸書題『隋煬帝陵』於碑心,墓碑左側爲『揚州府知府伊秉綬題』。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
  所所長束家平說:『它應該是一個歷史紀念遺蹟,沒有實際考古發掘資料證實』。對於有人提出通過對其發掘來尋找答案,束家平認爲不太可能,『新陵是搶救性發掘,老陵保護狀態比較好,不太可能批准發掘』。
  2 咸陽陵
  縣誌已認定應爲唐殤帝墓
  陝西咸陽市武功縣內也有座隋煬帝陵。陝西省文物局等單位2010年出版的【陝西帝陵檔案】記載,隋煬帝陵位於武功縣武功鎮洛陽村東北約400米,現僅存丘形土冢,高約3米,直徑7米。該墓是1957年5月31日公布的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功縣文物局文管會原副主任戴世宗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原來的墓冢占地十餘畝,碑石、石雕林立,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兵部侍郎畢沅所書『隋煬帝陵』石碑也在其間。但在上世紀30年代,該墓嚴重被盜,石刻也都遭到破壞。陝西師範大學研究隋唐史的杜文玉教授說,畢沅只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來確定皇帝陵寢所在,所立石碑『對的和錯的同樣多』。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介紹,這座『隋煬帝陵』並沒有進行過考古鑽探,不好確定墓主人是誰,十多年前武功縣編訂縣誌時,已經認定實際上應爲唐殤帝墓。
  3洛陽陵
  缺證據以郭村古墓命名
  隋煬帝陵還有在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郭村東南柏山一說。『郭村東南的那座冢,當地人都稱之爲楊廣墓』。此前,洛寧縣宣傳部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有相關記載:『(隋)煬帝陵在永寧縣東北,煬帝崩於江都,唐太宗遷葬於此。』永寧縣就是如今的洛寧縣。此外,柏山上原有聖水寺,煬帝陵遷此後,唐太宗令聖水寺僧人好好看守該陵。
  『隋煬帝墓在洛寧這個說法之前聽說過,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我們曾前往實地考察過』。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主任趙曉軍博士介紹,這座墓當時有人爲修復的痕跡。『因爲缺乏證據,我們當時以「郭村古墓」爲這座冢命名。』
  京華時報記者梁超
        來源:京華時報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