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晚報 近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夏炎考證發現,『霾』字在甲骨文卜辭中就有出現,指的是一種『昏暗的空氣混濁狀態』,這與現在中國氣象局出台的【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中提出的霾的意思大體相當,而現代人最常用的『霧霾』一詞,在古代也能找到蹤跡。夏炎的這一研究成果剛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學術研究】上發表,題為【『霾』考:古代天氣現象認知體系建構中的矛盾與曲折】。
夏炎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生態環境史、社會史研究。他表示,古人在描述陰鬱天氣時也經常使用一些與『霾』聯用的合成詞,此外還有陰霾、霾恕Ⅵ不蕖Ⅵ舶怠Ⅵ搽、幽霾、旱霾等詞語。現代人最常用的『霧霾』一詞,在古代可找到蹤跡,如【太平御覽】卷645【刑法部十一】引崔鴻【前涼錄】曰:『是月沉陰昏,霧霾四塞。』
夏炎發現,在漫長的歷史中,『霾』字含義發生過重大轉變。在甲骨文之後,現存最早的記載『霾』的文本是【詩經・邶風・終風】篇,其中說到『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大意是整天颳風揚土,那個『他』是否肯再來。如果不去也不來問,總是讓我心痛地思念。『終風且霾』便是古人解讀『霾』的唯一文本來源,後世學者對『霾』的理解也是源自這一孤立文本。【爾雅】最早對【終風】一詩中的『霾』字作出解釋,意為『風而雨土』。此後,歷代學者均將這一解讀奉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從而建構了古人對『霾』的主流認知體系,這在古代天氣認知發展史上佔有堅不可摧的地位。
夏炎表示,從歷史學的視角來講,研究『霾』的原始意義及其變化,不僅可以揭示人類如何結合自身文化對自然世界進行認知的真相,同時對於當代人客觀理解『霾』的實質、成因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記者殷瑩 通訊員陸陽 實習生侯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