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太原6月26日電 (胡健)大同作爲中國的千年古都,近年不斷有古墓重見天日。隨著日前發現的北魏石槨墓發掘工作接近尾聲,一段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漸被漢化的歷史浮出水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張志忠26日對記者表示,『從出土的陶製品可以推斷,墓主人經歷了從少數民族逐漸被漢化的過程,對研究北魏歷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日前,在山西省大同市城區雲波路北側發現了北魏、明清時期的古墓葬群。其中一座石槨墓備受關注,該墓由墓道、封門、甬道和墓室組成,石槨爲懸山頂結構,頂部是近方形石板拼接而成的兩面坡頂和石條組成的脊,前端有迴廊和廊柱,後端爲房屋構架。
在槨外發現有不少隨葬的陶製品,做工精美、考究,有北魏游牧民族居住的氈帳模型,氈帳上有天窗。『在出土的文物中,還發現很多具有典型漢族特徵的器物,由此可以推斷墓主人最初是少數民族身份,經過發展演變,逐漸融入漢族人的生活。』張志忠說。
此外,出土的器物中還有紅色、黑色兩頭牛拉車的牛車模型以及樂俑和雜技俑。石槨門口有左右武士俑,入口處有兩個鎮墓獸,左側爲老虎形狀的神獸,右側爲人面馬身的神獸。
早在2000年,大同市大同大學校區內就曾發現北魏時期幽州刺史(級別同今省部級)宋紹祖的石槨墓,石槨上雕刻精美,出土各種陶俑、器物170餘件。而日前發現的北魏石槨墓因未發現墓志銘及文字性的記載,墓主人身份不得而知。據張志忠介紹,槨在古代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徵,該墓主人至少在當時有一定的官階或是貴族身份。
張志忠說,目前考古人員正在對出土文物進行清理、剔除雜質等工作,日後將會放置於博物館保存。整個墓葬的發掘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待石槨提取出來後,將會對墓葬進行回填。
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一度成爲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作爲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大同,在歷朝歷代都留下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