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報
凌家灘遺址發掘現場
凌家灘遺址位於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境內,為距今5800年至53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被認為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自從1985年發現以來,考古人員先後對該遺址進行了6次考古發掘。在以往凌家灘遺址發掘取得重大收穫的基礎上,2008年至201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對凌家灘遺址再次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查、鑽探、發掘工作。發掘結果證實了凌家灘遺址規模宏大、功能齊全、等級分明,是一處5000多年前巢湖流域乃至長江下游的一個大型區域中心,且在其周邊分布着規模不等的數個中小型聚落。不僅如此,凌家灘先民能夠製造、擁有大量玉石器,還發展了稻作農業,飼養或捕獵豬、鹿、鳥禽等多種動物。專家認為,這一遺址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周環繞『衛星村』
韋崗遺址距凌家灘遺址約2.7公里,是一處凌家灘文化時期的『衛星村』遺址,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230平方米。在遺址南側邊緣發現一條溝狀堆積,已發掘長約19米、寬約5米的一段,溝內有一條用碎陶片、石塊鋪成的類似道路的遺蹟,長約6.7米、最寬約1.3米。另在溝底發現一批柱洞共有近百個,其功能尚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出土了凌家灘時期遺物有陶鼎、缸、豆、紡輪、餅、丸等,石器僅有少量殘損的錛、斧、鑿,但礪石較多。此外,發現不少動物骨骼,包括牙齒、頜骨、鹿角等。其中,道路遺蹟和成批柱洞的發現尚屬首次,考古專家認為,這填補了凌家灘時期居民生活材料的空白,數量較多的動物骨骼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食物選擇的傾向性。
內外兩重壕溝:護城河的雛形
內外兩重壕溝的發現是此次發掘中的又一亮點。在凌家灘中心聚落遺址外圍,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條長達2000米、最寬約30米、深2米至6米不等的大型環繞壕溝遺址。考古專家認為,5300多年前的凌家灘先民,營建這樣的土方量達十數萬立方米的大型工程,在全國同時期是屈指可數的。這一大型壕溝是劃分居住區與貴族墓地的一道重要界線,居民區集中在壕溝環繞的區域內,總面積超過40萬平方米。在其外圍還有零散居住點。考古專家認為,凌家灘壕溝遺址的發現,是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環壕聚落認識上的重大突破。這一壕溝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大型公共工程,營建這樣的壕溝說明當時社會不僅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實力,而且已具備一定的權力號召和社會動員的組織能力,即具備行政管理能力,邁出了從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重要一步。
5000年前的吃住用
住――挖槽填燒土,木骨撐泥牆。此次考古使我們了解到凌家灘先人主要用經火燒過的紅燒土塊作為房基槽與牆體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內用木棍作為牆體支撐柱,然後在填充紅燒土塊的基礎上,敷上較厚的粘泥,類似現代的鋼筋和混凝土,一部分還用蘆葦稈加固。
吃――葷素搭配,不再『茹毛飲血』。此次考古發現了紅燒土塊內有水稻炭化後的稻殼痕,土壤中浮選出了水稻的種子,並發現了較多鳥禽類、豬、鹿等動物骨骼。出土的飲食器具則以鍋碗瓢盆數量居多,各種用具均為陶器,如炊煮用的鼎、盛食用的碗、豆、盤,裝水的杯、壺,儲藏的缸,以及能磨塊狀食品的刻槽盆等。可以得知,為了滿足生活需要,凌家灘先民已經發展了種植、養殖、打獵等多種經濟。
用――生產工具多為石器。凌家灘時期的先民已經有了較為發達的農業、手工業,並能夠製造、擁有大量玉石器。他們的生產工具基本上都是石質工具,如開荒伐木的石斧、整修木材的石錛、石鑿等,收割農作物的石刀,也有磨製這些石器的礪石,以及紡線用的陶紡輪。
當時或已進入『古國』時代
凌家灘文化正處於5000多年前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節點上,其文化發展經歷了幾百年的歷程,『眾星拱月式』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環壕聚落』的發現,並結合業已發現的大型祭壇、高等級的大型貴族墓葬、大型紅燒土建築,及功能多樣、精美絕倫的禮制性玉石器的出現,反映了當時凌家灘人口的繁盛,中心與周邊的等級分化十分明顯。
考古專家認為,凌家灘文化在社會組織、貧富分化、玉石器製造等方面都是同期文化中表現比較突出的,凌家灘遺址中祭壇、大型壕溝等大型公共建築工程的發現,顯示出其強大的社會組織和動員能力,說明當時可能已經出現了集軍事指揮、宗教祭祀和社會管理於一身、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王權和區域性政體――早期國家,進入了『古國』時代,邁入了文明社會的門檻。記者 杜潔芳
來源:中國文化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