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金液玉液养生论
卢理湘
“金液”、“玉液”之词,在道教典籍中屡见不鲜,但其含义却常常混淆,致初修之士难以明白。今据丹经,并结合医学理论对两者之区别加以辨析,以明证“玉液炼己,金液还丹”之性命双修观点。说明金液喻为长生酒,玉液喻指唾液,“一了性而一了命”,并以此浅陋之见求教于明哲。
一、 祖国传统医学之论
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是健康长寿,乃至于长生不老、成佛作祖。然而,世人所见生死之事多矣,有死就有生,有生就有死,生生死死,在自然界循环不停,如《悟真篇》云:“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日棺内已眠尸”。
人为什么会死呢?
《黄帝内经》从生理学基础上揭示了人衰老至死亡的生理规律: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以上论断,揭示了生死的根本原因,就是肾气的盛衰,肾气盛则生,肾气衰则死。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上古之人”长寿的规律: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更指出了“今时之人” 短寿的原因: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在国际国内受到广泛推崇和赞誉,是祖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标志,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深远影响。
唾液养生法由来已久,在《黄帝内经》中即有“饵舌下津令无数”的记载。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而唾液为脾肾所化,所谓“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故唾液与生命活动有密不可分之关系。《逍遥子导引诀》中认为此法能使“五脏之邪火不炎,四肢之气血流畅,诸疾不生,永除后患”。
唾液又称津液,俗称口水。我国古代中医称唾液为“玉津”或“玉泉”,并用其来养生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唐代长寿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年;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清代乾隆皇帝是我国古代四百四拾陆位皇帝中寿命最长的,活到八十九岁,其养身之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认为“唾精,乃人之精气所化”,并在《本草纲目》中说:“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常留,眼明耳灵。相反,经常吐唾液,则损精神,颜枯形槁。”《红炉点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再从中国文字的角度看,祖先造字以为“氵”加“舌”字组成为“活”字,可见古人对口水作用的重视。“活” 为有活力,生动活泼,生龙活虎。
二、 现代医学之论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我们正常人每天分泌唾液量达一千五百毫升,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多种物质。唾液在口腔内湿润、稀释食物,从而有助于胃的消化吸收,并且还能杀灭进入口腔内的细菌。唾液进入胃内,能中和过多的胃酸,保护胃粘膜。更值得指出的是,唾液还具有一定的防止细胞癌变作用。如日本一位教授将黄曲霉素、亚硝酸盐和3、4—苯并芘等常见的致癌物质,经过人的唾液处理后,再作用于细菌,结果发现细菌突变现象均趋减少。因此他提出,人们如果细嚼慢咽,将食物咀嚼三十秒钟以上,就可基本上消除其中可能存在的致癌物质。
1986年,意大利人R·L·蒙塔尔西尼与美国人S·科恩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揭示了唾液养生、治病的原理。唾液中有由五十三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EGF, 能加速皮肤和粘膜创伤愈合,消炎止痛,还能促进细胞生长分化,以新生成的细胞代替已经死亡衰老的细胞。因为此项杰出成就,两位科学家获得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三、道教金液长生论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注重医学养生、追求长寿长生,深信“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修练,可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延年益寿乃至得道成仙。
如吕纯阳祖师云:“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先世种来因。即速觉悟出迷津,莫使轮回受苦辛。”
《回光集》云:“千年铁树花开易,一失人身再复难。”
《悟真篇》云:“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柳华阳禅师云:“夙缘偶逢兮,早修莫挨年;莫待老来临头兮,枯骨无资空熬煎。”
吾师云:“出生婴儿不会走,翻身白头葬黄泉。”
学士生于中国,诞于良家,六根既圆,何不早修金丹以超生死,一得永得,永葆无穷逸乐。若此身一失,沉沦六道轮回,永无出头之日也。
《庄子·在宥》记载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授黄帝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毋劳汝形,毋摇汝精,乃可以长生。”今悬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管理所翰谱堂的一副对联“崆峒驾鹤游,鼎湖乘龙去” ,则是以对联的形式,记载黄帝问道广成子,得道后乘龙上天的道教典故。
后世丹家继承和发扬了广成子的长生思想,如:
《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神也,积精累炁乃成真……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柳华阳禅师云:“精为万物之美,人有其精则生,无精则死。”
长生久视的教义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德经》曰:“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那么,怎样才能作到“深根固蒂” ,达到“我命在我不在天” 的“斗柄在握”的境界?
在漫长的岁月中,一代又一代的道士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们为道所付出的是一生的青春年华,乃至于宝贵的生命,千百万遍的实验、对比、研究,在这里,道末向这些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的先辈们、历代祖师致以崇高的敬礼和深切的怀念!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精英,道门的栋梁;他们的仙名,将永远的留在《道藏》中;他们的丰功伟绩,将会千古高颂,永垂不朽!
原来,先辈们找到了生死的钥匙,人长生的秘密——性能量除了顺生人这条路外,还有另一条路,即逆则仙。如张三丰祖师云:“顺为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性能量顺出阳关,如人们过夫妻生活,则生人。如得明师传诀,用下手法逆回督脉,化为甘露,则成佛作祖。历代祖师描述有很多甘露的诗词,如:
刘海蟾祖师《还丹破迷歌》曰:“一时入口渐甘甜,方知此物甚香美。只此便是水中金,妙达玄门真个理。”
《入药镜》曰:“饮刀圭”。
《吕祖百字碑》曰:“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独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紫庭经》曰:“化为玉浆流入口,香甜清爽遍舌端。吞之服之入五内,脏腑畅甚身康安……一滴甘露名灵泉。吞入心中冲肺腧。”
《参禅歌》曰:“口饮甘露比蜜甜”。
《无根树》曰:“黄婆劝饮醍醐酒,每日醺蒸醉一场。这仙方,返魂浆,起死回生是药王。”
《性命圭旨》曰:“发动任督旋日月,须臾海峤起云雷,风涛洶涌波澄后,散作甘泉润九垓。”
甘露为吾教之金液,即“醍醐酒”、“长生酒”、“ 刀圭”、“玉浆”、“甘泉” 、“鸿濛酒”…… 在丹经中,种种喻名,不一而足。此甘露之功用,在“万古丹经王”——《参同契》中说:“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老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无根树》曰:“盗得瑶池王母桃,此是家园真种子,返老还童寿命长。上天堂,极乐方,免得轮回见阎王。”《罗浮翠虚吟》曰:“更有一盏鸿濛酒,饵此刀圭壮颜色,任从沧海变桑田,我道壶中未一年。”种种说法,意即实现返老还童、长寿长生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