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53|回覆: 0

[中醫理論] 路志正:臨證經驗補疏相合止眩暈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15-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噁心、嘔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狀。眩暈病機多端,治療棘手。國醫大師路志正分期治療,補疏結合,療效滿意。現介紹於下。

    【病案】

    王某,女,70歲,2014年2月25日初診。

    主訴:頭暈頭脹,視物旋轉數月。症見頭暈、頭脹、視物模糊,如坐舟車,耳鳴如蟬,頭痛、乏力氣短,咽癢咳嗽,無痰、納差,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1日2次,努責無力,便後不爽,雙膝疼痛,尿頻,子宮脫垂於外7年,夜寐夢多,面目、下肢浮腫,上半身汗出,足冷,時時欲寐,口乾欲飲。

    查體:望其面目虛浮,面色黧黑晦滯,雙目無神,體形適中,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黯紅,苔薄黃微膩。診其脈滑數、尺弱。

    辨證:脾虛失運、痰濁中阻。

    治法:健脾益氣,養血柔肝,燥濕祛痰。

    方藥:太子參15克,南沙參12克,僵蠶10克,天麻12克,枇杷葉12克,膽星8克,竹茹12克,浙貝母10克,炒蒼朮12克,炒白朮10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炒三仙(各)12克,茯苓20克,炒枳實15克,玫瑰花10克,生龍牡(先煎)各30克,炙甘草6克,生薑1片為飲。14劑,水煎服,日1劑。

    茶飲方:西洋參(先煎)6克,麥冬10克,五味子3克,炒山藥12克,佛手6克,玫瑰花6克,炙甘草3克。7劑,2日1劑,代茶飲。

    二診:述服藥後食慾有增,進食增加,夜寐轉佳,頭暈如前、頭暈不能轉動,坐臥安寧,頭脹減緩,視物模糊,耳鳴、神疲乏力有減,脘腹轉好,大便日3~4次,成形暢,但欲寐,胃燒灼感,口乾渴,不欲飲,面浮減輕,下肢仍腫,陰脫如故,腰其疼痛,畏寒易感。口不乾渴,不欲飲。望其舌體胖大、質淡紅、見裂紋、苔薄黃。診其脈虛弦。

    路志正教授認為:該患者病情複雜,須緩圖治,既是微效,於上方加減。上方減沙參、枇杷葉、浙貝母、玫瑰花、炒白朮,加蒺藜12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炒白芍12克,炒白朮20克,以加養血柔肝之品,茯苓改為30克,生薑2片,計14劑,水煎服, 日1劑。

    茶飲方:西洋參(先煎)10克,麥冬12克,五味子10克,炒山藥15克,佛手8克,玫瑰花8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6克,7劑。

    三診:述服上方35劑後,乏力、睏倦、脘腹脹滿好轉,納谷馨,頭暈稍有好轉,動則頭暈,頭脹減緩,視物模糊,大便成形,1日3次,小便頻數,口乾、口苦夜間為重,眼瞼,雙下肢浮腫,晨起加重,腰痛畏寒,眠可,脫髮。望其面色較前亮澤,舌體胖大、質暗紅苔薄膩有剝脫。診其脈沉細而弦。

    路志正教授認為:進上藥後頭暈見緩,而動則加重,今見口乾、口苦之證,且大便成形,1日2~3次,顯系肝虛濕蘊化熱之證,故以健脾益氣、化濕利濁、疏肝理氣為治。

    方藥:五爪龍30克,太子參12克,功勞葉12克,炒蒺藜12克,天麻12克,炒蒼朮15克,炒白朮12克,姜半夏12克,黃芩12克,茯苓30克,石見穿15克,茵陳12克,黃連8克,竹茹12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30克,炒枳殼12克,生龍牡(先煎)各30克,生薑1片為飲,14劑,水煎服,日1劑。代茶飲方繼服7劑。

    四診:述服上方14劑後,頭暈、頭脹緩解,口乾、口苦減,腰膝不溫,納有進,寐入睡難,多夢,下肢浮腫,自服金匱腎氣丸有所改善,大便1日3次,多成形,小便微黃,頭後枕部多汗,口乾欲飲,望其舌體胖大、質淡紅、苔薄根膩、中間裂紋,診其脈弦滑。

    路志正教授認為:既見進步,就應以上方加減收功,故於上方去炒蒼朮、炒白朮、茵陳、炒枳殼,加生白朮20克,敗醬草15克,防己15克,八月札12克,共計14劑,水煎服,日1劑。代茶飲方繼服7劑。

    五診:患者一直堅持服藥,近期仍頭暈,頭重腳輕,坐臥不安,動則明顯,仍頭汗出,夜間汗出濕枕,睏倦失神思睡,眠不實,多夢,煩躁易怒,口乾苦,納可,周身乏力,腰膝發涼,怕冷,雙膝關節疼痛,面臉雙下肢浮腫,小便暢,量少尿頻,夜尿2~3次,大便干稀不調,喑啞,舌體胖大,舌質暗淡,苔白膩微黃,左脈弦滑稍數,右脈弦細滑稍數。

    立法:補中益氣,滋補肝腎治之,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

    方藥:五爪龍30克,黨參12克,炒白朮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丹參12克,炒棗仁15克,桔梗12克,陳皮9克,炒薏苡仁30克,炒三仙(各)12克,炒枳殼12克,山萸肉12克,金櫻子12克,車前子(包煎)15克,益智仁9克,炙甘草6克,生薑1片為引,14劑。

    茶飲方:太子參12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寄生12克,炒山藥15克,茯苓15克,玫瑰花8克,佛手8克,白茅根15克。

    六診:服上藥約2個月,頭暈較前明顯好轉,視物不清,口乾欲飲,口苦、口黏,納呆,燒心,打嗝,偶有反酸,大便黏,小便易急,心煩眠差。望其舌體胖大、有齒痕、質暗淡、苔薄黃膩,診其脈沉細。此時證現濕熱內蘊之機,在補中益氣的基礎上,佐以清化濕熱之劑。

    方藥:五爪龍30克,西洋參(先煎)10克,炒蒼朮15克,炒白朮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功勞葉15克,佩蘭(後下)12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竹茹15克,姜半夏12克,茵陳12克,青皮9克,陳皮9克,冬瓜皮30克,瓦楞粉(沖)15克,黃連6克,炒枳殼12克,炙皂角子10克,14劑。後隨訪,諸症告愈。

    【按】:眩暈發生原因很多。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之論;【靈樞•口問】有『上氣不足』之說;【靈樞•海論】更有『髓海不足』之言;【丹溪心法•頭眩】則偏主於痰,更有『無痰不作眩』 的主張;提出『治痰為先』的治法。【景岳全書•眩暈】指出:『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強調了『無虛不能作眩』,在治療上認為『當以治虛』為主。

    本證乃脾虛失運、中氣不足、痰濁中阻所致。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痰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由於本病病情複雜,病程較長,兼證較多,路志正教授在疾病先期,詳審病機,施以健脾益氣、養血柔肝、燥濕祛痰之品,補疏緩圖,以冀收功。疾病中期,又兼他證,治當疏肝理氣、健脾益氣、化濕利濁為法,疏利並舉,方不致誤。疾病後期,虛實夾雜,藥用補中益氣,清化濕熱,分消走泄之劑。中補下利,期收全效。俾中氣充足,肝血旺盛,脾氣健運,則清陽佈展、腦有所養、濁陰下降而眩暈自止。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