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3|回覆: 0

[中醫理論] 周仲瑛:膽病多端 八法辨治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15-3-3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編者按:膽屬奇恆之腑,既有腑的形態又有髒的功能。國醫大師周仲瑛從常見的膽病、證型及治法入手,重點論述了膽病辨治中舒郁、苦泄、清化、和降、通利、消積、靖養、溫通八法的適用證型、常見症狀及典型方藥,可為後學臨證指南。

    膽為六腑之一,附於『肝短葉中』,足厥陰經屬肝絡膽,足少陽經屬膽絡肝,兩者互為表裏,功同一體,膽可助肝共司謀慮決斷、疏泄條達之職。

    但在以五臟為中心的理念指導下,醫者多詳於肝而略於膽,殊不思膽屬奇恆之腑,既有腑的形態,又有髒的功能,實而不滿,滿而不實;貯藏傳送清淨之膽汁,泄注胃腸,協助脾的運化。且肝以升為用,膽以降為和,升降相因,方能保持動態平衡。若升與降、疏與泄失調,則每易肝膽同病,互為影響。

    而且『心與膽相通』,『肝與大腸相通』(【醫學入門】)。脾之升從乎肝,胃之降從乎膽。故臨證不僅要治肝不忘膽,還要膽胃、膽脾、膽腸、膽心同病同治,才能體現臟腑相通的整體治療特色。

    膽病常見者有黃疸、膽脹、脅痛、腹痛,涉及膽囊炎、膽結石、膽囊息肉、佔位性病變、胰腺炎等,且與多種肝病有密切關係。

    辨證有肝膽氣滯、肝膽火旺、肝膽濕熱、肝膽痰瘀、膽郁痰擾多類,與其他臟腑同病的還有膽胃不和、膽熱腑實、心膽虛怯、膽心同病(膽心痛)等。但其治則總應以通為用,以降為和。順其性而調之。必要時在以通為補的基礎上,亦可補而通之。

    論其治療大法雖有多端,但每因證候覆合兼夾,臨床必須雜合用之。茲舉其要者條例於下:

    一法曰舒郁:意在疏肝以解郁,理氣以利膽,適用於『肝膽氣滯證』。多因情志刺激,抑鬱不樂所致,與素體肝鬱有關。

    症見胸脅脹痛或竄痛,手按不舒,喜太息,多愁善感,容易生氣,婦女月經不調,經來乳脹,舌苔薄白、尖邊紅,脈弦等。

    方用柴胡疏肝散,若屬血虛肝鬱,可取逍遙散,氣鬱化火者加丹皮、梔子,氣逆噫噯加黃連、吳茱萸、白芍。

    二法曰苦泄:治取苦寒逆折之品,清泄肝膽火熱。適用於『肝膽火旺證』,鬱火、濕火雜見。

    症見急躁易怒,面紅目赤,頭脹頭痛,口苦口乾,小便黃赤,皮膚濕疹,陰下濕癢,舌苔黃燥、質紅,脈弦數等表現。

    方用龍膽瀉肝湯,濕火重者加黃連、大黃、黃柏、土茯苓;鬱火重者加香附、夏枯草、丹皮。

    三法曰清化:此乃清熱與化濕複合並投,以治『肝膽濕熱證』。濕熱既可外受,亦可內生,多因過食甘肥厚味,嗜酒過度,以致釀濕生熱。

    症見脅肋脹痛,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厭食油膩,大便溏垢不爽,小便黃赤,口苦口黏,面目發黃,皮膚瘙癢,舌苔黃膩質紅,脈弦滑或數、或濡。

    方選茵陳蒿湯、茵陳四苓湯、甘露消毒丹。臨證應辨濕重、熱重、濕熱並重,隨其主次消長,動態演變及相關兼夾病理因素配藥。

    四法曰和降:此為苦辛合法,苦降辛通,和中開痞,泄肝安膽之意,適用於『膽胃不和證』。

    症見脘腹、痞脹,嘈雜泛酸,噫氣,口苦,苔黃脈弦。方選半夏瀉心湯、梔芩二陳湯合左金丸之類。此即【靈樞•四時氣】所說:『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是也。

    五法曰通利:腑以通為用,司傳導之職,若『膽熱腑實』,膽液不能疏泄,則通導失司,腑氣壅塞,不通則痛。

    症見脅痛如絞,脹痛引背,灼熱拒按,寒熱弛張,胸悶口苦,泛惡欲嘔,大便多秘,目黃膚黃,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方取大柴胡湯、蒿芩清膽湯,通利與和解並施;有黃疸者加茵陳,便秘加芒硝。

    六法曰消積:濕熱滯留,膽失疏泄,久而痰凝血瘀,『痰瘀郁膽』,結為砂石,變生息肉。

    症見常苦右側脅肋脹痛,胸悶脘痞,脂餐加重,便意不爽,口苦,尿黃,或體形偏胖,舌苔黃薄膩、質暗,脈小弦滑。治當化痰以消結,化瘀以軟堅。

    方用自擬四金化積湯(金錢草、海金砂、礬鬱金、雞內金、酢漿草、虎杖、威靈仙、莪朮、青皮、枳實、陳膽星、烏梅肉)等。

    七法曰靖養:膽靖則神安,養心郁自解。多屬長期抑鬱不樂,或因驚恐過度,以致『心膽虛怯』或『膽郁痰擾』。

    症見心悸不寧,煩躁不寐,焦慮不安,若氣鬱生痰,則伴見眩暈、嘔惡、痰多、口苦,苔膩罩黃或黃滑,質淡紅,脈濡滑。方用【千金】定志丸合黃連溫膽湯。

    八法曰溫通:久病入絡,濕熱痰瘀阻滯膽道,郁遏肝陽,生發條達失司,以致膽郁絡瘀,甚或『膽心同病』。

    症見膽區怕冷喜溫,脅背脹痛,時作時止,得溫為舒,厭食生冷,大便或溏,或見膽區絞痛牽引胸背,短氣乏力,舌苔淡黃質暗紫,脈細弦、或沉弦或細澀。多見於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久病,或膽心綜合症之卒痛,治當溫膽通絡。

    方用桃仁紅花煎、當歸四逆湯加肉桂、吳茱萸、川椒、九香蟲、甘松、檀香、蓽茇等。陽氣虛衰者加人參、制附子、乾薑、炙甘草、良姜、當歸等補而通之。

    卒痛勢急者,急服蘇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之類。【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憑脈辨證,即似指膽心痛,心律失常而言。

    上列治法,臨床還應根據證候的交叉錯雜,動態演變,組合應對,才能達到機圓法活的化境。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