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63|回覆: 0

[醫藥臨床] 中藥的給藥途徑與擇時服藥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15-10-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給藥途徑】

    給藥途徑即將藥物引入人體內的途徑。總的選擇目標是要有利於增效解毒。中藥的傳統給藥途徑,除口服和皮膚給藥兩種主要途徑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藥、直腸給藥、鼻腔給藥、陰道給藥等多種途徑。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藥的給藥途徑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內注射、穴位注射和靜脈注射等多種,其吸收速率由低而高的順序排列爲:皮膚給藥、黏膜表面給藥、直腸內給藥、口服給藥、舌下給藥、皮下注射給藥、肌內注射給藥、吸入給藥、靜脈注射給藥。

    口服給藥:具有簡便、安全、不需特殊器械和醫務人員幫助、藥劑製備較注射劑等簡單的特點,一直爲中藥的主要給藥途徑。不過,口服藥物吸收較慢、吸收不規則,加之昏迷患者不能主動吞服,小兒難以配合,有些藥物對胃有刺激,應用中也受到一定限制。

    皮膚給藥:除按病變部位施治外,前人還主張辨別經絡穴位,塗、貼、灸、熨。如塗足心引上病而下之以降火,用治口瘡、鼻出血、頭痛等;塗囟門,以治小兒風寒、驚風;貼臍,以通癃閉,療大小便不通、水腫,或溫補虛寒。根據近代研究,通過皮膚給藥,除用於皮膚局部疾患的藥宜直接用在患病部位外,用治內臟或全身疾病的藥宜在耳後、臍部、穴位使用。人體皮脂最少的是耳背部,藥物滲透速度最快;而皮脂最多的是股部,藥物擴散阻力最大;臍部外皮與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聯。臍下兩側有腹壁動脈和靜脈,並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還有第十肋間神經的前行支通過。臍部的動脈壁亦有特殊結構,臍部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較高,故臍部用藥後藥物容易穿透皮膚進入腹內,到達病所發揮療效。通過吸收的藥物極少經過肝臟,在一定程度上優於口服給藥。

    穴位給藥:可通過藥物對腧穴的刺激,對內臟或全身疾病產生類似針灸的特殊治療作用。

    黏膜表面給藥:其範圍較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體腔給藥,如從眼結膜、鼻腔、口腔、咽喉、陰道、尿道給藥,尤其是鼻腔給藥,不僅可以治療鼻腔局部疾病,還可治療鼻旁竇、咽喉、口腔、耳、眼及全身疾病。陰道給藥,主要是產生局部作用,但當黏膜破損時,藥物則容易被吸收,且速度較快、作用較強,在應用有毒藥物時應防止吸收中毒。

    直腸內給藥:古代應用較局限,主要是用蜂蜜、豬膽汁、土瓜根等通導大便。近代應用有所擴大,如用於退熱,採用直腸灌注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其療效優於口服給藥。

    舌下給藥:舌下給藥是黏膜表面給藥的一種特殊形式。因爲舌下血管豐富,藥物置於舌下可由口腔黏膜迅速吸收而發揮作用,又能避免藥物被肝臟和胃腸消化液破壞,故自東漢張仲景創用以來,一直相沿使用,但舌下給藥僅適用於少數能被口腔黏膜吸收的藥物採用。

    吸入給藥:以燒煙吸入爲主,也可用芳香藥物煎煮熏鼻,或佩戴香囊、香袋,近代發展採用氣霧劑等形式。如洋金花等配合菸絲燃點吸菸防治哮喘,吸入芳香藥物之氣以治鼻淵頭痛或感冒鼻塞等。

    注射給藥:將中藥做成注射劑給藥起於20世紀40年代初,其歷史不長,但其應用逐漸有所增多。其方法有幾種,即皮下注射,系將藥液注入真皮與肌肉之間的鬆軟組織內,其部位多選擇在上臂外側,疼痛較明顯;肌內注射,系將藥液注射於肌肉組織中,應用相對較廣;穴位注射,是特殊的肌內注射,通過藥物對特定穴位的刺激產生特殊療效;靜脈注射,是將藥物直接注入靜脈血管內,不需經過吸收直接進入血流。爲了使藥物緩慢進入血流,以便較長時間維持藥物在血中的濃度,則可採用靜脈滴入法。

【擇時服藥】

    擇時服藥是中醫時辰藥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要求按照【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中提出的四時更替、陰陽變化、節律改變,區別臟腑,根據病情發展變化,明確時症之間的主次關係,掌握時症相參互補的原則,儘量使用藥與人體節律同步協調化。參照古人和近人的經驗,以及有關資料考證,大致有如下要求:

    依四時節律立法用藥:即『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也就是說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立法遣藥亦應有所不同。首先做到『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在春夏一般不用熱藥,在秋冬一般不用寒藥,非用不可時,也應配伍反佐藥或採用寒藥熱服、熱藥冷服等辦法;其次應根據四季氣機升降浮沉節律,遵循『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宜補』的原則;第三要運用五臟主季節律確定治則,如春月宜疏肝養脾,夏月宜抑火固金,秋宜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宜省咸增苦以養心氣,既不伐天和,又防其太過;第四要掌握時藥與時禁的要求,既要根據四季的不同,配伍時令性藥物,以適應四季氣候特點,又要了解在四季不同的氣候中所忌諱配伍的某些藥物,如『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等。就是在使用同一方藥時,亦應隨時令而加減。

    依月節律立法用藥:人體的月節律可分爲內源性節律和外源性節律兩種。首先應按內源性節律分階段論治用藥,如把月經周期分爲行經期、經後期、經間期、經前期四個階段,行經期多以瀉心、化瘀爲主,經後期多以補腎扶正爲主,經間期以健脾祛濕爲主,經前以疏肝理氣爲主。其次是按外源性節律,即周期性變化與月亮盈虧選方用藥。如有人在婦科病的調治中提出:『上弦調經,溫養補益爲主;月望逐瘀,理氣通消是法;下弦安胎,固攝安保爲重;朔時止帶,除濕健脾補腎』。

    依晝夜節律立法用藥:即應考慮到一天中服藥的最佳時刻,可總結爲以下九個方面:

    涌吐藥多宜清晨午前服用。因爲『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此天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宜早不宜夜。』對此,歷代許多醫藥家均有實踐,如【東醫寶鑑】以吐法截瘧,所載截瘧常山飲、截瘧七寶飲等方,儘管其適應證有所不同,但均強調辰已午前用藥取吐。

    解表發汗藥多宜午前服用。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難知】中講道:運用中醫汗法,應在中午以前陽分時間。李木延【醫學入門】中所載傷寒論發汗解表方,如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葛根解肌湯等,在總論其服藥時間時,俱提出:『宜午時前發汗,午後陰分不宜。不但汗藥如此,大凡走表透邪藥皆如此』。其理由在於此時運用解表藥或走表透邪藥,可順應陽氣升浮狀態,有助藥力和疾病的轉機向愈。

    瀉下藥多宜午後晚間服用。有人考證【證治準繩】等著作,發現新載的大量醫案均指出在運用下法時,要按照『日晡人氣收降』的理論,在午後晚間服用。【傷寒論】第198條說:『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戊上』。張子和所創的導水丸、禹功散、通經散、神佑丸等下劑,方後均註明『臨臥服』。因午時一陰生,氣機開始沉降,此時服用下藥,可順氣機的向下趨勢而達用藥目的。

    益氣補陽藥宜上午或清晨服。李東垣在【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三書中,針對脾陽下陷的各種病證,制定了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益氣昇陽方劑,並都強調應清晨或午前服之,認爲此時用藥,『藥必神效』。其弟子羅天益繼承師法,進一步指出益氣昇陽於午前服之,乃取陽旺之時,使人陽氣易達之意。

    滋陰養血藥宜夜間服。滋陰養血藥,包括以滋陰養血爲基礎的安神、降火、斂陽等藥,多宜在夜間服用。據記載:劉河間所制的以養陰降火爲主要功效的止痛散;李東垣所制的治陰虛盜汗的當歸六黃湯;王肯堂用人乳浸黃柏治水虧火炎之目赤;天王補心丹益血固精寧神養心;麥煎散治陰虛內熱之骨蒸等皆註明夜間服。其理在於取陰旺之時,陰藥易於發揮效應。

    祛水濕藥清晨服。如治療水腫腳氣的雞鳴散,其服藥時間在五更;龔廷賢所創的通陽行水、消面腫的沉香快脾丸,亦提出在五更時用蔥白或陳皮、桑皮煎湯送服。

    安神藥宜睡前服。提出此見解的首推許叔微,他所創的鎮心安神劑辰砂遠志丸、珍珠母丸,均註明應臨臥時服。後世醫家對安神藥的使用多遵此說。近代有人對此服法進行臨床觀察,亦證實安神藥入夜服具有實際意義。

    定時發作性疾病宜發前服。如瘧疾、五更咳、濕溫病等,主要取病勢未張時,截除邪路,使藥效發揮更佳。

    根據現代研究的客觀指標擇時服藥。可按種種激素排泄或環核苷酸代謝的日節律來調整給藥時間。例如,對各種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的腎(脾)陽虛病證,在應用溫補腎(脾)陽方藥時,可考慮在腎上腺皮質激素高峰時(上午6~8時)一次給藥;對於催乳素、甲狀腺素等水平低下的病症,在應用活血通乳或益氣養血方藥時,又可考慮各高峰期間一次給藥;對諸如腫瘤、冠心病、哮喘、牛皮癬等已被闡明兩種環核苷酸水平有定向變化的疾病,可考慮分別在其尖峰時間(即升高CAMP水平可在15~18時,升高CGMP水平可在23~24小時)給藥。

    可以預料,按照中醫時辰藥理學的理論,堅持擇時服藥,則能順應時令變化,符合機體對陰陽需求的時間性,可以藉助機體氣機升降之勢,誘導紊亂的人體節律恢復正常,預防或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提高用藥療效,增加某些疑難病症的治癒機率和途徑。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