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
李东垣写作的开篇第一句是:“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
阴为内,阳为外,这句话重在强调分辨内、外之证的重要性,也即强调临床分辨内伤、外感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东垣学说的立足点在于分辨内伤、外感,且其核心部分在内伤学说。
李东垣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在当时外感学说占主导的中医临床学中,创立了内伤学说。后学者朱丹溪感慨:“夫假说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着性味,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
清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说:“东垣所以擅名当世者,无他长焉,知脾胃之为要尔。”这实在有点低诂了李东垣。
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
《内经》中没有这样说。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灵枢•百病始生》中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素问•调经论》中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显然,从发病角度来看,李东垣这里所强调的和《内经》所强调的是有出入的。
李东垣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很确切地说“遍观《内经》中所说”?
这句话是李东垣基于“内伤病”所说。
李东垣在这里是为了强调被当时中医所忽视的内伤病才这样说的。言外之意是《内经》中所说外感病因众人皆知,《内经》中反复提到的内伤病因反而没人注意。
这段话指出了东垣内伤学说的病因: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此处的胃气是指脾胃之气,是由水谷精微经胃受纳腐熟、经脾上输于肺而布化周身内外之气。
人身诸气,因运行部位有别,功能作用有别,又有各自不同的名称,但都受胃气充养,因此李东垣说都是“胃气之异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元气。元气是先天之气,自然与后天之气胃气有别。李东垣之所以说元气、胃气“其实一也”,是基于元气也受胃气之充养。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下》有如下一段论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 ,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
人身诸气皆是胃气。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定格在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是为内伤学说服务的。
也就是说,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是在构建内伤学说时自然而然产生的。
理论上,我们可以说元气与胃气并不相同。但在临床上,治疗元气病变,是离不开治疗胃气的。
《内经》把人身诸气分而别论,而李东垣创造性地把人身诸气合而为一。这种思路是我们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过程中可供借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