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58|回覆: 0

[中醫理論] 針灸雙向調節:生命智慧的臨床表達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15-9-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1977年,劉亞光發表【從分子生物學角度試論新醫藥學理論問題】一文,『雙向調節』一詞被作為醫學概念首次提出,隨後,『雙向調節』概念被廣泛應用於中藥與針灸的理論及臨床效應解釋。

    •針灸在其雙向調節機體穩態平衡的治療過程中,以『調虛實,平陰陽』為本,通過針刺、艾灸等手段刺激體表,激發或誘導機體自主調節系統,調節陰陽偏倚,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的臨床效果。

    中醫流傳千年,對臨床的追求以『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調整陰陽平衡為核心,針灸醫治疾患亦以『調虛實,平陰陽』為本,通過針刺、艾灸等手段激發或誘導機體自主調節系統,調節陰陽偏倚,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的臨床效果。針灸調整陰陽盛衰,維持陰陽平衡的效用在近現代被凝鍊為『針灸雙向調節』概念,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針灸雙向調節的神秘之處在於,生命體是在接受刺激後能啟動內在的『生命智慧』自主地調節陰陽失衡的狀態,這也正是針灸等療法的魅力所在。

    理論不斷創新

    古代文獻中雖未直接記載針灸雙向調節的理論,卻不乏描述針灸能夠調整陰陽、恢復機體平衡的質樸表述,被認為是針灸雙向調節觀點的萌芽。如【靈樞•五邪】云:『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裏』,指出足三裏具有損有餘、補不足的雙向效用,能夠調節脾胃陰陽寒熱虛實的盛衰。

    可見,針灸『雙向調節』在古代中醫臨床的應用即陰陽理論和針灸手段用於臨床的具體表現,即【靈樞•根結】所言:『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

    1977年,劉亞光發表【從分子生物學角度試論新醫藥學理論問題】一文,『雙向調節』一詞被作為醫學概念首次提出。隨後,『雙向調節』概念被廣泛應用於中藥與針灸的理論及臨床效應解釋,並展開了大量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就針灸雙向調節而言,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黃龍祥將其總結為診斷、治療、預防三位一體雙向調節的奇特療法,並指出所謂針灸的『良性雙向調節作用』即針灸能使得機體產生或正或負某一方向偏離的狀態向平衡態回歸的效應,且當接近或達到正常值時,效應就會停止, 不會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同時他還指出,針灸之所以能夠通過看似簡單的刺激產生如此有效的雙向調節作用,是因為針灸觸發了人體極其精密的自穩態機制。

    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針灸研究所所長陳少宗也指出,針灸雙向調節多為雙向兩性調節,是針灸效用規律的核心,並通過大量實驗與理論研究總結出雙向調節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第一種是對不同性質疾病的雙向良性調節,即針灸某一腧穴會根據機體所處的機能狀態產生興奮或抑制效用,如針灸內關穴可以調節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針灸三陰交穴既可止遺溺又能通小便等;第二種是對同一種疾病不同機能或不同功能生物活性物質的雙向良性調節,在一定範圍內,針刺效應的強度與機能狀態偏離正常水平的程度呈現出正相關關係,從『針刺效應與機能狀態的數量關係』角度證實了『針灸雙向良性調節作用規律』的客觀性;第三種是對同一種功能在不同時間狀態的雙向調節,結合子午流注針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時辰針灸療法對針灸雙向調節效應的歸納,即針灸能因勢利導地根據生命在不同時間反映的機能狀態做出智能調節。結果顯示,在功能低下的時區內針刺往往產生興奮性效應,在功能亢奮的時區內針刺往往產生抑制性效應,而在越接近正常水平的時區針刺,針刺效應越趨於微弱。

    朱兵則提出,『生命物質運動最佳自穩態是對健康個體的描述』,中醫辨證的自然科學基礎是『陰陽失衡對應生命物質運動偏離最佳的穩態』,而針灸所具有的恢復機體穩態的雙向調節效應是『在經絡腧穴理論指導下,通過不同的配穴方法實現的靶器官機能狀態,而穴位的組合和刺激方法是決定療效的關鍵因素』。

    簡而言之,無論是樸素的傳統中醫思維還是與時俱進的生命科學理論,都闡釋了針灸雙向調節的臨床價值和生命內涵,而針灸雙向調節的概念也隨着學者們研究的深入而不斷完善和充實。

    蘊含生命內涵

    早在19世紀,法國著名實驗生理學家Claude Bernard就提出,機體生活在兩個環境中,即不斷變化的外環境和相對穩定的內環境,其創立的生命『內環境穩定』的理論已成為醫學的基本理論,是臨床診斷患病與否的根本依據——疾病狀態即機體的平衡穩定機製發生了紊亂;同時,這個理論也指導臨床治療——着力於恢復機體原有的平衡與穩定。

    穩定的內外環境狀態是維持生命的基礎,生物所有基本的進化目的就是不斷地創造更適宜生存的自穩態系統和完善對穩態的調節、整合系統。就針灸而言,調節作用是其最為本質的作用。【靈樞•根結篇】言簡意賅地概括了針灸的調節作用,即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整陰陽。現代醫學則通過大量研究證實了針灸是通過調整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功能,而非通過殺滅病原體治療疾病,其作用一般均是對機體有利的,是一種良性的調節。

    針灸治療作用的特色可以概括為整體性和雙向性。整體性是中醫核心理論整體觀念的具體表現,針灸治療亦立足於此,由點及面,通過刺激體表腧穴達到調節機體整體狀態的作用;而雙向性是指針灸對機體的雙向調節效應,在機體某一器官系統功能處於亢進狀態下,針灸可適度減弱它的功能活動恢復到正常生理狀態,反之,當這一器官系統功能低下時,針灸可以增強它的功能活動。

    針灸所選取的體表刺激部位大部分都是腧穴所在,包括經穴、奇穴及阿是穴。【靈樞•九針十二原】云:『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靈樞•四時氣】云:『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可見,腧穴並非普通的體表部位,而是『神氣』遊行出入的部位。

    在生理狀態下,腧穴是經氣聚會之所,是『脈氣所發』;在病理狀態下,腧穴是疾病的反應點,是『邪氣所聚』;在治療時,腧穴是針灸的施術部位,是『主治所及』。可見,腧穴自身的特殊性是針灸雙向調節作用的關鍵點。針刺、艾灸通過刺激體表特定的腧穴部位,能夠激發『神氣』,損其有餘,補其不足,從而達到調整陰陽的目的。

    古人將腧穴喻為『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之所』,那麼,經絡便是『神氣』運行於體內的路徑。中醫將氣血認為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經絡正是氣血運行於體內的通路。【靈樞•海論篇】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臟腑,外絡肢節』,很好地說明了經絡能溝通表裏,聯絡上下,將人體各部組織器官構建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又通過經絡運行的氣血調節人體陰陽、濡養全身,從而保證人體正常功能活動和內環境的穩定。

    經絡溝通四肢百骸,輸布氣血,絕不可能是有來無往的『單行線』,必然是『車水馬龍』的雙向通道。如果將複雜而又有跡可循的經絡系統比作城市地鐵路線的話,那麼地鐵的軌道就相當於經絡,網絡整個城市,每一個站點相當於腧穴所在,而線與線之間的換乘車站則相當於交會穴。地鐵是載體、是血,熙攘的乘客便是氣,氣隨血行,於腧穴部位出入。整個軌道交通的網絡系統可以形象化、現代化地表達人體經絡腧穴和氣血運行的關係,每一條線路總有往復馳騁,每一站總有乘客上下,散佈於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來往的地鐵線就像經絡一樣,雙向地將氣血輸布全身,保持着動態的穩定。可以說,通調發達的經絡系統是針灸雙向調節的重要條件之一。

    激活智能模式

    機體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範圍內本能地調節穩態平衡,這是生命的智慧。為醫者,應該尊重生命的智慧,重視機體的自我調節功能,倡導在機體失衡狀態初期或不嚴重時儘可能激發機體本能,發揮對機能失衡狀態的醫療保障作用。而針灸正是通過對體表特殊部位的刺激,激活生命體的智能模式,讓生命體『自發』且『智慧』地去感受失衡情況的細枝末節,或興奮或抑制一些物質的分泌和代謝,或激動或拮抗一些系統的功能,或修復或再生一些損傷或者凋亡的細胞……生命體內部一連串複雜的工作,在簡單的刺激後忙碌地運作着,結局是臨床上最為直觀的影像——『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身體機能的恢復。

    由各種系統雜合而成的人體好似一個『黑箱』,每一個系統、系統與系統之間在『黑箱』內都有條不紊地運作着,構成了智慧的具有生命的整體。雖然現代醫學正從組織器官、細胞分子、基因蛋白等層面一步步地揭示着生命的奧秘,所研發的藥品也日益高端,但科學上的一大步回歸臨床後的受益可能只是小小一步,反而使醫療成本卻越來越高。藥品的毒副作用和昂貴的藥品費用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然而,針灸在其雙向調節機體穩態平衡的治療過程中僅對體表有輕微刺激,從始至終都沒有將外源物質送入體內,沒有毒副作用和代謝廢物的問題,同時也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及低廉的治療費用,因此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及國際現代醫學界的關注。當問題回歸醫學的終極目的——臨床時,『雙向調節』和『穩態』的概念是可以共通和融合的。針灸具有良性雙向調節的效應,沒有藉助外物質的力量、沒有過度關注產生疾病的具體病原和疾病損害的體內具體器官或組織、沒有藉助高超精細的現代科技去探尋人體『黑箱』內的細微秘密,而是依賴行之有效的治療經驗和以整體論為靈魂的中醫理論流傳千年,其獨到之處在於針灸聰明地避開了複雜的人體『黑箱』, 直觀地關注於『疾病的臨床影像』——『證』,包括疾病的臨床表現和針刺治療後疾病的臨床療效,激發生命體本能的自我修復機制智能地去調控體內穩態的平衡。

    中醫理論簡潔地藉助太極圖和陰陽學說描繪了體內穩態的模糊概念,反覆強調『陰平陽秘』『陰陽調和』的穩態平衡狀態,其實正是對生命智慧的重視。針灸雙向調節是一種生命智慧的臨床影像,針灸對體表的刺激,好比通過一個控件激活了生命體的智能模式,修復因各種原因導致的陰陽失調、穩態失衡的病理狀態,『損其有餘、補其不足』,以期獲得理想的臨床結局——機體『陰陽調和』的穩定狀態。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於2011年資助了本領域的研究——【針刺對功能性腸病的雙向調節效應及其機制】,該項目選擇針灸臨床療效確切、診斷和評價指標明確的臨床常見病——功能性腸病作為切入點,圍繞『針灸具有「調和陰陽」的雙向調節效應』假說,研究了針灸的雙向調節效應的理、法、術、效規律和相關的生物學基礎,為闡明『針灸調整和維持機體「穩態系統」的雙向調節效應的臨床規律及相關的生物學基礎』這一針灸學的關鍵科學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實驗資料。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