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5|回覆: 0

[中醫理論] 【傷寒雜病論】是溫疫防治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15-10-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編者按:【傷寒雜病論】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確立了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堪稱萬世方祖。但歷代醫家一直在探討該書所闡發的理論;特別是圍繞其防治急性溫熱病的病因、辨證、治療思想和選方用藥等問題的爭論十分激烈。本文從漢代瘟疫與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立克次體病特點相符、【傷寒雜病論】中傷寒病特徵符合立克次體病等方面論述了:漢代流行的傷寒可能就是立克次體病;而【傷寒論】是論述立克次體病的病理特徵及臨床治療,【金匱要略】是介紹併發症和後遺症的治療。

【【傷寒雜病論】是防治瘟疫的總結】

    東漢末年戰亂不斷,學術交流不便,難以總結全部外感疾病的理論。而且,【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只有對某一疾病進行長期大量的病例觀察,才能有如此具體的經驗。也只有當這些病例是同一病種時,不同患者才具有典型的相似症狀和帶規律性的病程,進而總結出一套治療方案。

    【素問•熱論】云:『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難經】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相同。』傷寒有廣義與狹義之分,但【傷寒雜病論】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如此高死亡率的傷寒顯系傳染病。

    傳染病,古稱癘、疫、溫病,【釋名•釋天】云:『癘,歷也,病氣流行,中人如磨歷傷物也。』【左傳】載哀公元年『天有災癘』,【詩經】載周幽王(公元前781年~公元前771年)時『天方薦瘥,喪亂弘多』,『曼天疾威,天篤降喪;瘼我饑饉,民卒流亡』。疫,【字林】:『病流行也。』疫從疒從役,役乃兵役、勞役,【周禮•地官】:『以起軍旅,以做田役』,故疫又稱役人病。【左傳】載僖公十六年,齊國征民夫築鄫城時,發生了『役人病』,杜註:『役人遇癘氣』。

    【墨子•兼愛】:『今歲有癘疫,萬民多有勤苦凍餓,轉死溝壑中者,既已眾矣。』古代神學盛行,又將癘與鬼神聯繫,【左傳】云:『癘,惡鬼也』;【釋名】曰:『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溫,古作溫,從『氵』從『囚』從『皿』,指發生於囚犯的流行性熱病,故有『牢溫、獄疫』之說。後改『囚』爲『日』成『昷』,改『氵』爲『疒』成『瘟』。溫,又作『殟』,【說文】:『殟,暴無知也』,指猝然失去知覺,即昏迷;徐鍇【系傳】云:『殟,屈頭而死之也』。故溫病是以發熱、昏迷爲主症的疾病。

    因瘟疫多發生於下層民眾及囚犯,爲貴族不喜,故改雅號爲『傷寒』,【肘後救卒方】云:『傷寒、時行、瘟疫,三名同一種耳,而源本小異……診候相似,又貴勝雅言,總名傷寒。世俗因號爲時行,道術符刻言五溫,亦復殊大歸終止,是共途也。』【小品方】曰:『雲傷寒,是雅士之辭;雲天行、瘟疫,是由田舍間號耳。』

    理論的產生離不開特定的時代背景。據【後漢書】等記載,東漢末年(公元119年~219年)至少發生了10次以上大規模的瘟疫流行,其中建安年間至少4次:建安前期(公元196年~205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瘟疫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

    面對這種局面,人們或『降志屈節,欽望巫祝』,或『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結果死亡無數。這就迫使醫家重新思考疫病的病因病機,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傷寒雜病論】就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把寒冷氣候背景下的『卒然遭邪風之氣』所致的,初起表現爲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的『非常之疾』即瘟疫稱爲『傷寒』。

    【素問•熱論】指出:『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傷寒論雜病論】秉承此說,以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太陰病、厥陰病、少陰病概括傷寒的病理變化,詳述治療後或失治、誤治後的病情變化,以臨床所見驗證【素問•熱論】。

    同時,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交通不便,相互之間難以進行學術交流,而且科技落後,認識難以深入,也不足以爲全部外感疾病的理論總結做好準備。因此,【傷寒雜病論】是作者防治瘟疫的經驗總結,只有對某一疾病進行過長期大量的病例觀察,才能有如此具體經驗。也只有當這些病例是同一病種時,不同患者才具有典型的相似症狀和帶規律性的病程,才可能總結出一套切合臨床的治療方案。

    誠然,同種疫病因患者體質差異、感邪程度和宿疾及治療的當否等影響,對於不同患者而言,臨床表現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是併發症和後遺症明顯不同,自然不可能完全用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概括,正因爲這樣,【傷寒雜病論】的條文缺乏嚴謹的邏輯性。【傷寒論】、【金匱要略】原本集合在一起,顯然是圍繞傷寒展開的,所言的雜病當是傷寒的併發症或後遺症,有些內容屬於鑑別診斷。

【漢代瘟疫與立克次體病相符】

    關於蜱、虱、蚤、蟎(古稱射工)等爲病,在古代文獻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這些認識當是通過大量病例觀察獲得的,提示漢末西晉時發生過射工病、溪溫的流行。而現代絕大多數人認爲射工病、溪溫是立克次體病的斑疹傷寒。

    從史料記載和醫學比較出發,漢代的瘟疫可能是立克次體病。立克次體病的傳染源主要是小哺乳動物(嚙齒類)和家畜,傳播媒介主要是節肢動物,如蜱、虱、蚤、蟎等。

    【後漢書】載:『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六月,寒風如冬時』。漢末,戰爭和自然災害不斷,氣候異常寒冷,衛生條件差,軍人和民眾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而難以洗浴及更換衣服,極易生長虱,所謂『甲冑生蟣虱』、『窮長虱子』。虱大量生長導致漢代的瘟疫流行。曹操【蒿里行】稱瘟疫流行時,『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漢晉時曾流行沙虱病。【廣志】云:『沙虱色赤,大不過蟣』,『此蟲在水中,入人皮中,殺人。』葛洪【肘後方】云:『山水間多有沙虱,甚細略不可見,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此蟲在水中,著人身,及陰天雨行草中亦著人,便鑽入皮里……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後,令百節強,疼痛寒熱,赤上發瘡。此蟲漸入至骨,則殺人。』葛洪【抱朴子】曰:『沙虱,水陸皆有,其新雨後及晨暮前,跋涉必著人,唯烈日草燥時,差希耳。其大如毛髮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其所在如芒刺之狀,小犯大痛……蟲鑽至骨,便周行走入身,其與射工相似,皆煞人。人行有此蟲之地,每還所住,輒以火炙燎令遍身,則此蟲墮地也。』 顯然,這是通過大量的病例觀察獲得的,說明在葛洪之前的漢末發生過沙虱病的流行。現代考證,沙虱病即立克次體病的恙蟲病。

    此外,關於蜱、蟎(古代所言的射工)等爲病,在古代文獻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這些認識當是通過大量病例觀察獲得的,提示漢末西晉時發生過射工病、溪溫的流行。現代絕大多數人認爲射工病、溪溫是立克次體病的斑疹傷寒。

    立克次體病的宿主主要是鼠、羊、犬、貓、鼬、猴、馬、鳥等。【漢書•西域傳】記載,西域及北方的匈奴、羌人國,『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橐駝。』西漢時,漢武帝對匈奴發動軍事進攻,『匈奴聞漢軍來,使巫埋羊牛,於漢軍所出諸道及水源上,以詛漢軍』。漢軍接觸牛羊屍體或飲用牛羊屍體污染的水後發生了瘟疫。

    【資治通鑑】載,東漢桓帝延熹五年三月,伐羌時,『軍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戰爭的勝利,使漢人獲得了包括人、牛、羊在內的大量戰利品,隨著這些宿主被帶回中原,爲立克次體病在中原地區的傳播提供了條件。東漢末年,氣候急劇變化,異常寒冷,終於導致立克次體病大規模流行。有資料表明,匈奴各個部落曾多次發生瘟疫。後來,在漢王朝的打擊下,匈奴人勢力衰落,被迫向西遷徙,疫病也隨之向西蔓延,貫穿了整個亞歐大陸,公元2世紀後的中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北非以及整個歐洲多次發生這種瘟疫。

【傷寒特徵符合立克次體病】

    患者感立克次體病邪後因正氣的強弱、體質的寒熱、邪氣的輕重和宿疾等影響而出現不傳、或傳經(順經傳、隔經傳、表里傳)、或直中、或合病並病、壞病等不同;故用藏腑經絡病變概括則有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太陽中濕、少陽中風、太陽痙病及中暍、合病之別。

    立克次體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少數有前驅症狀,如發熱、疲乏、頭痛、頭暈、畏寒、噁心;絕大多數起病急劇,表現爲急驟發熱、寒戰、頭痛、頭暈、背痛。此即【傷寒雜病論】的『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

    立克次體病有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恙蟲病、Q熱、戰壕熱等不同類型,臨床表現有一定差異。患者感邪後因正氣的強弱、體質的寒熱、邪氣的輕重和宿疾等影響而出現不傳、或傳經(順經傳、隔經傳、表里傳)、或直中、或合病並病、壞病等不同,故用藏腑經絡病變概括則有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太陽中濕、少陽中風、太陽痙病及中暍、合病之別: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爲中風。』『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發熱是立克次體病的特徵表現,體溫於發病後第2~4日達到高峰,可達39℃~40℃以上,表現爲不惡寒而惡熱、高熱、煩渴、大汗、脈洪大或數,此即傷寒陽明病。【素問】云:傷寒『二日陽明受之』。【傷寒雜病論】曰:『陽明病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立克次體病有明顯的全身毒血症狀,如寒戰、持續劇烈頭痛、高度疲乏、失眠、周身肌肉疼痛、胃納減少、眼結膜及臉部充血,這些亦是傷寒的常見症狀。【素問】云:傷寒『二日陽明受之……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而鼻干,不得臥。』【傷寒雜病論】曰:『太陽病……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陽明病,不能食』;傷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爲實也。』『陽明病,面合色赤』。

    氣管炎、肺炎是立克次體病常見的併發症,合併感染者可成爲重症肺炎,可有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後遺症,並可遷延成肺纖維化、肺氣腫,表現爲咳嗽、胸痛、呼吸急促、咳血等。【傷寒雜病論】不僅認爲傷寒『發熱而咳』,『咳有微喘』,『喘而胸滿』;而且認識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若口中闢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爲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爲肺痿,數實者爲肺癰……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時唾濁沫,時時振寒。』『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

    【諸病源候論】指出:『傷寒……瘥後而猶嗽者,是邪氣猶停在肺未盡也。寒之傷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氣,寒搏肺氣,入五臟六腑,故表里俱熱。熱退之後,肺尚未和,邪猶未盡,邪隨氣入肺,與肺氣相搏,故傷寒後猶病嗽也。』

    立克次體病常見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煩躁等,持續高熱的情形下,常出現譫妄、神志遲鈍,甚至出現昏迷、腦膜刺激征等。【傷寒雜病論】認爲傷寒可不得眠、煩躁、譫語、發狂、喜忘、獨語如見鬼狀、發則不識人,如云:『太陽病六七日……其人發狂』;『陽明病……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陽明病……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立克次體病,尤其是斑疹傷寒還可導致腦缺血,表現爲肢體麻木、肢體癱瘓、言語不利等,此即中風。【傷寒雜病論】不僅有傷寒太陽中風之說,而且明確指出:『夫風之爲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爲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爲寒,浮則爲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府,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即難言,口吐誕。』

    立克次體病常損害消化系統,出現噁心、嘔吐、腹脹、便秘、胃脘痛、腹痛、黃疸、脾腫大、肝腫大,並發胃腸道出血、肝炎、腹膜炎。傷寒傳至陽明、太陰、少陰階段常見心下滿、嘔、噦、口不欲食、腹滿、大便硬、心下痞、下利等。【傷寒雜病論】云:『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傷寒六七日……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太陰當發身黃』;『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身目爲黃』;『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心下即劍突下,脅下、劍突下的臟器是胃、肝、脾,按之硬和脅下痞硬是肝脾腫大的表現,黃疸是肝損害的表現。肝損害久治不愈則肝硬化,此即中醫積聚,【傷寒雜病論】論述了積聚、吐血、下血、嘔吐等的治療。

    立克次體病可損害心血管,導致心律失常、休克,並發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出現休克後由發熱、躁動轉爲畏寒、倦怠。休克、心力衰竭屬中醫厥逆,感染性休克是熱厥,心力衰竭性休克屬少陰寒厥。【傷寒雜病論】認爲『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少陰之爲病,脈微細,但欲寐,藏無結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爲髒厥。』『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心肌炎、心內膜炎以心悸、胸悶胸痛心痛、短氣爲主要表現,此即【傷寒雜病論】的胸痹心痛短氣病。

    立克次體病,尤其是斑疹傷寒、恙蟲病主要是虱、蜱、蟎、恙蟲等叮咬後發病,被叮咬處可出現皮疹、瘙癢,可並發感染,發生瘡瘍,產生焦痂、潰瘍,此即【傷寒雜病論】所言的瘡瘍。斑疹是斑疹傷寒、恙蟲病的重要臨床體徵,常在發病後的第5~6日出現,持續5~7日。皮疹以胸、背、腹部爲主,向四肢發展,此即【傷寒雜病論】的浸淫。皮疹可損害會陰、外生殖器、肛門、口腔,此即狐惑病。【傷寒雜病論】云:『狐惑之爲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爲惑,蝕於明爲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一作嘎)』。【諸病源候論】云:『狐惑二病者,是喉、陰之爲病也。初得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而變成斯病。』

    斑疹期可出現神志遲鈍、譫妄、兩手抓空、大小便失禁、腹瀉、咽喉疼痛、吞咽困難等症狀,此即傷寒陰陽毒病。【傷寒雜病論】云:『陽毒之爲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陰毒之爲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肘後方】曰:『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已,狂言或走,或見鬼神,或吐血下利,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脈沉細緊數……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

    綜觀立克次體病的發生發展與【傷寒雜病論】所述極爲相似,因此,可以認爲漢代流行的傷寒可能是立克次體病。【傷寒論】是論述立克次體病的病理特徵及臨床治療,【金匱要略】主要是介紹併發症和後遺症的治療。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