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脈經·[西晉]王叔和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6 00:10 | 顯示全部樓層
心手少陰經病証第三

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
厥氣客於心,則夢丘山煙火。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病先發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病消渴,自已。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 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 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心脈急,名曰心疝,少腹當有形。其以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少腹當有形。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 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即畏(一作衰),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 者即為狂。五臟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托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也,即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則魂魄不安。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津液,即為涕泣。肺氣衰者,即為泣出。肝氣衰者,魂 則不安。肝主善怒,其聲呼。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而欲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蟲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愁憂思慮則傷心,心 傷則苦驚,喜忘,善怒。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發煩熱,當臍挑手,其脈弦,此為心臟傷 所致也。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心水者,其人身體重(一作腫),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
腎乘心,必癃。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腹痛,懊,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苦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而堅,持之毋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煩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適以秋王,王者不受邪,心複欲還腎,腎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春當刺中沖,夏刺勞宮,季夏刺太陵,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此是手厥陰心包絡經)。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心病者,胸內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 中血者。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 岐伯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心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客。客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身死矣。故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少陰無輸焉。少陰無輸,心不病乎?對曰︰其外經腑病,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也。手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 赤目黃,善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間,循經以上,系於心包,絡心系。氣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蕩心,嘔吐,咳逆,狂語,汗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6 00:10 | 顯示全部樓層
小腸手太陽經病証第四

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複耳前熱。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 其候也。

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動肝肺,散於肓,結於厭(一作齊)。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小腸有寒,其人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
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複止。
小腸脹者,少腹 脹,引腹而痛。
厥氣客於小腸,則夢聚邑街衢。

手太陽之脈,起之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繞肩甲,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兌,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斜絡於顴。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 、肘、臂外後廉痛。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6 00:10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足太陰經病証第五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
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手足不舉。
厥氣客於脾,則夢丘陵大澤,壞屋風雨。
病在脾,日 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靜。

病先發於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一日之胃,而腹脹;二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 ;三日之膀胱,背○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 腫,若水狀。脾脈沉之而濡,浮之而虛,苦腹脹,煩滿,胃中有熱,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難,四肢苦痺。時不仁,得之房內。月使不來,來而頻並。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 當風。

寸口脈弦而滑,弦則為痛,滑則為實。痛即為急,實即為踴,痛踴相搏,即胸脅搶急。趺陽脈浮而澀,浮即胃氣微,澀即脾氣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為脾家失度。

寸口脈雙緊,即為入,其氣不出,無表有裡,心下痞堅。趺陽脈微而澀,微即無胃氣,澀即傷脾。寒在於膈,而反下之,寒積不消,胃微脾傷,穀氣不行,食己自噫。寒在胸膈,上虛下實,穀氣不通,為秘塞之病。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為陽,其氣長;遲則為陰,榮氣促。榮衛俱和,剛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氣必強。趺陽脈滑而緊,滑即胃氣實,緊即脾氣傷。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滿,此為胃氣有餘。腹滿而不能食,心下如飢,此為胃氣不行,心氣虛也。得食而滿者,此為脾家不治。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肉 而短氣也,凡有所擊仆,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脾傷則中氣,陰陽離別,陽不從陰,故以三分候死生。脾氣弱,病利,下白,腸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氣弱。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病患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臍反出者,此為脾先落。(一云先終)脾脹者,善噦,四肢急,體重不能衣。(一作枚)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反不渴。凡人病脈已解,而反暮微煩者,人見病者瘥安,而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黃癉,食飲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也?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適以冬王,王者不受邪,脾複欲還肝。肝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得之。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腹苦脹滿,體重節痛,大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此為可治。宜服平胃丸、瀉脾丸、茱萸丸、附子湯。春當刺隱白,冬刺陰陵泉,皆瀉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孫,秋刺商丘,皆補之。又當灸章門五十壯,背第十一椎百壯。脾病者,必身重,苦飢,足痿不收(《素問》作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瘲,腳下痛;虛則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取其經,足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邪在脾胃,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其三裡。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 內,循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一作吐),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膽,好臥,不能食肉,唇青,強立,股膝內痛厥,足大趾不用。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

脾病,其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吐逆,體重節痛,四肢不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黃,今反青,此是木之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6 00:10 | 顯示全部樓層
胃足陽明經病証第六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裡。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 脘,則抑而刺之;在下脘,則散而去。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痺,髀痛。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即能食。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胃實則脹,虛則泄。病先發於胃,脹滿;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 ;三日之膀胱,背○筋痛,小便閉;五日上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靈樞》云:上之心)。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 。

(六日一作三日)脈浮而芤,浮則為陽,芤則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趺陽脈浮者,胃氣虛也。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日再行。芤而有胃氣者,脈浮之大而軟,微按之芤,故知芤而有胃氣也。趺陽脈數者,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趺陽脈澀者,胃中有寒,水穀不化。趺陽脈粗粗而浮者,其病難治。趺陽脈浮遲者,故久病。

趺陽脈虛則遺溺,實則失氣。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厥氣客於胃,則夢飲食。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 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菟,下入膝臏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淒淒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 厥。是主血(血一作胃)所生病者,狂,瘧(一作瘈瘲),溫,淫汗出,鼽衄,口,唇緊,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痛,循膺、乳、街、股、伏菟、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6 00:11 | 顯示全部樓層
肺手太陰經病証第七

肺氣虛,則鼻息利,少氣;實,則喘喝,胸憑仰息。肺 氣虛,則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厥氣客於肺,則夢飛揚,見 金鐵之器奇物。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病先發於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五日之胃,腹脹;十日不已,死。冬 日入,夏日出。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濡而散者,當病漏汗(漏,一作灌)。至今不複散發。

肺脈沉之而數,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熱,腹滿,腸中熱,小便赤,肩背痛,從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內,汗出當風。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大,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因醉而使內也。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寒者,其人吐濁涕。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肺傷者,其人勞倦則咳唾血。其脈細緊浮數,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肺傷氣擁所致。

肺脹者,虛而滿,喘咳逆倚息,目如脫狀,其脈浮。肺水者,其人身體重,而小便難,時時大便鴨溏。肝乘肺,必作虛。脈軟而弱,弱反在關,軟反在巔。浮反在上,弱反在下。浮則為陽,弱則血不足,必弱為虛。浮弱自別,浮則自出,弱則為入。浮則為出不入,此為有表無裡;弱則為入不出,此為無表有裡。陽出極汗,齊腰而還,此為無表有裡,故名曰厥陽。在當汗出不汗出。趺陽脈浮緩,少陽微緊,微為血虛,緊為微寒,此為鼠乳。其病屬肺。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洒洒寒熱,氣逆喘咳,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適以春王,王者不受邪,肺複欲還心,心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得之。

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咳,其脈微遲,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補肺湯、瀉肺散。春當刺少商,夏刺魚際,皆瀉之;季夏刺太淵,秋刺經渠,冬刺尺澤,皆補之。又當灸膻中百壯,背第三椎二十五壯。肺病者,必喘咳,逆氣,肩息,背痛,汗出,尻、陰、股、膝攣,髀、 、 、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手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少陰血者。邪在肺,則皮膚痛,發寒熱,上氣,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第三椎之旁,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後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 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汗出,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無度。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腋下(一云腕上)分間,別走陽明。其別者,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實則手兌掌起,虛則欠咳,小便遺數。取之去腕一寸半。肺病,身當有熱,咳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短澀,今反浮大,其色當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為大逆,十死不治。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6 00:11 | 顯示全部樓層
大腸手陽明經病証第八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腸中雷鳴,氣 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裡。大腸有寒, 溏;有熱,便腸垢。大腸有宿食,寒栗發熱,有時如瘧狀。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直入,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 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複。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6 00:11 | 顯示全部樓層
腎足少陰經病証第九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脹滿,四肢正黑。腎氣虛,則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夢伏水中,若有畏怖;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相屬。厥氣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病在腎,夜半慧,日乘四季其,下晡靜。病先發於腎,少腹腰脊痛,脛 。三日之膀胱,背KT 筋痛,小便閉。二日上之心,心痛。三日之小腸,脹;四日不已,死。冬大食,夏晏晡。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腎脈沉之大而堅,浮之大而緊,苦手足骨腫厥而陰不興,腰脊痛,少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閉,時泄。得之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內,及勞倦發之。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少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凡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如浴水,則傷腎。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腎水者,其人腹大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頭汗,其足逆寒,大便反堅。

腎著之為病,從腰以下冷,腰重如帶五千錢。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冰狀。(一作如水洗狀。一作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是其証也。病屬下焦。從身勞汗出,衣裡冷濕故,久久得之。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也?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適以夏王,王者不受邪,腎複欲還脾,脾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奔豚,以夏得之。水流夜疾,何以故?師曰︰土休,故流疾而有聲,人亦應之,人夜臥則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吸吸少氣,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食減少,膝以下清,其脈沉滑而遲,此為可治。宜服內補散、建中湯、腎氣丸、地黃煎。春當刺涌泉,秋刺伏留,冬刺陰谷,皆補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溪,皆瀉之。又當灸京門五十壯,背第十四椎百壯。腎病者,必腹大,脛腫痛,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即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足少陰、太陽血者。邪在腎,則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強痛,時眩。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內,出 中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是動則病飢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一作地色),咳唾則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目○○無所見,心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為骨厥(一作痿)。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灸則強食而生害(一作 肉),緩帶被發,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腎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煩疼,少腹結痛,氣沖於心,其脈當沉細而滑,今反浮大,其色當黑,而反黃。此是土之克水,為大逆,十死不治。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6 00:11 | 顯示全部樓層
膀胱足太陽經病証第十

膀胱病者,少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則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足小指外側反脛踝後皆熱。若脈陷者,取委中。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病先發於膀胱者,背○筋痛,小便閉。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 。一日之小腸脹。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一云日夕)。厥氣客於膀胱,則夢游行。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會於後陰,下貫臀,入 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髖(一作肺),過髀樞,循髀外後廉,過(一本下合) 中,以下貫 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列,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腦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腳皆痛,小指不用。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6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焦手少陽經病証第十一

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赤見於脈。取委陽。

少腹病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視其結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裡。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殼殼然而堅,不疼。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因堅。熱在下焦,因溺血。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額,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兌 。是動則病耳聾,輝輝,嗌腫,喉痺。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兌 痛,頰腫,耳後、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6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卷七

病不可發汗証第一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其汗。
脈浮而緊,法當身體疼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者,不可發其汗。何以知然?此為榮氣不足,血微少故也。

少陰病,脈微(一作濡而微弱)。不可發其汗,無陽故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 。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沖,正在心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即反吐,谷不得前(一云谷不消化)。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微絕,手足逆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

諸脈數,動微弱,並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一云小便難,胞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脈 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 汗,發汗則寒栗,不能自還。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乾,小便不利,心中飢煩, 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栗。咳而發汗,蜷而苦滿(滿,一作心痛),腹中複堅。厥,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谷不得前。

諸逆發汗,微者難愈,劇者言亂,睛眩者死,命將難全。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而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續自可,一日再三發,其脈微而惡寒,此為陰陽俱虛,不可複發汗也。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無陽也,不可複發其汗。咽乾燥者,不可發汗。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栗而振。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額陷,脈上促急而緊,直視而不能,不得眠。
汗家,重發其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可與禹余糧丸。
淋家,不可發汗,發其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則 (一作痙,下同) 冬時發其汗,必吐利,口中爛,生瘡。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厥逆冷。汗出多極,發其汗,亦堅。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厥者後必熱,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其汗,必口傷爛赤。病患脈數,數為有熱,當消穀引食。反吐者,醫發其汗,陽微,膈氣虛,脈則為數,數為客陽,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令吐也。

傷寒四、五日,其脈沉,煩而喘滿,脈沉者,病為在裡,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譫語。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又自嘔者,下之益煩心,懊 如飢,發汗則致,身強難以屈伸,熏 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咳唾。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 。

傷寒脈弦細,頭痛而反發熱,此屬少陽,少陽不可發其汗。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堅者,不可發其汗。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此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一本作耳目)者是為下厥上竭,為難治。

傷寒有五,皆熱病之類也。同病異名,同脈異經。病雖俱傷於風,其人自有痼疾,則不得同法,其人素傷於風,因 複傷於熱,風熱相薄,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汗出譫言獨語,內 煩,躁擾不得臥,善驚,目亂無精,治之複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也。傷寒濕溫,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濕熱相薄,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叉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如此者死醫殺之也。(上二首出《醫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