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所以能驚風雨、走雷霆,變化於無形,內氣之使然也。鍊氣之法乃本於內功、納卦、神運三經。傳至宋世榮先生,以畢生精力,悉心揣摩,終得其暗勁,化勁之妙,於是在河北形意門中,郭雲深之力,宋世榮之柔,白西園之巧,並稱『三絕』。
方今國家大力挖整傳統之時,願將此三經原文及宋先生這註解,公諸同好,並附個人體會供參考。
武術之道,形之於外者爲架勢,寓於內者爲氣力。練拳時,各種架勢之長短、高低以及其飛騰變化,皆所以運用氣力也。如內無氣力,則架勢亦是空架勢。然而欲發力足,則必先求其內氣之充,是故氣者又是力之根本。此即拳經所謂以意領氣,氣到力發之謂也。因而形意拳之道必自練氣開始。而練氣之法,一在於養,二在於運。其式則有動有靜。內功經者,實爲動靜兼修,養、運皆備之法則也。
經絡是氣、血在人體內運行的軌道,它負有溝通表里、上下、聯絡臟腑組織的使命。所以鍛鍊,首貴明經,如不能明辨經絡而妄說氣功,猶如盲人瞎馬,將無所適從。人體經絡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經別、經筋之分,對練武術者來說,最主要的乃是前任、後督、沖脈、帶脈、蕎脈、維脈。李時珍在【】中說:『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采之惟在陰蕎爲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氣上潮。得之者身輕體健,容衰返壯。。。。。』故習武者必練奇經八脈,不可忽視。督脈在後,系全身之陽氣。任脈在前統全身之陰氣。沖脈爲十二正經之海,與胃腎兩經密切相關,關係到我們先天後天之真氣。任督沖三脈皆起於玄牝(前陰與睪丸之間),一源而三岐,故練內功者皆重視之。帶脈環繞腰間,有總束諸經絡不致下垂的作用。帶脈通暢則腰椎靈活有力,才能起到車軸的作用。二蕎、二維居兩腿及身軀兩側,調陰陽貫通上下,有矯健全身,使步履矯捷而靈活的作用。習武者不可不知也。
『大道曰生,天地同始,生之謂道,陰陽呼吸』。凡練氣者,無不注意調整呼吸,形意拳當然也不能例外。內功經之調息是用的自然逆腹式呼吸,也叫『後天法』。其法爲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即提會陰、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兩脅向兩邊張開;呼氣時小腹放鬆,自然隆起。這種呼吸方式,既適合於技擊動作的要求,又合乎生理上的需要,能使膈肌與腹肌的力量增強,加大腹壓的變化,提高肺活量,改善腹腔血液循環,減少體內瘀血,有利於心臟的工作。也易於做到內氣鼓盪和發力時氣沉丹田。提肛、縮腎,增強了對腎經(腎、生殖內分泌系統及部分內分泌腺)的鍛鍊,加強了內分泌腺的功能,能根據需要產生更多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使競技狀態大大提高。有利於武術技能的提高,國外稱之曰『自生荷爾蒙法』。練動功時,呼吸一定與動作相配合,即起吸、落呼,開吸、合呼,蓄力時吸,發力時呼。但還要注意自然,不可勉強。要逐漸做到力不蓄而自蓄,力不發而自發。用提肛縮腎的方法,將真氣自玄牝之門提到丹田,再自丹田貫入五臟六腑,這就是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先生所說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將有形之精,化成微妙之氣,再將此氣化爲出有入無之神,神在人體內的表現,便是光聚天心。也就是形意拳經上說的『一點靈光吊在眉』。
有規矩,然後成方園。對初學者必須規定嚴格的姿勢。劉奇蘭先生說『意即人之神氣,形是人之動作,動作要從其規矩,順其自然,外不乖於形式,內不悖於神氣,外面形式之順,是內中神氣之和,外面神氣之正,是內中意氣之中。誠於內而形於外,內外合一,乃形意二字之意義也。』筆者練功體會,練內功最重要的是松、靜二字。內功經對形式上所作的那些規定,都是爲了達到松靜的目的。蓋內氣之運行,是受從意志支配的,首先要由大腦皮層發出信息,其次是肢體某部接受訊息。不靜,則大腦發不出信息;肢體不松,則接受不到信息。是故松與靜,乃是行氣的根本。但松靜並不是疲踏松垮,而是要松而不懈,靜而不散。靜如勁松挺撥,精神凝聚。動如風吹在樹,百枝搖曳。極其自然協調而又富有彈性。練功時真氣發動,腹內沸騰,要提起全付精神,以意領氣,達於四梢便覺舌欲催齒,齒欲斷筋,發欲衝冠,甲欲透骨。出手雖柔緩,而力能摧城,剛柔相濟,圓通活潑,箇中趣味,非道中人,不可知也。
形意拳要以意領氣,以氣帥形,以氣催力。所以雖談走勁,仍是行氣。形意拳出手應該八勁俱全,要哪個勁便有哪個勁。欲達到八勁俱全,便首先作到按肩、逼臀、圓襠、提胸、提頦、貼背、松肩。欲同時作到這七項要求,是相當不易的。對初學者應先從分別練習入手,能夠單獨打出明勁、暗勁、橫勁、豎勁就算很不錯了。然後再練明暗勁的變化與應用。既要認真刻苦地練,又不能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也。
練靜功時或坐或立均可。坐式或盤膝,或坐於凳上將兩大腿放平,雙腳踏地均可。應先按宋世榮先生註解的小周天法斂氣沿任督兩脈作循環。然後再練『五氣朝元』法。站式即樁功,以取三體式站立者爲多。可在練過坐功的基礎上直接練五氣朝元法。練動功(行功)時,有明勁、暗勁之分。打明勁,只練三點小周天循環,即吸氣時,將真氣自會陰提到命門,此爲蓄力;發勁時,呼氣,同時將氣自命門向前穿過,達於丹田,復降於會陰;打暗勁時,發力比較柔緩,可用五氣朝元之法。這裡附帶說明一下所謂氣感問題。有些初練內功之人,往往熱心於追求自身氣感,這是不必要的,也是一種偏差。要知氣自是氣,而氣感乃是氣的派生效應。自身有無氣感,或氣感之大小,並不能內氣之大小。故學者只要按內功經所示之方法認真練去,勿忘勿助,自然成功。
最後,談談 『練神練氣,返本還元』問題,這一段經文,說的是內功的高級階段及其效果。返本還元即要返還到嬰兒狀態。嬰兒狀態,是人的原始狀態,是人體生命的本來面目。這時,體內陰陽自然平衡。內氣無所不通,意、氣、神三者是合一的。其後在人的生長過程中,受到周圍環境影響,產生了七情六慾,干擾了內部的平衡。使生命不能按照自然規律進行,於是才產生了種種疾病,生了病也不能自己修殘補缺。氣功之道在於以入靜的方式,割斷外來干擾,將意識集中於自己體內,再通過一定的功法,消除以住因外來干擾而引起的體內變化,使其逐漸恢復到最初的自然狀態,意、氣、神重新合一。氣功家叫做 『善養吾浩然之氣,常守我獨立之神』。武術家叫做『豈知吾得嬰兒玩,打法天下是真形』。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即是此意。
內功練到這一境界時,在作靜功中,閉目合晴,抱神歸一,使會覺得宇宙之大,空無一物,只有眼前一片光明,自身虛無縹緲,遨遊太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來的危險,所以精神又十分集中。作動功時,便覺飄飄蕩蕩,如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心無其心,身無其身,隨意而動,無可無不可。又如懸肘寫大草,將意氣神集中到筆尖上,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任意而動,則筆走龍蛇,如用之於應敵,本無意打他,只是隨進攻之勢,隨意應之,不見而章,無爲而成,往往可將對方擊出甚遠。這即拳經中所說『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也就是崩拳大師郭雲深一生的經驗總結『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心始見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