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33|回覆: 1

[大成拳(意拳)] 樁功與四形 (二)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5-12-26 22: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簡介:本文是王薌齋先生晚年重新整理其早期拳論文章中未發表內容而編寫的文章,詳論樁功的境界、健舞四形以及拳學的哲理依據。

前 言

站樁是意拳的基本功。持樁之法有行站坐臥之分,持樁之目的是為了培育內勁。內勁培育至何種程度始為有得,須有其檢驗依據。本文即擬將持樁之效果,以扼要論述,供同好參考。

內勁需能爆發為外力,始能收到練拳之真實益處。善拳者,力之奮也。四形為內勁爆發為外力之最適當的形式,故在論述持樁效果同時,文中亦將四形加以簡單說明。

意拳為一種特殊拳學。既謂之學,自應有其理論根據。關於力學理論根據,我曾在別處有所論述,此處茲不贅述。欲使學者明了意拳之學術淵源,對其哲理之依據似有加以論述之必要。

此文原系【意拳論】之一部分。當時欲試從我習拳諸生是否確有真實體識,故在出示【意拳論】時將這一部分抽出,非我自私,實不願嚼飯混人。知我者謂我心慮,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王薌齋 一九五九年冬於天津寓所

論樁功之境界

持樁需經三種境界,體認有得,方為功夫。所謂境界,即持樁時所有之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也。蓋心理作用於生理,生理作用於心理,交相輝映也。

清末學者先生嘗謂:凡成事者皆須經歷三種境界,一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曰: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習拳亦應如是。

樁功之第一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不悔。學者需堅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動決心。從生理上講,堅持百日即有感覺。堅持三、四年,即覺四肢膨脹,手足發熱,有灌鉛之感。四肢陰面有感覺較易且快,其陽面有感覺則較難且慢。四肢之陰陽面皆須有灌鉛膨脹之感。方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學功。

樁功之第二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望盡天涯路。此際須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爾獨尊,而他家所無也。從生理上講持樁至五、六年即覺兩耳膨脹,眉宇鼻梁覺如有物在內鼓動,頸項挺拔猶如頂上有大繩吊引,頭皮發脹,鬚髮飛漲,覺有大石壓頂之感。此即持樁時頭直頂豎之功也。同時上肢之感覺漸漸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覺天趣盎然矣。然所發之力還非源自腰脊,而是梢節之機械之力也。

樁功之第三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莊意靜,彈指揮手,無非天籟。回過頭來再看,十年來所操各法,皆如敝屣,理應棄之溝壑而不惜,初步所練即為正果。從生理上講,堅持十年左右即覺腰脊有膨脹之感。此種感覺直達各谷道臊根,卻覺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行走步似趟泥,抬手鋒棱起,身動如挾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動則自有奇趣橫生之感,所發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擊之資備矣。

以上所談之年限,皆系我自身體識所得,在於學者或可略長,或可略短,均在於個人天賦與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謂:『成就事業,天資僅作三分,而勤奮則占七分』,此非虛語也,學者勉之。

持樁日久,但見效不着,須求之於己身,不是姿勢不正確,或即是心理起副作用於生理,或即生理起作用於心理,總之必有問題,當求證於高明,莫自以為是,切要!切要!

又持樁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須交替輪流,每日如此。同時又須有站臥之分,站式與臥式尤須堅持。如是始有調配生理機能之作用。各式樁法雖皆可培育內勁,但各式之效應不同(故以樁功治病,才因人設式)。若死持一式,從技擊角度看則為偏頗,學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樁時間以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為宜。每日持樁之時間應占練功總時間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試力,就我之經驗而論,如此為宜。蓋樁功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論 四 形

持樁而達於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毛髮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拳者何?拳者力之奮也,非局部方法之謂。昔日我曾有一首題為【舞相】的詩:

身動揮浪舞,意力水面行;游龍白鶴戲,迂迴似蛇驚。

肌肉含勁力,神存骨起棱;風雲吐華月,豪氣貫長虹。

詩中所說揮浪、游龍、白鶴、驚蛇皆拳式也。然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謂健舞或武舞。在時代,健舞甚盛,為當時之養生術與技擊之法。不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學士亦多習之,後多失傳。近世拳學家黃慕樵先生本多年參拳之體會,並揣敦煌唐人壁畫中之人物與陶俑之舞姿,始將健舞之幾個姿勢仿出。北伐之際,我南遊至淮南,得遇黃慕樵先生,遂得其傳,乃約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私其秘,曾再傳於從我習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僅十餘人耳。

習健舞之先決條件則須達於四如境界,即能體整如鑄、身如灌鉛、肌肉如一、毛髮如戟。否則,難出舞相。舞起來豈不是搖擺四肢而已。我過去嘗謂:勁營自體內,力奮形骸外。持樁而達於四如境界則內勁具矣。然如何將此種內勁爆發出來而成外力,以收技擊之效應,四形則為最適當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乃係依形曲力直之法則。習時須永設一假想之敵,對之蓄勢搏鬥,手指腕擰,指彎爪攝,不論手起舞或單或雙,指端永遠指向對方口鼻,須用最大能力控制對方之中線,給敵造成威脅。控制對方中線亦即保持住己方之中線不受侵犯矣。不僅掌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皆指敵,既拇指亦須彎曲蓄勢與其它四指同指一方向。此種掌法與所謂內功拳如,外功拳如小林之掌法根本不相同,此即手指爪攝之意也。欲手指爪攝則腕不許上拱,不許下塌,不拱不塌,故運行時必擰腕,始能圓活制敵。具有鈎、錯、斂、抗之妙。十指不許僵直,皆須曲蓄;指要分、掌要凹,如果運行時指端可有透電之感,此即指彎腕擰之妙也。兩臂運行時永不許失去裹、卷、撐、抱之力,樁內蚊蠅不落。雙足進退永不許失去刀、叉、分、刺之能,步法寸步不讓。肩要撐、肘要橫、兩臂始有裹、卷、撐、抱之力。襠要坐,膝要縱,坐襠縱膝始有力,方有刀、叉、分、刺之能。與對方交接,我無執,令彼亦無執,其訣竅要在肩胯之扭錯。而肩胯之靈活扭錯又須以腰脊為動力,故習時腰脊須搖旋如軸,如是始能以無執而破有執也。雙足運行覺如在泥雪中求動,兩足重量三七互換。腳無定位,身無定勢,或以後步作前步,或以前步作後步,前後交替,虛實互演,以步法奪敵之位置。運行起來自隨意走,手底留痕,覺全身如與物遇,三尖協調,四心相印。若快,快不許飄浮,若慢,慢不許呆相。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5-12-26 22:21 | 顯示全部樓層

樁功與四形 (二)

力之爆發皆在一瞬間。此時如襟人,心毒為上策,力由意發之故也。手狠方克敵,或隨意從之故也。故習時每一動作皆需假借,無假借之動作身體力不篤。習時周身永不許失去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毛髮如戟之感。所謂意不使斷,靈不使散,渾噩一致,不忘不失也。如是,舞起來始有奇趣橫生之境界。生理作用於心理,此即健舞之養生意義也。由此看來,意拳之真功夫非自動中得來,須於不動中求之。故曰:不動之動乃生生不已之動也。

練習四形是對內勁的一種定向訓練,使之能隨時隨地爆發為外力以及技擊應付效用,故習時只求舒適與否,不求姿勢好壞美觀與否。但姿勢確是形之代表,故需求姿勢正確,即不違反生理運動力學之規律也。若動則能循力學之規律且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大動正確,小動亦正確,否則均不正確。

習時還須善於運用人體外力與內勁之間的對立統一規律。人體外力有四種:人體重力,即重力位能向重力動能之轉化,此即所謂之『與地心爭力』;地面支撐與支撐反作用力,此我所說『拔地欲飛』;空氣阻力,此我所謂之『與大氣呼應』;技擊時對方之作用力,此我所謂之『假借之力』。這些力,我總名之曰『宇宙爭力』。人體內力即是處於四如狀態之整體肌肉拉力,此即我所謂之『渾圓爭力』。膈膜動力,此我所謂之『呼吸彈力』,亦為人體內勁之一種。欲收技擊之真實效用,須使渾圓爭力與宇宙力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於呼吸彈力也。故曰:吐納靈源合宇宙,喊聲叱咤走風雲。因此時只要橫膈膜一發緊即是錯誤,故學者宜慎之。

現再將四形分項加以說明:

一、揮浪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則,仍須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體則為運用伸、縮、抑、揚、沉、托、提縱之力。蓋人體站立時,兩足不動,而軀體與兩臂同時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狀運動。即雙臂同時向上揚提,而軀體卻往下沉坐,雙臂向下抑按而軀體卻向上伸長,亦即上下對拔拉長,此時人體重位能即轉化為重力動能,全身即有一種波浪力,謂之重力波。此種重力波正是技擊之所需也。同時上下對拔拉長盪起縱波力,借雙臂左右圓撐之勢,使縱波之中夾帶橫波,如是始有揮浪之舞姿。運行進,雙臂一前一後。若左手在前,則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則出右足。雙臂與軀體配合,上下伸縮抑揚對拔拉長,雙手走一橢圓形軌道。左右進退互換無窮。此式之形象猶如龜之游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時沉時浮而挾浪揚波於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龜出水。

二、游龍

此式仍須依形曲力直之法則,仍須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體則系運用提、按、撫、橫、分、閉、開、合之力。此式之運行,與揮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發提、按、撫、橫、分、閉、開、合之力。雙臂與軀體配合上下對拔拉長。所不同者在於雙臂在軀體之兩前側以提按開合之勢走橢圓形軌道。須以縱波出提按之力,以橫波出開合之勢。縱波高低進退互用。其形象若一龍游蒼海,龍即是浪,浪即是龍,龍行浪動,引動龍行。

揮浪、游龍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擊之效應。故用時需掌握力波之鬆緊。松以蓄勁,緊以發力,鬆緊緊松無波不浪。波浪主要需有彈力,此種彈力遇物即須爆發為炸力,此即意拳之蓄彈驚炸也。

習揮浪遊龍二式,又須有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之身,對方高來我則高以行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對方低來我則低以行之,使有如臨深淵搖搖欲墜,愈陷愈深之感,此即高則揚其身,低則縮其身之法也。

三、白鶴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則,仍須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體則系運用摟、劈、鑽、刺、翻、揚、裹、擰之力。蓋我之整體任一曲蓄部位,當其作用於敵體之某一部位而受阻,或當敵體之某一部位作用於此處,即將發生變形時,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產生一種阻力,阻止變形之彈性力,即爆發之為炸力。此種爆發之炸力正是技擊之所需,此即我所謂之蓄彈驚炸。必須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縮自如之限度內,彈性力與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回縮量)成正比。故練習此形時,兩臂運行之幅度應大些,以增強爆發力之直射強度。

運行時,兩臂交替自外向內畫弧。若高,指端不過頂;若低,指端不過臍,設左臂先起則出左足,右臂先起則出右足。劃弧時,兩手臂須有摟、劈、鑽、刺、翻、揚、裹、擰之力,習時需根據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產生之彈性力或翻揚、或裹擰、或摟劈、或拉鑽刺,爆發為炸力。此式之妙還在於起腳制敵。若左臂先起的則左腳用勁橫起橫落。起須不高於自己實腳之膝,落時不超於敵胸,提膝、腳落勁發於手,力出應為一聲。此種落腳之勢並非踢、蹬、踹、踩,實為頓也。只運用爆發力,兩臂交替連用,雙足一齊互用,其形象頗似白鶴突圍拔地欲飛也。意拳之三拳一腳即從此式化出。

四、驚蛇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則,仍須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體則運用起、頓、吞、吐、撐、抱、悠、揚之力。此式之運行與白鶴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彈性力而發起、頓、吞、吐、撐、抱、悠、揚之力。運行時若出左足則起左臂,自內向外劃弧,同時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內劃弧。進右足,右臂向外劃弧,同時左臂在右臂下劃弧。運行時根據不同之假想、假借,我叫曲蓄之彈性力可以起、頓、吞、吐之形式爆發為炸力,亦為撐、抱、悠、揚之形式爆發為炸力。前後左右互換無窮,其形象宛似驚蛇乍走,左右迂迴刀光閃。所謂三拳(鑽、裹、踐)、三棍(肩頭棍、胸前棍、腦後棍)皆從此式中化出,厲害無比也。

白鶴、驚蛇二式皆系利用彈性以得技擊之效應。故習時需掌握回縮量與伸展量,回以蓄勁,伸以發力。將欲伸之,則必回之;將欲回之,則必伸之;回伸須致用,遍體似彈簧。此種彈力遇物即須爆發為炸力。故白鶴、驚蛇二式亦系蓄彈驚炸之運用也。

習白鶴、驚蛇二式又須知白鶴能制橫,驚蛇可夾縱。對方齊出,我則裹其力,使之旋轉而拔根;對方獨進,我則放其勢,令彼力盡而前俯。此即橫則裹其力,縱則放其勢之法也。

論意拳之哲理根據

關於意拳之哲理根據,我不想多用筆墨,只以哲學命題之形式提出,彼此對照,自不難看出意拳之真正面貌也。

一、曰:物物者非物。意即使物質成為物質,並非物質。意拳主張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謂力者非力也。換言之,使力成為力者並非力,乃精神也,意念也。此即意拳所以名為意拳之實質所在。

二、曰:無為而無不為。意拳則主張『有為之為出於無為,不動之動乃生生不已之動』。所謂無為與不動,在意拳則為樁功;所謂有為與動,則為試力與發力。意拳重視樁功,故亦系無為之義。昔日有人贈意拳是『古道家之靜功』,此非貶詞也。

三、老子曰:反者道之動。意拳則主張『力生有兩,兩則能一』,即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對立統一。所謂『矛盾錯綜須統一』也。

四、佛門禪宗有云:『萬法皆空,即為實象』。又云:『不思善,不思惡,還我父母未生時之面目來』。父母未生時之面目即空也,無也。意拳則主張『各項力量都是由渾元擴大空洞無我產生出來』。因此教人『虛無求切實,運用在虛空』。

五、禪宗又云:無法無執。意拳則又主張『一法不立,無執破執』。技擊時,我無執,令對方亦無執。不僅抗勁用力為有執,使用招術方法亦為有執。以無執破有執,破執而無執也。

六、明代學者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說,意拳則主張『發揮良能』之論。王守仁說『實如水流濕、火就燥,其勢然也』。

由此看來,我關於【意拳論】中所說意拳,試與老莊佛釋一切學理名稱謹似,實非欺世盜名之說也。在意拳論里,我所以用畫龍點睛之法道破意拳哲理,實欲告訴學者一個真理,習意拳而不接受其哲理,則無異抱石卵而盼司晨,終無所成。學者不可不明此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