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2|回复: 0

[考古发现] 宝鸡戴家湾、石鼓山与安阳出土青铜器 及陶范学术研讨会召开 ...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3-25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宝鸡戴家湾、石鼓山与安阳出土青铜器 及陶范学术研讨会召开 

“宝鸡戴家湾、石鼓山与安阳出土青铜器及陶范学术研讨会”分三个阶段,次第于北京、西安和宝鸡召开。本次会议由美国芝加哥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国台湾地区“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办。来自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上海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等学术机构的30 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宝鸡戴家湾-石鼓山铜器群的基本情况、器主与族属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昭容教授介绍了《宝鸡戴家湾与石鼓山出土商周青铜器》的编纂著录过程。该图录由陈昭容、张懋镕、李峰牵头编纂,图录收录明确可证出土于戴家湾和石鼓山的青铜器190件,所收器物共涉及全球22 家收藏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研究员介绍了陈梦家遗稿中关于《右辅瓌宝留珍》的笔记情况。这份笔记对于确定戴家湾青铜器的归属、尺寸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刘军社研究员介绍了宝鸡戴家湾铜器群的基本情况。他认为,戴家湾1901年墓最显著的器物是以鼎族、雨族为主体的家族墓地。他认为戴家湾·斗鸡台墓地是姜戎族群的墓地。宝鸡市考古工作队辛怡华研究员认为1927 年发现的戴家湾M16 墓主应该是跟随周公东征的将领,墓主与周公家族有婚姻关系。墓主所出的鲁侯熙鬲是晚辈鲁侯熙为墓主送来的赗赙助葬器物,墓主当与周公家族联姻。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丁岩副研究员对石鼓山M4 的级别进行了分析。认为从规模上看石鼓山M4 墓主当低于同时期带墓道大墓的墓主,而就长方形竖穴土圹墓的墓主比较来看,似乎略低于曾侯夫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雷兴山教授阐述了自己对石鼓山墓地的认识。他认为在商周之际的非商文化区内,凡是一个墓葬中有多个族徽的,其墓葬年代必然进入西周。他指出石鼓山墓地族属之争,实际上就是先周文化探索之争, 具体而言就是高领袋足鬲的族属之争。他认为石鼓山墓地的墓主是姬姓周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董珊副教授则对宝鸡石鼓山与洛阳马坡出土的臣辰铜器进行了专项分析。他认为石鼓山M3 六号龛铜盆与三号龛铜爵上原先被释为“曲”的铭文,应该释为“辰”。

宝鸡戴家湾-石鼓山铜器群的工艺特点、年代与产地

石鼓山墓葬出土铜器的年代判断,是戴家湾-石鼓山墓葬研究的核心问题,学者之间的看法分歧较大。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天恩研究员认为石鼓山墓葬出土铜器铭文有三类——范刻、范塑和模刻。从铭文铸作工艺看,石鼓山墓葬的铜器应该还是来自于殷墟为代表的晚商青铜铸造工业。上海博物馆廉海萍研究员认为从铸造技术看,石鼓山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都采用了安阳的技术传统,仅有两件器物和安阳的技术传统不太一样。她还介绍了石鼓山户卣盖泥芯的检测分析结果,即户卣泥芯分析结果最接近安阳组,而与李家、侯马组差别较大。陕西师范大学张懋镕教授从铜尊、卣的形 体、纹饰、局部变化入手,认为石鼓山出土的卣、尊仍应该是西周早期的工匠模仿殷墟铸铜作坊的产品制作的。

上海博物馆周亚研究员专门分析了大都会博物馆藏、天津博物馆藏和石鼓山M3 出土的三件大型青铜禁,从规格大小、器壁镂孔情况、纹饰装饰、内壁加强筋设置、禁面放置器物的痕迹等多个角度对三件铜禁进行了对比。

武汉大学张昌平教授认为,铜器的相对年代不可绝对化定位,朝代更替不等于物质文化的变更,但是朝代更替可能引发某些物质文化因素的兴废。他系统对比了目前已知的凤鸟出戟卣,认为石鼓山禁、户卣属于西周时期的产品。他从艺术史的研究方式分析了戴家湾-石鼓山铜器群的纹样特点和风格。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黄铭崇研究员对戴家湾-石鼓山铜器群的器主进行了讨论。他重申了西周初年“分器”理论的可能性,认为“分器”可能是有一套规则的。商周鼎革,有大批晚商青铜器、玉器会落入西土集团之人的手中,最后埋入周系贵族的墓葬中。从纹饰装饰风格、器形的成套观念、器类组合都显示出,戴家湾-石鼓山铜器群应该是安阳铸铜作坊的产品。

晚商铜器的生产

由于殷墟孝民屯遗址H31 所发现的凤鸟纹卣范、直棱纹范等关键证据,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戴家湾-石鼓山青铜器群有可能在殷墟就已经被铸造,或者在进入西周纪年后,孝民屯铸铜作坊仍在持续生产。

芝加哥大学李永迪教授对这一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孝民屯东南地所获陶范和戴家湾-石鼓山铜器群有关的单位年代集中在殷墟四期。从陶范看,孝民屯东南地作坊可能能生产大小两种棱戟卣、高扉棱直棱纹加龙纹鼎和直棱纹龙纹簠,但数量不多。作坊内发现的方座器物范数量较多,但根据出土的范复原的器物都比石鼓山出土的铜禁小。从现有材料看,更合理的诠释是,孝民屯东南地作坊的年代下限可能已经进入了西周。

“中研院史语所”内田纯子研究员则对孝民屯铸铜遗址单位与陶范纹饰进行了专项分析。通过对孝民屯2000-2001年度和2003-2004年度两次发掘的区域部分单位的专项统计,认为孝民屯作坊中,可能存在着根据产品种类差异的分工和作坊的早晚搬迁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岳占伟副研究员认为殷墟晚期青铜器没有衰落,而是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向明器和实用器两个发展方向前进。但是后者的装饰风格却有两种,一种是沿传统样式继续发展,在铸造技术上没有太多进步,有衰落的趋势。另一种风格则是耳目一新,较以前的器物更加厚重,纹饰更加繁缛,造型奇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岳连建研究员认为,按照一般逻辑,文化的变化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变的,所以商周之际的铜器分期与断代的研究难度会比较大。但将考古类型学、地层学及古文字学、装饰花纹的细部观察相结合,可通过确定标准器的方式,对商末周初的铜器进行断代。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种建荣研究员介绍了陕西清涧辛庄村遗址新发现的晚商时期陶范。这批陶范年代相当于晚商时期,文化面貌属于李家崖文化。据此可知,陕北地区铜器来源可能大部分来自域外间接或直接输入,但部分属于本地造。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苏荣誉研究员对晚商西周时期的扉棱先铸青铜器进行了专门分析。他认为戴家湾-石鼓山铜器群中的四耳簋扉棱分铸,技术起源很早,是有着强烈地域工艺传统的技术,可能和南方铜器生产体系或风格有密切的关系。

商周之际的文化变革

戴家湾-石鼓山铜器及石鼓山墓葬,不仅仅体现了铜器生产和技术上的商周差异,更是商周之际文化变革的缩影。本次会议中,部分学者以石鼓山墓葬的新发现为线索,探讨了商周文化的变革与异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牛世山副研究员从文献、物质文化、殷墟及周边的晚商文化与西周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三个角度梳理了先周历史和周人灭商的过程。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际根研究员介绍了殷墟道路、水道的新发现,和殷墟四期的墓葬随葬品的变化。他认为,商末周初的殷墟在聚邑布局与墓地两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殷墟在西周初年并未全面废弃。从逻辑上讲,石鼓山的铜器很可能都是安阳所造。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岳洪彬研究员认为,近些年在大司空、郭家庄和西区的新发掘却显示,殷墟时期实际上居葬是在一起的。因此,殷墟实际上是不同的聚邑在同时扩张发展,发展模式如同不断扩张的气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雷兴山认为,殷墟聚族而居聚族而葬,但居葬杂处,居葬合一。因此应该注意遗迹功能的相关组合,因为不同遗迹经常性的组合在一起,可能就有时代特征或者文化指标性意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刘绪教授系统梳理了商周之际的族墓地。他认为,晚商与西周时期的族墓地,大致可以框定晚商、西周时期文化分布区域的边界。同时,商周时期部分墓地跨商周两代,从中可以看到周初大规模移民情况和商周两代葬俗的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助理研究员系统梳理了商末周初乐器、车马器作为随葬品的商周墓葬器用制度差别。

西周铜器与社会专题研究

芝加哥大学夏含夷教授讨论了师望鼎的铸造问题以及铭文对于西周社会的意义。

哥伦比亚大学李峰教授以《西周青铜器制作中的另类传统》为题,以雕生诸器的年代与制作讨论西周青铜器的生产系统问题。他认为,雕生诸器对西周青铜器生产 系统的启示是,以家族为核心的铸造传统应该是存在的,诸侯各国都能自己铸造铜器。因此即便在周王畿地区,青铜器的铸造也不是很统一的。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任雪莉博士从石鼓山新出四耳青铜簋出发,对西周时期的四耳青铜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她认为四耳簋主要流行在成康之际,穆王以后很少见,昭穆锐减。在地区分布比较平衡。从装饰风格看,只有连续的且不具方向性的纹饰,最适合四耳簋。本次大会除主题发言外,会议预留了较为充分的圆桌讨论与提问互动时间。与会代表与旁听参会学者就关于孝民屯铸铜作坊的年代及晚商时期铜器铸造的相关问题;关于如何从考古学物质文化材料判断商周分界;如何判断墓葬的等级与墓主身份;技术革新与造型、装饰变化的互动关系;铭文对于商周社会的意义等学术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